
卡奴困境,卡奴是怎麼産生的
第一節:卡奴定義及産生原因
什麼是卡奴
卡奴是指一個人使用大量的現金卡、信用卡,但負擔不出繳款金額或是以卡養卡、以債養帳等方式,一直在還利息錢的人。顧名思義就是持卡人成信用卡、現金卡的人每月都要為這些卡還款的人。
據悉,“卡奴”一詞最先源于台灣,台灣地區金融主管部門将無力償還銀行最低還款額,且連續3個月未能還款的人定義為“卡奴”。據統計,台灣900多萬人擁有信用卡、現金卡,2008年保守估計有40萬左右的「卡奴」,09年已升至70萬。上百萬人為利滾利的信用卡債務所困擾。
卡奴,又稱卡債族,中國大陸民間亦作諷刺或自嘲使用,指因為使用信用卡、現金卡透支消費,月薪或收入無法将支出的部分攤平,首期隻能繳部分的金額,之後需給付金融機構循環利息、違約金、手續費等、費用而背負高額卡債,個人财務周轉不靈的人。
随着信用卡的逐漸普及,刷卡消費和透支消費已經成為狠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就在一些人津津樂道于信用卡消費的種種優勢時,卻出現了越開越多的“卡奴”。非理性消費的增多,使“卡奴”們陷入一種難以走出的财務困境,以緻形成惡性循環。說起自己從月月精光到負債累累的過程,每個“卡奴”都有一部血淚史。金融專家指出,透支消費應該量力而行,市民對待信用卡更需理性。
卡奴的形成及誤區
形成原因:
1.奢侈性消費。
2.無目标的刺激性辦卡。
3.收入中斷(例如:公司惡性倒閉或積欠薪資),或收入不穩定(例如:非固定月薪的職業)。
4.急難性支出。(例如:天災或親友生病住院)
5.道德風險。
6.信用擴張。(例如:信貸+信用卡+現金卡的總額度,超過實際月收入的22倍)
7.銀行的懲罰性違約金,導緻利滾利。
8.繼承已往生的親友的負債。
9.投資失敗。(例如:在台灣可以用信用卡購買基金,但是投資的标的物經常賠到淨值不到一半,尤其是掛名「台灣」或目标為傳統産業的基金)
10.受到詐騙,因而購買高價但低價值的商品或服務。(此項的特徵,是店家号稱分期零利率,但是實際上卻将應付利息早已平均攤入各期的應付款項中)
11.負債整合,越整合欠越多。(部份銀行的卡債整合,大多有時間限制的優惠利率,再加上手續費,将導緻舊債未清,再加新債。)
12.信用卡套現,與刷卡商店串通,假消費進行刷卡,再由店家支付一定比例的現金給刷卡人。(早期的信用卡無預支現金的功能,或信用卡可用餘額未達上限,但預支現金的餘額已達上限)
13.信用卡遭到盜刷
形成誤區:
随着信用卡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為持卡人的惡意透支、套現引發諸多問題。同時,一些用卡誤區也随之出現,中國銀行北京分行信用卡中心相關專家揭示以下理财誤區,你可千萬要當心。
誤區一:信用卡越多越好
信用卡不是多多益善。首先,手頭的信用卡太多,會導緻消費過于分散,卡内的積分不易積累在一起,難以享受銀行推出的積分換禮或者卡片更新等服務。其次,過多的信用卡會讓持卡人混淆每張卡的消費金額、還款日期,若不能及時還款,還會給信用記錄帶來影響。建議持卡人保留一兩張常用的信用卡即可。
誤區二:往卡裡存錢和儲蓄一樣
小強每個月都會往信用卡裡存一大筆錢,讓銀行慢慢扣,或者有時候直接取現,但是他發現就在不經意間,一筆不小的手續費已經被自動扣除了。
專家表示,存在信用卡裡的錢,也就是我們平時俗稱的溢繳款,其實是不計任何利息的,也就是說,你白白把錢借給銀行了,即使你再提取現金,也是需要計取款手續費的。
誤區三:利用信用卡做短線投資
信用卡是一種消費信貸的工具,持卡人可以先消費後還款,享受一定免息期,也可以取現來應急。但是,持卡人利用信用卡作短線投資,忽略了正常的風險考慮,一旦造成無法正常還款,可能影響到今後個人的信用記錄。
誤區四:隻還最低還款額
小林每個月都會在最後還款日到達之前歸還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她原本可以把所有欠款還清,但為了享受銀行的免息期,她特意設定隻還最低還款額。但是在每個月出賬單的時候,她還是不得不支付一筆不小的利息,令她百思不得其解。
銀行專家指出,大部分銀行對于信用卡的最低還款額比例設定為10%,隻要按期償還最低還款額,你的信用記錄就不會被影響。事實上,如果在未全額還款的情況下,都要從當月第一次刷卡購物之日起收取萬分之五的利息。
