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去思考未來,因為它來得已經夠快的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2022</h1>
第一艘SpaceX星際飛船發射,飛向火星,為第一批紅色星球的移民鋪平道路奠定基礎。
在地球上,數字布料開始嵌入了傳感器和顯示器,收集資料,用以回報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如肌肉運動情況、睡眠狀況、以及陽光照射時間。
數字布料還進一步開始與VR遊戲相結合,讓我們在遊戲時能夠感受到振動和冷熱。
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加快實施,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基地。
世界上出現新一代智能建築材料,這種智能磚塊可作為儲能電池使用,同時還能進行資料存儲和檢索。
智能機器狗開始廣泛應用于消防救援、軍隊、以及快遞公司。
第一批火星宇航員離開地球出發了,他們的旅程長達七個月,航行期間将使用新一代VR眼鏡來幫助他們度過漫長的旅程。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2024</h1>
人類開始與虛拟現實的人工生命互動,數字世界中的生命體學會了如何與人類互動,如何行動,開始創造它們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皮下智能技術取代了可穿戴技術,植入皮下的晶片,将我們與家居和智能機器人連接配接起來,通過口頭指令就可以控制這一切。
如果生病了通過神經連結晶片就可以準确檢視病情,這種晶片還可以恢複視力同時幫助癱瘓的人重新站起來。
聯合國開始使用同聲翻譯器,人工同聲傳譯和翻譯的需求開始降低。
量子計算機廣泛應用于高端科研,可以加快新型藥物的設計研發、以及各種材料科學的進步。
得益于通過高速5G網絡的支援,自動駕駛系統嵌入到交通管理中來,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狀況。
抵達木星的探測器通過木星衛星中轉向火星發送資料,加快火星與地球的資料溝通。
位于火星上的基地開始生産3D列印的居住環境。
智能機器人工廠開始生産水和氧氣,實驗室種植的植物已經發芽,準備迎接更多人類探險家和科學家。
第一批太空遊客抵達前國際空間站,這個空間站現已被改造成一個舒适的太空酒店。
全新的用于科學研究國際空間站啟用。
由糖和蘑菇等可再生資源制成的生物塑膠開始興起。
可重複程式設計的微晶片使硬體可以像軟體一樣進行更新。
第一部在太空取景的大片開拍,該片還包括了許多位于月球上的真實場景。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2026</h1>
工業級“人造太陽”聚變反應堆正式投入使用,利用氫原子聚變發電,創造出幾乎無盡的清潔能源。
人類開始使用抗衰老藥物,以修複随着人類年齡增長而損壞的細胞。
神經連結晶片開始植入健康人身體,以提高人類的能力。
第一起由首位人工智能法官宣判的案件結案,判處罪犯入獄服刑。
人們現在在完全虛拟的工作空間中工作上班。
數字布料演變為動力輔助布料,可以協助恢複行動能力以及老人出行。
像外骨骼一樣,人類通過它們增加肢體力量。
智能紋身開始流行,用以嵌入定制電路,使人們能夠控制周圍的各種裝置。
4D列印正在被用于創造新的智能材料,這些材料能夠随着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形态。
“3D生物列印”的人工器官已經很常見,身體哪一部分出問題了,可以去醫院定制一套人工器官進行更換。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2029</h1>
IA腦力提升晶片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人們使用它進行智力放大,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跨時代的提高。
神經連接配接取代了皮下植入技術。
永久性的月球基地已經建成了多個,許多人工作生活在月球上的科學研究站和交通樞紐設施中,這裡是地球與火星以及外太陽系之間的聯絡樞紐。
繞月軌道上建造的空間站開始運作。
人們開始穿着自潔布料,這種布料由微金屬編織而成,在陽光下可分解污垢。
一千艘配備有光帆的納米微型宇宙飛船飛入太空,它們隻有現在的iPhone大小,由地球上的雷射器照射光帆提供動力,将它們加速到光速的20%,任務是抵達半人馬座比鄰星B并收集考察資料, 這顆位于系外類地行星将是太陽系外人類文明能夠遷徙的最佳選擇。
用以接收地外文明微弱無線電信号的陣列天線投入使用,它們遍布南非和澳洲沙漠,面積達數平方公裡,比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靈敏度高50倍。
月球基地開始使用4D列印建造材料,這種建材可以吸收太陽輻射和微型流星撞擊,同時還可以将太陽能和撞擊能量轉化為電能。
大部分太空航天器的制造工作都在月球基地上完成,用于進一步探索太陽系。
