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鱗(音)”是青島方言詞彙,指一種深受廣大群衆喜愛的海洋魚類。顧名思義,“鳗鱗”和“鳗魚”沾邊,這肯定沒錯;如果你用某度搜尋一下“鳗鱗”,最起碼頭幾個連結都會告訴你,“鳗鱗”就是海鳗,這就不太對了。

你看,結果确如我所說。如果“海鳗”泛指海裡的鳗魚,那麼,說“鳗鱗”是“海鳗”勉強解釋得通;但問題在于,真的有一種魚類的正式名稱就叫“海鳗”,而且它絕不是青島人心目中的“鳗鱗”。我們先來瞻仰一下海鳗的尊容,是本人在竹岔島某漁家宴拍的:
圖一:海鳗
圖二
這就是如假包換的海鳗,鳗鲡目海鳗科科長。鳗鲡目的魚類大都可以被籠統地叫做“鳗魚”,但隻有它的正名才是“海鳗”二字。“人生弱智如初見”,我剛看見這魚時感覺吃了一驚,隻覺其身材修長,體泛銀光,雖郁郁寡歡,卻也不乏英武之氣,差點以為是有點埋汰的活帶魚......
海鳗身體延長,軀幹部接近圓筒形,尾部較側扁,用魚類學業内黑話來說就是“鳗形”,這種相對豐腴的身材和帶魚差別明顯。長成“鳗形”的魚未必是鳗魚,黃鳝也是“鳗形”,但它屬于古怪的合鰓魚目,和鳗鲡目相去甚遠。還有一堆和鳗魚八竿子打不着的魚都屬于“鳗形”,應該是具有某種生存優勢。
圖三
作為水下掠食者,海鳗天生就有殺手裝備,其上下颌均延長,生有銳齒;且生性異常兇悍,這是我親眼目睹的。當廚師将其從水中抄出時,這家夥奮力反抗,試圖“襲人”;被重摔在地後,仍兀自扭曲翻滾,兇相畢露,猶如墜入魔道又被打回原形的敖丙。廚師說道,對這厮且不可等閑視之,稍不留神即是血光之災,甚而皮肉之苦、斷指之痛,非下重手制服不可。
圖四
魚命由人不由它。驚心動魄的屠殺結束之後,廚師把魚拿進後廚,我兒好奇地跟将過去,回來後大贊廚師刀工娴熟,估計會很“入味兒”。成品上桌,很快被一掃而光,我當時也覺得不錯。不過,後來看很多人表示此魚味道“一般”,V形小刺極多,令人不勝其擾,在青島地位不高。我覺得還好,可能是因為一貫對生活要求不高。還有,看圖即可知,廚師使用了密集的滾刀花,估計已經盡可能地把小刺切斷,是以我感觸不深。
圖五:星康吉鳗
圖六:星康吉鳗
青島人鐘情的“鳗鱗”是另一種,康吉鳗科的星康吉鳗,對海鳗則以“季勾”或“鈎子”呼之。和“季勾”一樣,“鳗鱗”之“鱗”僅是“音譯”,具體何字很難說。我個人猜測,像是“鳗鲡”的地方口語化,畢竟也是鳗鲡目的成員,或有淵源。另,星康吉鳗簡稱“星鳗”,不能擴充為“七星鳗”;七星鳗又稱七鰓鳗,乃是圓口綱部分物種的統稱,隻是魚形動物而已,并非真正的魚。
圖七:星康吉鳗
“鳗鱗”和“季勾”易于分辨,一看即知。前者體色深沉得多,通常呈棕色,體側各有兩道斑點,猶如繁星,故以“星”名之。“鳗鱗”比“季勾”更細長,常呈蜿蜒之勢,假裝自己是一條蛇。雖然它也不是吃素的,但頭小牙細,性格稍溫順,舉止稍娴靜,不會發生咬傷人的惡性案件。此魚肉質細膩,隻一根脊骨而無累贅小刺,醬焖紅燒皆宜,比“季勾”更熱門亦在情理之中。
圖八:海鳗
然而人的口味并不統一,“季勾”也不總是受冷落。據說在華南頗受追捧,常被曬制成魚幹,謂之“鳗鲞”,成品小刺變軟,蒸食尤佳。在隔海相望的東瀛島國,海鳗更是被認為風味高雅,跻身于進階魚食材,呼為“鳢”,懷石亦常用之。其核心技術在于刀工,名曰“骨切”,又号稱“一寸二十四斬”,即用厚重的斷骨刀将小刺細細切碎,最終達到入口渾然不覺之境地。就為這口吃的,可真是煞費苦心,無所不用其極。
圖九:日本鳗鲡
海鳗之外,島國人亦常食星康吉鳗,曾長期将其當做日本鳗鲡的平價替代品。日本鳗鲡,鳗鲡目鳗鲡科,也叫“河鳗”或“白鳝”,脂肪厚肉鮮美,是島國人心中的鳗魚正朔,但已經日漸瀕危,聽聞魚苗價格堪比黃金。過去膠東半島亦常有之,如今幾無噍類矣。
來源:青島美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