誤區五:促銷信用卡是免費午餐
前幾天,陸女士收到信用卡發夾銀行的月結賬單,告知已在卡内扣款300元,作為今年的年費,由于卡内沒有餘額,這筆款項被算作透支消費,一旦超過40日免息期,就會按18%的年利率,開始“利滾利”計息。陸女士這才想起,去年,她沖着“免首年年費、開卡抽獎”的促銷活動,辦理過一張信用卡,但僅用了幾次就束之高閣,未辦理任何銷卡手續,如今她隻能選擇再付一年年費。
銀行專家指出,信用卡不同于借記卡,銀行可以直接在卡裡扣款,如果卡内沒有餘額,就算作透支消費,超過免息期後,就會把免息期間的利息一同算上。若一直不交款将被視作惡意欠款,嚴重的還會構成詐騙罪。是以消費者若不想繼續持卡,應向銀行主動申請登出。
誤區六:隻支付逾期天數的利息
銀行專家提醒大家,如果發生逾期,利息是從刷卡消費之日開始計算,而不是隻是逾期那些天才收取利息。事實上,如果在未全額還款的情況下,都要從當月第一次刷卡購物之日起收取萬分之五的利息。同時,信用記錄也可能受到影響,是以,建議大家一定要及時全額還款。
透視卡奴的成因
“卡奴”的産生,除了經濟、社會成因之外,個人理财能力的欠缺也是一個方面:他們過分地透支了自己的支付能力。其實他們成為卡奴的途徑并不複雜,刷卡爽過頭、眨眼成卡奴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在一個個誘人的口号下,貸款買車、買房、買家電、買衣服,信用卡透支消費正成為很多年輕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行為。一項針對中國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調查表明,有57%的人表示“願意用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
時尚帶來的虛榮心,提前消費産生的快感,使信用卡在各個現代化大都市裡,變成了時尚一族,甚至是普通工薪階層、學生一族都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就像時下流行的“手機”,人手一部,甚或多種。很多人擁有了一張、兩張甚至更多的信用卡。“卡民”數量日益龐大,而“卡奴”族群也在日益壯大中。每次刷卡的時候總是覺得很痛快,可是卻沒有考慮到等到扣款那一天刷的錢才是自己已經掙到的錢。和以前一樣,同樣是刷卡,但是刷了之後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以前刷的是借記卡,花的是已經掙到手的錢,看着卡裡的錢少了,可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刷的是信用卡,花的是以後的錢,因為看不見實實在在的數字,是以就沒有了心痛的感覺。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感覺,購買一件可有可無的物品,如果要自己從口袋裡掏出現金,一定會權衡利弊,甚至會放棄。但是如果是刷卡支付,則會很爽快,在他們心裡,刷卡并不心疼,但是要把一張張的鈔票數出去,則會有些不舍。這就是人的心理。
一些年輕、沖動,敢花錢的人是銀行最歡迎的一類客戶,他們有一定的收入,好強,要面子,喜歡光鮮的生活,生活有滋有味,基本靠刷卡消費,買衣服和化妝品、下館子泡吧,刷起卡來毫不眨眼,但是,隻有等到自己拿到賬單的時候,才發現發薪日變成還債日,剛剛拿到手的工資,一大半交給了銀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信用卡的出現和普及,拉動和刺激了消費,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但是,對持卡人來說,自己的超前消費,給自己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以緻影響正常的生活。
以債養債,積累成卡奴
