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三聯原總編李昕談編輯,源自作者05年至今的各種講座的講義、錄音等。雖說隔行如隔山,但書裡談成事的陽謀、談職業與事業的底線、談才學識的取舍,這些都是相同的。
作者在闡述“編輯的能力”部分,舉了大量的事例,非常具體,局外人也讀來生動有趣,引人思考,例如作者談策劃、談創新、談三聯的“變”與不變,談文字的修改,這些内容,拿到我們的職場,可以觸類旁通。
認同作者所說:“理念正确,是成功的一半。”同時,感悟并不是通過理論學習獲得的,要靠長期的實踐與摸索,靠自我激勵,不斷成長。

編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它的詞條解釋很簡單:第一,做編輯工作的人;第二,新聞出版機構中編輯人員的中級專業職稱。
除了認可編輯是一種職業,編輯學家王振铎的定義,更客觀直接——“根據社會文化需要,按照指導方針,使用物質載體和技術手段,對精神産品進行組織、采集、鑒審、選擇和編序加工,并締構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為社會傳播媒介的活動”。
這本書從向内和向外兩個次元定義了李昕眼中的編輯角色和工作本質,将編輯作為一種職業和活動闡述得很清晰。
向内而言,第一,編輯自身要是個愛書人,愛讀書是要義,因為博學而能專。一個編輯想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需要在博學基礎上有專攻。第二,編輯需要有激情。第三,編輯還要有悟性。第四,編輯要有能力。除了第一點,一看便能了解。後面三點,需要結合工作本身和個人感悟才能有所共鳴,有所借鑒和提升。
先講“激情”。這是一個聽起來老生常談的語詞。作者認為,所謂激情就是一種執着,有好書想方設法一定要出,百折不回。真是有壯士斷腕的決絕勇氣。
他例舉了《尤利西斯》在中國首次出版的故事。當時,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先生為了此書出版,先後聯系了王佐良、周珏良、趙蘿蕤、楊豈深、馮亦代、施鹹榮、董樂山、梅紹武、陸谷孫、葉君健等一大批老先生,可都被拒絕。
甚至錢鐘書先生也不願意蹚渾水。一來原著屬于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翻譯難度極大,在政治上又曾被認為是淫書、黃書。李先生最後找到了蕭乾和文潔若夫婦,但蕭乾年紀大,也不一定願意加入。李先生便找文潔若簽了合同,讓文翻譯,蕭乾校對。
實際翻譯時,需要蕭乾幫忙的地方太多,最後合同改為合譯。這還不夠,李先生還托人在國外找了30多種與原著有關的參考資料,交給蕭乾、文潔若,幫助他們在書中加入了6000多條大約10萬字的注釋,使翻譯工作做得非常嚴謹。
同時,他組織專家為原著平反,說這本書不是什麼淫書、黃書。後來,這本書的影響大家也都知道了。這就是激情,拿到好書非出不可的激情。
再講“悟性”。結合出版實際,作者用了一個能替代“悟性”的詞,叫做“書感”。我很喜歡這個詞,更喜歡它的定義:書感是一種悟性,是對書的直覺判斷力,對書本質特征的感悟力。
詳細點來講,就是當一個編輯面對一堆文字和圖像材料,應該懂得怎麼編輯,怎麼整理,怎麼加工,才能使這些材料編得像一本書,一本令人喜歡的好書,一本符合讀者期待的書。
而在書感的背後,還需要有職業敏感,隻有具備職業敏感才能發現作者,發現選題,發現可以成為圖書的題材,這也是一種對市場需求的一種敏感。
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子,可能會因為火候、調味料、切片的形狀、裝盤的方式不同而産生不同的味道。我自己是這麼了解的。
但也正是應了那句話,編輯的門檻非常低,看似誰都可以做,但道行深,混日子容易,做好卻不容易。
這裡的悟性也好,職業敏感也好,都是需要大量實戰經驗以及用心吸取才能擷取的,也可能隻能獲知一點點星火。也就是,當上編輯容易,當好編輯不容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最後也是作者花費篇幅最多來講述的:編輯的能力。編輯的能力主要有四個方面:策劃能力、案頭功夫、交往能力、創新增值能力。
策劃能力由選題策劃、編輯策劃、推廣和營銷策劃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選題策劃,指的是從無到有發現選題,論證一個選題是不是可以在出版計劃中立項以及怎麼使它立項。一個編輯做選題策劃需要遵循四個原則:
第一,是不是有出版價值(思想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史料價值等);
第二,你要出這書,能不能有創新,能不能為作品增值;
第三,反對一般化,拒絕平庸;
第四,有所不為,不能放棄自己的專業和強項去做跟風選題,去策劃所謂熱點選題,更不能唯利是圖,看到有資助資金就要出書。在這四個原則中,對創新和增值的強調尤為突出。這也是編輯能力中的創新增值能力的内容。
