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黃曲黴病(Stone brood disease)又稱結石病、石蜂子病。本病不僅可使幼蟲感染,也可使蛹和成年蜂感染而死亡。目前,本病主要分布于歐洲、北美洲和我國,僅發生于西方蜜蜂。
1.病原
蜜蜂黃曲黴病主要由黃曲黴菌(Aspergillus flavus)引起,也有由煙曲黴菌(Aspergillus fumigatus)引起的。黃曲黴菌的形态特征為:菌落呈絨狀黃綠色,在老培養物上呈暗桂皮色,不孕區呈淺灰白色。分生孢子梗長0.4〜0.7毫米,淺色,多疣,直徑7〜10微米,有時有分隔。頂囊呈圓形或燒瓶形,極少具稍鈍的末端,直徑30〜40微米,小梗不分支,緊密地擠在一起,四面呈放射狀,長20微米,直徑6微米,1層或2層。分生孢子大多呈球形,光滑,且具有微粒,直徑4〜8微米(大多5〜6微米),呈易斷的鍊。

煙曲黴菌在顯微鏡下觀察形态極似黃曲黴菌,但其菌落顔色為灰綠色。
黃曲黴菌在一般的馬鈴薯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其孢子對不良環境抵抗力極強,于沸水中需5分鐘才能将其殺死,在一般消毒液中1〜3小時才能被滅活。
2.症狀
患黃曲黴病的幼蟲可能是封蓋的,也可能是未封蓋的,病原菌有時也會侵染蛹。患病初期幼蟲變軟,随後體色變為蒼白帶褐色或黃綠色,幼蟲死亡後屍體失水并變得十分堅硬,蟲屍表面長滿絨毛狀黃綠色的黴菌和孢子。氣生菌絲會将蟲屍與巢房壁緊連在一起。
成年蜂患病後最顯著的症狀是工蜂不正常的騷動,病蜂無力,癱瘓,腹部通常腫大。孢子在頭部附近形成得最早也最多。死蜂腹部常表現與幼蟲整個體軀相似的幹硬,死蜂不腐爛,體表上長滿菌絲和孢子。
3.病原菌的増殖
蜜蜂吞食孢子後即受侵染。孢子在消化道内萌發後,産生的菌絲體會傷害所有的軟組織。而且,孢子也可在體表萌發,菌絲體直接由節間膜處侵入體内組織。
當病原菌侵入組織後,幼蟲體和成蜂腹部發硬。在被感染的幼蟲體内,真菌生長很快,迅速穿透體表,在頭後形成一黃白色的環,在1〜3天内,菌絲體包裹整個幼蟲如一層假皮。
黃曲黴菌造成蜜蜂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在生長過程中釋放的黃曲黴毒素使蜜蜂機體中毒,死亡。而菌絲對所有軟組織有機械性破壞作用,加速了蜜蜂的死亡。
4.傳播途徑
黃曲黴菌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如黴變的谷物、花生等均有黃曲黴菌存在。自然界中蜜蜂黃曲黴病的傳播可能是随氣流自由擴散的孢子感染了蜂群,或者是孢子先污染了花粉,然後通過工蜂飼喂或自食,使幼蟲或自身被感染。甚至巢脾上的粉房有可能是黃曲黴菌最先繁殖的地方。
5.診斷方法
一是根據典型症狀進行診斷。
二是挑取病蟲表面黃綠色物質,置于載玻片做水浸片,在400倍顯微鏡下觀察病原菌形态即可确診。
6.防治措施
少量病群以燒毀為宜,換出的蜂箱應做好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