有人說信用卡的循環利息,其實就是雪地裡滾雪球,越滾越大。很多人認同使用銀行卡是一種象征進步的的觀點,再加上銀行推出了“辦卡送好禮,刷卡有積分”的活動,讓越來越多的時尚人士加入到“持卡一族”的行列。信用卡作為一種個人金融業務産品,迅速在年輕人中得到普及,使用信用卡已經成為比較流行的支付方式,但由于很多人不懂得“量入為出”的道理,甚至有人将依次借債視為提前享受生活的方式,他們辦有不同銀行的信用卡,還有人一口氣辦了十幾張,為的就是“以卡養卡”,這種貌似時尚的理财之道,實則已墜入循環利息的惡性循環中,最終是欠款數額不斷增加。無度使用信用卡容易陷入“以債養債”惡性循環,讓自己陷入到“卡奴”的怪圈裡不能自拔。日益增多的“卡奴”背後,逐漸浮現信用卡存在的隐患。
才上班兩年的何小姐是鐵杆超前消費迷,在她的觀念中,刷卡消費就是用别人的錢充實自己的生活。這在她最初透支第一張卡,又能即時還款時,她确實得到比别人快又多的享受。但是,随着她超前消費意識的日益膨脹、市場誘惑日益增大的境況下,僅僅透支一張卡已遠遠不能滿足她的需求。為了在免息期内可以支付第一張信用卡的欠款,她又在另外一家銀行申請了第二張信用卡以還清第一張卡的透支,後來又申請了第三張、第四張,如此“卡套卡”,形成了循環透支。而到了最後,由于透支過多,無法在免息期内還清,每個月要負擔高額的利息,姜小姐也變成了一個标準的“卡奴”。每到還款的最後截止日,姜小姐就為自己之前的過度消費“痛不欲生”。最後,還是父母出面幫助她還清了欠銀行的兩萬多元債務。為此,姜小姐十分内疚,她說,上大學時就已經花了父母的近十萬元錢,如今上班了,不僅不能向父母交錢,還要連累他們幫助自己還債。“都是信用卡把我勾的!”她這樣抱怨。
在北京一家行政機關工作的小方,按理說她的工資在同齡人中既算穩定又算較高的。但是,她依然是個欠債族,卡奴就是她最形象的寫照。
剛到機關上班,她就辦理了三張信用卡,當初她的本意是信用卡好保管,用起來友善,即使丢失了,也不會有經濟損失,但現金就沒有這麼多優勢。她平日購物、吃飯甚至應急取用現金都使用這幾張卡,出手很是爽快。然而,一年過後,她辦理信用卡的初衷被她的潇灑改變了,過度的透支,使得她的工資一發下來,就隻能到銀行還貸。漸漸的工資也不夠支付,她想出了沒辦法的辦法,她隻有用其他沒有到還款日期的卡套現,取出現金先還上到期的欠款,但是,每到不同的信用卡還款期限很近時,她常常夜不能寐,一則擔心失去信譽,二則擔心利息越來越高。小方說:“從大學時辦的第一張信用卡到現在錢包裡的好幾張信用卡,每月幾乎沒有現金結餘。就是因為使用信用卡花錢有用的不是自己的錢的感覺。有時因了廣告宣傳的積分換取禮物的誘惑盲目的購買,每月賬單上支取現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常是近百元。但是,也正因為自己有這種瘋狂刷卡的習慣,一直以來都是一身債,一直在還利息錢,慢慢的讓自己陷入了卡奴的牢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即使是銀行的錢也是如此,但是要明白“以債養債”隻能撐着過一時,而不可能是一世。“以卡養卡”“以債養債”最終是要用自己的現金全額還款的,國外曾出現持卡人在刷爆多張信用卡後破産的例子。但中國還沒個人破産的相關法律,一旦出現信用卡刷爆,連每期最低還款額也不能支付的情況,就意味着個人信用的破産,銀行會視此類情況為惡意透支,對相關當事人銀行會列入黑名單,限制其申辦按揭貸款,或降低其最高貸款年限。對于所欠款項,銀行也會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追讨。
過度透支信用卡既會增加手續費和利息支出等持卡人的财務成本,也會形成寅吃卯糧的不良消費習慣,使自己的經濟陷入困境。年輕人經濟剛剛獨立,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理财習慣,過一種财務上有節制的生活。具體來說,就是增加收入,控制支出,注意投資和保險,謹慎負債。不要把信用卡用到沒有信用,改變了使用信用卡的初衷,這樣最終會導緻自己成為卡的奴隸。
應該清楚信用卡基本的功能是用來消費的,是一種輔助的支付結算工具,切不可将屬于債務範疇的信用額度當作收入來使用。通常比較鼓勵刷卡消費,但并不鼓勵用信用卡透支取現。因為和信用卡刷卡消費相比,信用卡透支取現由于沒有免息期,是以成本要高得多。信用卡取現容易讓人陷入“拆東牆補西牆”,“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中。如果循環往複地處于消費、還款、支付利息的狀态。一時消費的快感會被接踵而至的還款賬單沖淡,甚至出現焦慮影響健康。