在量子計算機的幫助下,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小麥創造出來了,可以适應火星的極端寒冷的環境和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氣。
神經腦晶片的應用使人們第一次能夠以心靈感應的方式互相交談。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0">2039</h1>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被記錄下來。
黑客能夠植入非法的人工記憶。
人類的血液中流淌着傳感器,以監測健康狀況。
警用機器人與人類警察一起進行巡邏執法。
智能機器人的數量超過了人類人口數量。
曆史上滅絕的動物開始複活,第一頭複活的長毛象就是由儲存的長毛象軟組織中的DNA培育出來的。
成群的猛犸象和長毛犀牛生活在活體化石動物園裡。
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開始作為原材料的主要來源,由人工智能引導的機器人進行捕捉,然後将它們送入月球和火星的運作軌道,之後進行收集,成為建造基地和太空飛船的建造材料。
幹細胞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再生像牙齒和肢體這樣的身體部分。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2">2049</h1>
基因工程的進步使人類的身體不再收到長時間太空飛行的傷害,長期失重造成的肌肉和骨骼流失都可以被彌補。
生活在火星上的人類已經達到了30萬,父母的生活經驗可以通過數字化繼承給下一代的新生兒。
迷你聚變反應堆高效而且緊湊, 在軍事和科學探索中,充當便攜式電源。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4">2060</h1>
人們在睡覺時可以租借或者記錄夢境,并能在虛拟世界中一起做夢。
超級量子計算機中出現了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8">2071</h1>
物種間的交流已經成為可能, 機器人開始為機器人舉行葬禮。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6">2080</h1>
人工生命形式正式誕生, 量子計算機能夠從頭開始設計生物生命形式, 從可以食用塑膠的細菌到人類本身,量子計算機無所不能。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0">2100</h1>
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了5000年,人工智能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
一個全球性的人工智能管理着一個環球超回路運輸系統,商業航空公司消失了。
所有的超高速運輸車都是使用可自我修複的智能材料建造。
分子層面的組裝裝置已經投入使用,隻需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制造任何類型的食物。
人類已經在太陽系各地安家落戶,正在探索系外星系。
機器人貨運飛船負責在太陽系内運輸原材料。
曲率引擎投入使用。
它們使用負物質來扭曲時空,使飛船後面的空間膨脹,前面的空間收縮,通過時空彎曲将飛船加速突破光速。
火星宣布獨立,人類宣布成為I型文明,能夠使用在故鄉行星上所有可用的能源。
人類文明開始向II型文明邁進。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2">2400</h1>
戴森球結構開始建造,用以包圍太陽擷取能量。
用可自我修複的超輕材料建造的新一代飛船加速到亞光速,前往附近的恒星系統的旅程開始了,開始殖民遙遠恒星星系。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4">4000</h1>
地球上新的冰川時代來臨,開始使用環境工程溫暖地球,同時減少冰川增長。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6">10000</h1>
新的殖民地不斷地開發,開始登陸更多的恒星系進行采礦和建造戴森球結構來擷取能源。
太陽和許多遙遠的恒星都已被戴森球結構包圍,人類已達到II型文明。
已經能夠使用和控制太陽系的能量,并通過向其注入燃料來防止太陽死亡。
人類的意識都下載下傳儲存到一個核心量子計算機中, 這是一台使用多個戴森球能量驅動的超級計算機,用以為人類創造一個意識虛拟系統。
人類的意識在這個系統中在銀河系生活和旅行。
成群的小型輕量機器人探索更遠的恒星系統,在人類到來之前提前建造各種設施。
人類的意識作為資料傳送到新的恒星系統後,馬上就會注入到那裡的生物機器人身體, 以适應當地的行星環境。
人類闊步邁向III型文明也就是銀河系文明,開發使用銀河系中所有的能源。
空間已經不是障礙,時間才是人類的遊樂場。
最終,人類遇到了另一個純數字意識的文明,他們一直在宇宙外一個更冷的空間裡等待着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