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天都會産生的餐廚垃圾已經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在農業裡,農作物的稭稈是農業生産中的副産品和廢棄物。
如果加以科學“加工”,這些“放錯地方的資源”便可變廢為寶。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就探索出了一條以益蟲研究為技術依托,解決“放錯地方的資源”的生态循環發展之路,通過建構高效生物轉化技術體系,将農業有機廢棄物和生活中的濕垃圾轉化為昆蟲蛋白、飼料和有機肥,實作資源化利用。
變廢為寶
實作生态循環
東北熊蜂、螳螂、瓢蟲、東亞小花蝽、雙叉犀金龜、黑水虻……在國信農業益蟲産業化與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溫室和試驗台上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蟲子,這些蟲子“各司其職”,有的是用來做農業生産中的生物防治,有的是用來消化濕垃圾,有的是用來處理稭稈。
多年來,國信農業董事長楊柏明和他的研究團隊一直在做以益蟲為紐帶的生态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研究。
“經過幾年的研究,在垃圾資源化利用上,黑水虻和雙叉犀金龜應用效果都很好。”
據楊柏明介紹,黑水虻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及再生能力強、食物轉化率高等特點,養殖黑水虻後的糞便,無臭味,可肥沃疏松土壤,是農作物的優質有機肥。“目前,我們生活中産生的垃圾大部分靠填埋處理,如果養蟲吃垃圾的模式能推廣,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就能基本解決。”楊柏明說,黑水虻的糞便可做肥料,蟲粉可飼養魚類,還能做林蛙的飼料,這一特殊的轉化功能,是其他飼料昆蟲所望塵莫及的。
與黑水虻不同的是,雙叉犀金龜的食物是稭稈。雙叉犀金龜成蟲頭上長角,是以俗稱“獨角仙”,壽命約1年。雙叉犀金龜的養殖不但可以解決稭稈利用的問題,雙叉犀金龜成蟲還可以做成工藝品出售,一對成蟲做成工藝品後可以賣88元。
“稭稈直接還田有一個缺點,由于直接還田時間短,有些可能腐解不了,稭稈中的病原菌和蟲卵埋入地下後帶來的病蟲害,增加了種地成本。”楊柏明說,雙叉犀金龜生物治理農業廢棄物項目成本低、收益高,可以就地解決稭稈再利用過程中處理難、成本高、污染環境等問題。
偶然中的必然
生态循環農業體系建立
在國信農業有機示範基地,走進一棟普通大棚,地上堆滿稭稈碎末。從業人員上前撥開碎末,數隻10厘米長呈灰褐色的蟲子正在稭稈堆中蠕動,這是正在進食的雙叉犀金龜的幼蟲。
益蟲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晶在國信農業工作兩年有餘,見證了雙叉犀金龜項目從起步到應用的過程。“國信農業是農業部有機蔬菜示範基地,為保證蔬菜的有機,生物防治一直是國信農業産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益蟲研究所正是在不間斷的生物防治基礎上自然而然建立起來的。”
“最開始隻想通過益蟲研究控制棚區内的害蟲,在做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不能隻将益蟲單純應用于設施農業,應該延長鍊條,形成産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圈。”許晶說。
源于一個偶然的契機,楊柏明參加國内某個農業研讨會時,了解到了雙叉犀金龜,正契合開展生态循環農業的發展思路,回來後便着手成立研究團隊進行試驗。
許晶介紹,雙叉犀金龜個頭大、食量大,幼蟲成本僅1元,而且是更好的優質蛋白,具有觀賞價值,雙叉犀金龜雄性成蟲還可入藥,低成本高價值,諸多優勢疊加。事實也證明,利用昆蟲實作的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其可持續發展的生态循環技術體系,為農業生态系統循環經濟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經過幾年的研究試驗,利用昆蟲轉化農業廢棄物的做法具有可複制、可推廣的特點,也可以産業化。”楊柏明說,“下一步,我們将拓展‘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推廣模式,在東北三省吸納2000家專業種植合作社,讓食用菌種植戶和玉米種植戶增收4倍以上。”
科技支撐
激活原動力
今年6月14日,吉林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學院與國信農業舉行合作架構協定簽約儀式。雙方将在項目合作、創業導師合作、教育訓練等方面展開合作。
此次合作,是深化校企戰略合作,推動産教研融合的新時代産物。目前,教育部正在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和新農科的“四新”建設。校企攜手,改造提升現有的涉農專業,布局适應新産業、新業态發展需要的新型涉農專業,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态文明建設,推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國信農業一直重視科技創新研發工作:建設有機農業研發中心,打造開放的科研體系平台,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吸引大批科研人員加盟企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援。同時,與中國科學院12個院所、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教學科研機建構立了“産學研”基地,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
作為吉林省農業領域唯一一家入選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的企業,國信農業始終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科研和應用的起點,以改造傳統農業的生産體系、産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農業矽谷為發展方向。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相應的科研成果和發展基礎,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發展模式。也正是基于此,支撐起國信農業的生态循環農業體系、可追溯農業等現代農業體系。
這段時間,國信農業副經理李音非常忙碌。“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教育訓練教學的旺季,主要是圍繞鄉村産業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等内容開展。”
近年來,國信農業依托吉林國信職業教育訓練學校和雙陽鄉村振興學院,利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訓練示範點和田間學苑的優勢,累計教育訓練農民上萬人,讓國信農業的科技成果開枝散葉。
李音表示,公司正采用“政用産學研”的融合農業模式,打造具有“雙陽特色”的農業融合示範區。目前,公司帶動周邊一大批家庭農場和中小農業企業生态鍊條,增加上千個就業創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