各地卡奴現狀統計
“卡奴”一詞最先源于台灣,是指沒有能力償還透支信用卡的卡民。台灣金融主管部門将無力償還銀行最低還款額,且連續3個月未能還款的人定義為“卡奴”。銀行間為争奪客戶“濫發”信用卡,使很多沒有足夠支付能力的人也擁有信用卡;持卡人狂購物亂刷卡這是造成“卡奴”現象出現的根源。
中國台灣
截止2007年在台灣地區1100萬人口中,約有70萬“卡奴”,即每百名經濟人口中就有6個人是卡奴。平均每個月有40000人因刷卡過度成為破産者,有40個卡奴因身陷重債而自殺。有媒體稱,信用卡已經與毒品、槍支并列為台灣的“三大害”。
據台灣媒體公布的資料,2000年台灣信用卡及現金卡數量僅有1830萬張;2005年這兩種卡數量增長到4555萬張,但台灣群眾收入的增加速度卻滞後,是以造成卡債和卡奴大增。截止2007年,在台灣1100萬人口中,有900多萬人人均擁有至少一張信用卡或現金卡,而其中約有70萬出現繳款困難或瀕臨無力支付邊緣,占全台灣人口的6%。卡奴們的平均信用卡債務金額高達120萬台币。由于利滾利,不少人每月收入甚至不夠支付利息,有些人一時還不起,就“拆東牆補西牆”,辦多張卡。
卡奴現象也給發夾機構利益帶來很大的損傷,信用卡業務的不良貸款比率也從2004年的2%上升到2006年的2.4%,迫使台灣銀行沖銷了約22億美元的信用卡和現金卡壞賬。
中國大陸
國内中老年人已經無法接受使用信用卡的消費習慣,信用卡的主要使用者還是集中在年輕人,同時,截止2010年35%的信用卡使用者集中在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四個大城市。銀行的大力推廣及信用卡市場的集中性使很多人手裡都有不止1張信用卡。上海某調查機構對上海市内信用卡使用者開展的調查顯示,有26.4%的人承認自己每月薪水用到1元不剩,是典型的“月光族”。并且由于對消費、收入以及負債不能很好的調節,有32.5%的人擔心自己會因為過度消費而步入“卡奴”行列。
年輕人本來就容易沖動型消費,喜歡時髦的東西。銀行業通過廣告宣傳形成了一種刷卡、向銀行借錢很時髦的風氣,很多年輕人懵懵懂懂就刷卡上瘾了,很自然就成了“卡奴”,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女,而且獨生子女都容易被家裡慣着,雖然收入不高,花錢可比父母大手大腳多了,這樣的人可能就會成為“卡奴”。
中國香港
截至2008年首季,香港未全數清還結欠信用卡餘額高達港币244億元。有調查顯示,港人同一時間平均有3張半信用卡,少數人更多達10張。半數受調查者隻清還部分卡數,有近30%僅繳付最低還款額。
随着各種信用卡泛濫發行,并推出各種刺激消費的獎勵措施,背負巨額信用卡債務,每月僅繳付最低還款額的持卡人越來越多。有信貸公司委托香港大學進行調查通路了500名18歲以上、曾經拖欠信用卡卡數的成年人。調查發現,受訪者每月平均透過信用卡消費簽帳達7000多元,占個人入息中位數的70%。然而半數受訪者僅清還了部分卡數,當中29%隻繳付了卡數5%的最低還款額,不斷滾存的卡數和利息加重了受訪者的還款壓力。
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數字顯示,截止2008年首季度全港約有1150萬個信用卡賬戶,未全數清還之結欠餘額近244億元。
美國
美國是一個崇尚超前消費的國家。2005年近3億的美國人民平均每人欠賬3.1萬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2/3。“美國人的超前消費已經變成這個國家的一種文化,他們是按自己有多少信用額度來消費,而不是依據自己的收入花錢。”
信用卡已經成為美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日常購物、外出旅遊到餐廳付賬都可用它記賬,其使用頻率及額度已有淩駕現金交易的趨勢。截止2005年美國境内約有6000家銀行經營信用卡業務,信用卡使用者約1.85億。75%的家庭擁有信用卡。截至2005年底,美國信用卡債務超過8000億美元,每個家庭平均拖欠信用卡款項達7200美元。沉重的信用卡債務也成了影響美國人家庭生活的一個主要因素。
