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麥青

父親是衆多家庭的頂梁柱,也是很多孩子心中的偶像。如果有一天步入遲暮之年,他還是我們過去熟悉的父親嗎?我們對待父親,能像父親當年對待我們那樣溫暖嗎?日前在中國内地上映的影片《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正如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與理想、生活與夢境的距離。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最熟悉的陌生人

圖檔為《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海報

老年癡呆症患者的混亂世界

許多人覺得《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劇情晦澀難懂,大多數觀衆過去在爆米花電影中所熟悉的橋段和手法在片中全部失靈。在時間和空間錯亂的叙事迷宮裡,你看不到淚點,找不到笑點,更體驗不到爽點。你可能在走出影院的那一瞬間,還理不清來龍去脈,搞不懂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如果你沉浸在這種混亂不安的情緒中,那就對了。因為這部影片就是講述一個老年癡呆症患者混亂不安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對許多觀衆而言,是陌生而又充滿恐懼的。因為無論是電影的編導還是觀衆們,大多處于英姿勃發的年華。許多影片的光影世界更多關注的是夢想和激情的傳奇,很少關注激情退卻的暮年。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将鏡頭對準常常被光影世界忘卻的人群——老年癡呆症患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處于被遺忘被忽視的狀态。該片成功再現了這一群體的真實處境和心靈世界,通過奧斯卡兩項桂冠的殊榮再次引發人們對這一群體的關注。

哪些是真實的現實生活,哪些是患者臆想出來的夢境?在觀影的九十多分鐘裡,觀衆會一直糾結于此。這種冥思苦想的燒腦過程,同時傳遞着緊張、焦慮、忐忑不安等消極情緒,讓你一刻不得輕松。對于普通的觀影者而言,這段光影之旅是艱難的。而對于一個老年癡呆症患者來說,一年、兩年甚至是十多年都處于這樣一種混亂不堪的處境中,更是不易。該片通過藝術的方式讓年輕一代的觀衆達到共鳴的效果,以此來達到一次完美的人際溝通和代際溝通。影片揭開了冰山的一角,它以一種“穿越老年”的方式投影了未來的老年生活,呼籲人們關愛老年人、了解老年人。

困在時間荒野裡的孤獨感

詩人葉芝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當你老了,頭發花白,睡意沉沉……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隻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詩意描摹了人到暮年的場景。事實是,随着年齡增長,老人不僅會出現身體機能衰退,還将面對記憶的漸漸淡去。

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困境,隻是故事講述的第一個層面。講述現代人在高壓環境下的孤獨感和虛無感,是影片更深層的意味。

故事中的父親——80多歲的老年癡呆症患者,無端懷疑辛苦照顧自己的女兒要侵占自己的房産,誤會護工都是貪财的小偷,甚至對周圍任何人都充滿了質疑和敵意。這背後的根源何在?不管他曾經多麼輝煌,到了養老院裡,他内心深處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成了一個無用之人。正是這種缺乏存在感的自卑情緒,導緻他變成了一個偏執不安、處處和周圍人較勁的老頑固。

老父親頑固的背後,是對自己存在價值的渴望。影片開頭,女兒要跟随夫妻前往巴黎,他覺得自己成了女兒的累贅,即将被抛棄到養老院成為一個多餘人。這成了老人病情加重的導火線。“你還要麻煩大家到什麼時候?”——這是影片中對老人精神刺激最大的一句台詞。正是這種存在感的缺失,讓老人一次又一次陷入張冠李戴的臆想當中。他渴望尊重、渴望愛和溫暖。他以另外一種極端偏執的方式來抗拒周圍人的照顧,期待女兒回心轉意。是以在他的臆想中,無論如何數落、刁難大女兒,她始終對自己百般呵護和妥協,甚至不惜和夫妻吵架。理想中的女兒形象,隻是老人内心深處對愛和尊重的呼喚。盡管現實生活并非如此。

故事的結尾,老人在養老院中醒來,叫嚷着要去找媽媽,最後他像個無助的孩子一樣倒在護工的肩膀上。此時的護工估計已經成為他臆想中的母親角色。在那一瞬間,他的脆弱和孤獨讓人唏噓不已。

最初的偏執,意味着老人自身對于病患身份的否定。他一再強調“我能照顧我自己”,言下之意就是:“我還是個有用的人,我不是你們的負擔。”到了結尾,真相告破,老人意識到自己真的存在臆想和自我虛構。那一幕宣告老人的掙紮失敗。他在内心深處真正認同了自己存在感的缺失:我是個需要(媽媽)照顧的人。

這種轉變告訴觀衆:關注隻是第一步,尊重和關愛才是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孤獨和脆弱的時候,不管現在還是将來。作為一個人,除了要在基本的物質方面獲得滿足,更重要的是心靈深處的陪伴和認同。

用光影作畫的藝術電影

《困在時間裡的父親》英文譯名為《the father》,今年父親節前夕在中國内地首映。該片采取的是許多中國觀衆不太熟悉的叙述技巧和風格,關注人物的情緒和精神世界,而不是劇烈的外部動作和沖突。它打亂了觀衆習以為常的時空叙述方式,進行了不留痕迹的剪輯和重構。

這部影片改編自脍炙人口的舞台劇,具有舞台劇的很多特點,比如大量室内戲、大段舞台對白。該片不僅有戲劇化的對白,還有光線、色彩、道具等時空元素的運用。細心的觀衆會發現,如果僅僅停留于對白,影片的故事邏輯很難形成完整的叙事鍊條。但是,如果你注意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道具陳設的變化、光線影調的變化,了解故事相對就容易得多。過度依賴對白來講故事是一些影視劇的通病。所謂“故事不夠,對白來湊”,講的就是這種弊端。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從本質而言,光影場景的設計有時候比對白更重要。《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很巧妙地利用光影和場景的變化來完成了故事的講述,這是它最獨特的地方,也是大多數看慣了商業大片的觀衆感到陌生的。但是不得不說,這才是這部影片的個性所在。(麥青)

來源: 海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