除了這幾個原則,選題策劃還應當注意四個問題:
第一,學會用巧勁兒,小資源要帶來大影響,學會搭順風車,尤其是媒體的順風車。要了解媒體的偏好,他們一般喜歡思想性、話題性、現實性、文化特點與藝術特點都鮮明的書。
這是針對三聯及同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特點而言,在少兒圖書出版界,需要編輯自己摸索規律。比如,媒體一般比較偏向于獲獎的少兒類圖書,冰心童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青銅葵花獎等等,還有名家新作他們也比較感興趣。
第二,選題策劃要以作者為中心,既可以整體包裝作者作品,又能在資源搶奪中為出版社掙得一席之地。這裡作者舉例李零、李敖等作家作品的出版故事。
第三,選題策劃要研究作者心理,要把話說到作者心裡去,該給的承諾該做的事要做,讓作者與出版社能互相信任。
第四,選題策劃應有戰略考慮,遵循原則:不熟的領域不做,做不出優勢的不做。但是要做出優勢,也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品牌、人才、資源和管道。至少滿足三項才能做出在市場上有影響力的圖書。
編輯策劃,它首先指更為集中展現編輯的出版理念和意圖的圖書策劃,這種策劃需要更多富有編輯工作的自主創新,另一種編輯策劃是編輯對已有資源的發現。
前一種編輯策劃,作者列舉了三聯出版的《文化生活譯叢》,後一種策劃一般是對原有資源的重組、重新開發和利用,這對于一些占有豐富作者資源和書稿資源的大社來說很有意義。
策劃能力中的最後一項是宣傳推廣及營銷策劃。這是新時代對編輯的要求,尤其在這個網絡發達,套路衆多的時代,編輯必須吆喝。最了解圖書的,還是編輯。
是以,編輯要明确圖書的目标讀者、媒體效應,充分使用網際網路等各種工具進行營銷。也要學會利用書與書之間的關聯性來做統籌策劃,進行規模化促銷。
作者列舉了楊振甯先生的圖書出版後的一場釋出會,就是因為完全沒有策劃導緻營銷失敗的例子。是以,有策劃和沒策劃還是很重要的。
案頭功夫也是一個似乎沒有新意的詞,但具體來講,學問全在細節處。最基本的案頭功夫一般包括:審讀書稿、加工書稿、處理編輯中的技術問題、寫審讀意見、寫宣傳文字。
而這些工作又分别展現了:内容把關能力、文字把關能力、改稿的一般原則和案頭功夫的三副筆墨。
内容把關主要是政治觀、知識觀、學術和品質關、品位和趣味關;文字把關主要是校對是非對錯;改稿要遵循的一般原則主要有四條:修改要尊重作者風格;修改要符合作者意願;能不改盡量不改;修改隻是解決正誤,不解決怎樣更好的問題。
想要詳細說一說的是最後一項:案頭功夫的三副筆墨。
首先是個性化筆墨,也就是編輯除了要在尊重作者意願的基礎上,遵循作者風格來改稿,還需要鍛煉自己的文筆,你編輯哪一類書稿,你自己就要會寫哪一類書稿。
其次是公文筆墨,包括審稿意見、評獎材料、編稿記錄、與作者通信存檔等等,這一類筆墨的要求是規範化,簡潔、明快、能清晰表達思想。
就審稿意見的寫作來說,有幾個規範:
第一,稿件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情況;
第二,稿件的獨特價值和存在的不足,這需要了解同類圖書的出版情況和社會或學術文化界反應及市場反響;
第三,編輯與作者溝通和書稿修改的情況(有時候要包括版權問題的說明);
第四,編輯發稿過程中解決了什麼問題,遺留了什麼問題,需要二審、三審編輯解決;
第五,編輯對于此書的市場判斷和營銷建議;
第六,附上詳細的書稿修改記錄,注明在原稿哪一頁編輯修改了哪些内容,便于複查。
最後是宣傳推廣筆墨。這裡想強調的是,宣傳筆墨一定要厘清是印在書上的還是不印在書上的,比如,書腰就是不印在書上的,可以随意、自由、開放一點;但如果是要印在書上的,不但需要征得作者同意,還需要慎重考慮,因為它會成為書的一部分存在。
在編輯的前兩項能力已經做了重點講述後,交往能力、創新增值能力就是交叉在編輯工作的每個環節中的了。交往能力,要求編輯雙商線上,而創新增殖不多贅言,前面已有很多筆墨。
向外而言,編輯要面對作者、作品、出版社、社會。面對作者,要和作者建立信任,要站在作者的立場為作者争取應有的待遇同時更要站在出版社的立場,為二者創立雙赢局面。
編輯是一份職業,也是一種媒介,傳承着思想,記錄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傳播着人類思想的精華,于作者而言,是甘為其做嫁衣的幕後策劃人,于出版社和社會而言,是螺絲釘,是基石,是媒介。
我想,每個當編輯的人都需要在浮躁之餘也給自己降降溫,看一看前輩的經驗和心得。作者還提到,紙書不會消失,因為它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一直相信這樣的論調,但紙書要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是需要編輯費盡心力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