2006年1月4日,VISA信用卡公司宣布,在2005年聖誕節的一周内,他們的使用者就用Visa卡刷掉了322億美金,平均每一個家庭的節日信用卡債額是9300美元,在過去10年間上漲了115%,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及時付清這些錢。2004年,隻有37.8%(7000萬)的人會每月付清他們的信用卡賬單,超過3/5(62.2%)的人會欠債,有4400萬人每月會因為付不出最低還款額而掙紮
4成上班族成卡奴
“開心的刷卡”之後發薪日變還債日
擁有多張信用卡,時常潇灑地在購物場所“喜刷刷”,已成為許多上班族的生活方式,個别人甚至能在一個月内“刷爆”多張信用卡,但同時也換來淪為“卡奴”的代價。
對6000餘名上班族信用卡使用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約4成上班族已成為信用卡“卡奴”。
超過8成的上班族擁有自己的信用卡,且使用率高達72.5%。經調查,擁有信用卡的上班族中,超過半數者不得不承擔一部分利息和負資産。其中,超過20%的用卡人認為自己完全被信用卡“套”住,花了很多錢。還有2成的人盡管主觀上知道信用卡的種種弊端,但每月都難免成為信用卡的“負翁”,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卡奴”。
比個例吧,張小姐擁有的幾張信用卡都已“刷爆”,但看到某品牌化妝品正在打折後,忍不住誘惑的她為搶購實惠馬上又申辦了一張信用卡。現在她每個月工資幾乎要全部用來償還透支額度的本金和利息,但債務依然是越積越多。
還有一種像李小姐一樣也淪為“卡奴”。她是為了用積分換取禮品,一度每天都刷卡,但等到她“清掃戰場”時才發現,她辛苦賺來的積分,隻能換得一些玩偶、餐具之類的禮品,而自己卻又有了一大筆需要償還的債務。
在國外,信用卡消費是導緻個人破産的第一号“殺手”,是以在使用信用卡時一定得自律。
首先,不要同時持有太多信用卡,一兩張卡就夠了。千萬不要為積分而去刷卡,這樣會得不償失。其次,不要用信用卡取現,因為一般信用卡取現需要支付額外費用。另外,由于信用卡利息相比銀行利息高得多,一定要在免息期内還清,盡量不要選擇最低還款或部分還款,這樣容易高息負債。
信用卡處罰頒布新規
監管套現卡奴還款忙
為了防範信用卡風險,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印發《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标準的規定(二)》,規定對“惡意透支信用卡,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等行為,應予立案追訴。這可給“卡奴”們敲響了警鐘。近日來新規出台後,信用卡刷卡使用者的還款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很多“卡奴”擔心超過時間被追訴,選擇提前還款。同時,新規也使“信用卡套現”等違規業務“生意”冷淡。
市民王先生是一家零售企業的銷售經理,也是一名所謂的“卡奴”。昨天,當他接到信用卡銀行的第二個催款電話後,李先生趕緊去銀行把錢還了。“以前買東西,動不動就刷卡,欠銀行的錢,反正可以慢慢還。現在不一樣了,一旦被認定為惡意透支,是要吃官司的。”近日來從市區幾家銀行了解到,近幾天,像劉先生這樣提前還款的人不在少數。原先,很多銀行為完成發夾任務大量發信用卡,但一些持卡人的惡意透支行為讓銀行十分苦惱。如今根據規定,“經發夾銀行兩次催收後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為惡意透支,通知發出後,很多人都選擇提前還款。
以前生意紅紅火火的“信用卡套現”等違規業務受新規影響也冷淡了很多。以前随便通過一個網上小廣告都可以輕松的找到“套現公司”,而現在國家出台了法律之後,很多套現公司都選擇了關門打烊,很多套現的老闆們都說:“現在有了新規定,再出事可就是大事了,賺那幾個錢去坐牢,值嗎?”
那麼以前“卡奴”們經常光顧的“套現”店關門了後,他們還能怎麼辦呢?大家都選擇想盡辦法也要還款啦
第二節:卡奴的困境
是上帝還是卡奴
如今不論是購物消費,還是娛樂消費,每到結賬時,收銀員都會親切地問上一句,“請問有會員卡嗎?”錢包裡塞着10來張會員卡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然而,不少消費者在辦理了這類會員卡後,發現商家原來宣傳的優惠難以兌現,自身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保護,消費者一不小心就“踩空”或被“套牢”,從“上帝”變為“卡奴”。
然而,在提倡服務與個性消費的今天,我們仍經常收到這樣或那樣對會員服務的投訴,諸如會員專場促銷消費被“潛規則”、會員日成排隊日、會員個人資訊被賣外洩、會員積分被清零、會員被強行推銷、辦卡後服務玩“縮水”……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張會員卡,反映出消費者多少無奈與期待,也反映出商家會員服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于是,我們不禁要問,如今的會員服務究竟怎麼了?是打折常态化沖淡了會員獨有的尊貴感,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家本性?是資訊不對稱讓消費者越陷越深,還是商家“圍欄圈羊”營銷手段?
其實,資訊的不對稱,決定買者在消費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在商品市場價格開放的今天,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精力去核查每件商品的原價,然而,又有多少人跌入“明降暗升”這類折價促銷陷阱當中。為了獲得更多積分返利,而輪為“卡奴”。這好比岸邊的漁者和魚塘裡的魚的關系,漁者費盡心思渴望一次次釣到“大魚”,但大多都失望而歸。在熙熙攘攘的“魚塘”裡,商家的“鈎”看起來很美,買100送100,全場3折起……他們的“餌”聞起來也很香,可以任君随意品嘗,在所謂的“返券促銷”中,讓魚兒像上瘾般,踏上連環消費的“不歸路”。
誠然,在提倡和諧消費的今天,商家與消費者還可以是“魚”與“水”的關系。據統計,目前會員成為各大百貨、超市獲得穩定收入的重要支柱,有些百貨會員消費貢獻率達到六成以上。顧客是“上帝”,本是商家應挂在心中永恒的主題,但結果呢?當然,最終展現顧客是“上帝”這一主題的,就要看誰的服務到位,誰更懂得在利潤與服務上取舍,通過執着的細節服務為會員創造價值。例如根據會員消費習慣,提供一站式導購和資訊服務;通過各種适時的會員服務,提高會員體驗價值和愉悅感。再者,廣州百貨存在着停車位緊張、停車服務差問題,尤其在節假日的核心商圈裡,是不是可以從停車場設計以及會員服務下功夫。這些細節付出的背後,是百貨銷售業績的穩步增長以及品牌實力的提高,也是提升滿意度,減少顧客投訴關鍵。
商超會員服務,推的不是VIP是圍欄圈羊
時下,會員卡消費已成了多數市民熱衷的一種形式,但随着會員卡的普及,它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缺陷也越來越明顯,消費者對此的投訴更是與日俱增。
而出乎意料的是,盡管有些商家會員服務玩起“縮水”甚至“失蹤”,消費者卻很少向相關職能部門投訴,甚至為了拼會積分保等級而繼續輪為“卡奴”。
對此,目前商超類的V國際電話預付卡更多隻是折扣功能,而其差異化服務、體驗式服務總體上不如銀行、航空和電訊行業;而且商超會員卡是消費滿額後獲得,消費者沒有簽署相關會員章程和規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商家一旦違約也不會受到相關處罰,也缺少專門主管部門,是以商家對會員服務擁有絕對的“解釋權”。
案例1“釣魚”會員廣告騙你沒商量
利用廣告對會員促銷活動進行片面的強調和表述,引起消費者關注,這是常見的“釣魚”宣傳,但屢試屢靈。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某超市寄來的會員宣傳單,稱買夠100多元送10元優惠券。然而,使用優惠券時卻被告知,需要另外再消費100多元才可使用,但此類限制提示隻有在現場公告牌才能看到,消費者大呼上當。
分析:對付釣魚廣告尚缺法規
這樣的“釣魚廣告”有着驚人地一緻:第一步,瞄準活動爆炸點和興奮點,在廣告中對促銷活動進行片面的強調和表述,同時以“詳見現場公告”的字樣為自己留下退路。第二步,再以商店公告對活動内容進行二次解釋,進行種種限制使優惠程度大大縮水。第三階段,雖然消費者在媒體廣告與商店公告的巨大差異面前直呼上當,卻仍在總體上實作了相當數額的消費。
案例2積分無底洞讓會員淪為“卡奴”
錢包裡塞着各種會員卡似乎成為一種時尚,然而在現實中,會員消費被“潛規則”的案例屢見不鮮。
在媒體工作的紀小姐打開自己的錢包,拿出一大疊會員卡,有美容院、超市、百貨等大商場的會員卡。紀小姐說,當初辦卡是想享受打折優惠,可後來發現有了積分就會想要積累更多,如果不再消費就等于舍棄原有的積分。為積分消費,一來二去,就多花了不少錢。
而她對會員卡有一次深刻經曆:她在某廣場辦理一張羊城通聯名會員卡,辦卡費用為136元,當時辦卡人員極力推薦,說卡裡面已有136個金币(積分),一個金币可當1元使用,可在廣場裡消費,一次最多可使用80個金币。但當她用這張會員卡去消費時,卻發現收金币的商家并不多,有收的一次隻能用2個币即抵2元,且要消費達到一定額度才能用币,她當時感覺被忽悠了,因為要消費60多次才能用完這136個币。
分析:購物獎勵其實相當微小
很多消費者都有過為了湊夠積分而沖動消費的經曆。在目前許多百貨公司推出的會員購物獎勵制度中,每消費1元積1分,一般是200分或以上才能兌換1元,要得到50元的禮品必須消費10000分,可以說得到回報是相當微小。而且當年度達到不到規定的積分數,會員卡就會被降級或取消。其實消費者永遠都希望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好的商品或服務,結果往往反而被人算計。
最近,消費者權益團體Choice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超市利用會員卡設計巧妙的回饋條件,吸走消費者數百萬元,而消費者每花100元得到的實際回饋還不到1元。Choice稱,更糟的是,這些會員優惠項目會改變顧客的購物觀念,讓他們一心隻想在會員超市購物,而想不起要貨比三家,無形中浪費了大把錢。
案例3“滿就送”往往就差一兩元
“滿多少送多少”或“會員送多少”是商家最原始、最老套的一種促銷手段,總能吸引如潮般的人流。
春節期間,某女士被天河城百貨的會員日促銷内容“滿300返券200元”所吸引。可仔細研究後,她卻發現,場内諸多商品的售價總會比“滿多少”的界線差1元或幾元。如“滿300元”即可享優惠,可場中商品售價大多為299元、598元等。
最後,為了湊足900元整數得到返金,不得不多買了很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她說,這是考驗腦力和體力的活,首先你必須計算好先買什麼商品,再用返券買另一種商品才最劃算;另外,每當有返券活動,各商場都人滿為患,必須排隊埋單、排隊兌券再排隊埋單,是相當累的體力活,購物樂趣大打折扣,她說還不如直接給會員打折扣來得更爽快。
分析:切忌頭腦一熱沖動消費
商家的精明之處就在用差1元或幾元的辦法把消費者“截”在贈送優惠的門外,要想獲贈券必須湊足整數。
預防掉進商家這種返券陷阱,首先不要被商家的促銷所刺激,應先到場内逛一圈,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或需要的品牌參加促銷活動,如果沒有可暫不考慮購買。
案例4虛設“大獎”實則促銷昂貴商品
購物滿多少元可有一次抽獎機會,并以此類推,這種促銷手段也是商家慣用的招數。某消費者他抽中三等獎為1000元的獎券。但當他拿獎券兌換物品時,營業員卻要求他必須在該珠寶鋪購買一件規定的商品才可兌獎,而獎券上并沒有任何說明。
另一種消費者活動到2月底才結束。在購買前商家承諾買滿699元可送保暖内衣,當時消費者買滿720元,付款後商家卻改口稱已送完,什麼贈品也沒送。
分析:有獎銷售應先明示細節
商家的意圖無非是刺激消費者更多地掏錢購物,為了得到更多抽獎機會,很多消費者往往“沖動”消費。而按商務部頒布實施的《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中規定,商家開展抽獎式有獎銷售活動應明示中獎機率、獎金金額或獎品名稱、數量、規格和品質等級、兌獎時間和方式等事項;如果附贈式有獎銷售活動時,也應向消費者明示事項,并且抽獎要有公證員在場,如果沒有這些,可以斷定有很大的“水分”,你可不必上這個當。
案例5售後服務大玩“縮水”
某消費投訴者稱,去年10月24日在天河城百貨購買了一雙男裝皮鞋,價值1003元,質保書承諾3個月内有品質問題包退。但該鞋他穿着2次,前後不到4小時,就發現腳跟松裂。送回專櫃,對方承認确實是屬于品質問題,但拒絕退貨,隻能等廠家維修。消費者認為不合理,因為質保書承諾可以退換。
而另個消費投訴者稱,購買的某照相機,花費2750多元,有發票和保修卡。回去發現該相機曝光不足,到總部進行檢修時證明該相機為假貨。但目前銷售此相機的專櫃已撤櫃,是以消費者直接向管理人員反映時,對方不予理會且态度很差。一氣之下,消費者要求退一賠一。
分析:投訴無門消費者甯吃啞巴虧
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對售後服務投訴率低,投訴滿意率也極低。出現投訴率和滿意率雙低現象,表明很多消費者在投訴中得不到滿意處理或投訴無門,有些幹脆甯願吃了啞巴虧,展現投訴的便利性差、投訴處理率低、服務态度差等,說明零售行業對于售後維系工作不充分。
案例6“捆綁贈品”很多即将過期
某消費者稱,近日他在好又多前進路店購買牛奶另獲6盒香滿樓牛奶贈品,而食用時卻發現牛奶像豆腐一樣結塊了,但仍在保存期限内。孩子喝後出現咳嗽和便秘,他懷疑是與變質牛奶有關。當他向商場銷售人員詢問時,被告知“贈送商品不予退還”。
近日一些大型商場和超市發現,“捆綁食品”銷售的方式可謂“百花齊放”。有2瓶飲料綁在一起的,有大瓶綁小瓶的,有将布娃娃玩具和飲料捆綁的,還有将鹹菜綁醬油賣的。然而,一些超市大張旗鼓“買二送一”的竟有不少“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其贈品有不少是即将過保存期限的。而銷售人員稱是商場搞活動,讓利顧客。
分析:臨過期食品成促銷贈品
由于超市進貨量很大,為了避免食品爛在商場裡,往往要通過各種促銷手段将即将過期的食品消化掉,把風險轉嫁給消費者。而對于這些“捆綁食品”,消費者隻要多留個心,仔細看看上面的保存期限。
調查:有卡沒卡一個樣會員缺乏尊貴感
消費者對會員服務反映最大問題就是展現不出會員應該享有的尊貴感。滿錢包是各大百貨、超市的會員卡,但沒有覺得哪一張特别有用的;“千店一面”的會員日,經常收到“滿多少送多少”之類的促銷短信,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促銷潮中,有卡沒卡沒什麼兩樣。
高端會員滿意率高于普通會員
商場越高端、會員超進階享受的服務就越多?調查顯示,進階會員總體滿意率要高于普通會員。對于會員貢獻率越高一般享受的服務就越多,而對積分獎勵、免費停車、會員專場等這些服務項目,各大百貨都大同小異。高萍指出,中心商圈的商場因輻射面大,其資源更多投入到促銷中;而對于像新光這樣的區域百貨,銷售貢獻主要來自會員,會更注重會員增值服務。
目前各大百貨對會員服務投入均沒有超過銷售利潤2%。在整體的營運與管理上,老百貨的總店在軟硬體方面都相對成熟,而新店卻與總店存在明顯差距,進而拉低了總體滿意度。
時尚卡“卡”你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