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契奇證明了“NBA比歐洲籃球更好打”那一刻開始,獨行俠就确定擁有了一個光明的未來,今年夏天他們跟東契奇完成了提前續約,又把這個光明的未來延長了很多年。獨行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很直覺的事實——T0級的開發進攻核心會如何帶飛一支球隊。19-20賽季,獨行俠進攻效率曆史第1,這是二年級東契奇所處的位置,身邊是尚沒能完全擺脫傷病煩惱的波爾津吉斯,周圍環繞了最優質的的射手與副攻手團隊,背後是老道的卡萊爾和堅定的庫班。

從一年前,獨行俠遺憾敗北的系列賽出發,你所能憧憬的未來除了用“光明”形容,再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詞。幾個月前,獨行俠對決快船的成績單又提升了分數。如果每一個曆史級巨星的成長道路上都會有一支“活塞”或者“凱爾特人”,那麼快船作為東契奇稱霸路上的道标石,亦可留下精彩的篇章。
可惜的是,還沒等快船這個攔路虎領到一個夠分量的頭銜,卡萊爾已經告别了達拉斯。東契奇和獨行俠的稱霸之路并不順暢。如果我們簡單粗暴一些去總結20-21賽季,獨行俠沒能實作突破的理由,可以盡量往波爾津吉斯身上推——不管是那輪系列賽,還是正常賽,波神都成問題:
7場季後賽,波神17次背打得14分,無法懲罰快船小個換防,作為二當家回合占有率15.7%,戲份之低堪比單功能3D射手;
正常賽,波爾津吉斯防守崩盤,把提升的得分效率帶來的收益賠了回去。我們可以贊歎大傷前的波神擁有與身高不相符的機動性,能護筐又不笨重,非常現代化。我們在19-20賽季可以說,波神作為大中鋒固然不能面面俱到,還有偏瘦的弱點,好歹護筐依然是強項。但到了20-21賽季,我們就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波神的防守了。
客觀地說,波神隻是獨行諸多問題中的一個,如果獨行俠能把其他方面做得好一些,他們也就在“波神不确定”上有了更高的容錯率。但我們把他拎出來單講,也的确是因為他不給力是獨行俠的核心沖突:
波神依然是獨行俠薪資最高的球員,從現在開始三年分别拿3160萬、3380萬和3600萬,獨行俠在獲得他時放棄了2個首輪簽,同時,他也是獨行俠目前陣容裡,東契奇之外唯一有潛力打出25%+高回合占有率的球員。
從薪資到獨行俠獲得他的代價,再到球隊定位,波神都是毫無疑問的球隊二當家,而當今聯盟的一個特點是,幾個T0級球星固然也不是完人,但隻要圍繞他們建隊合适,他們都能實作或者展示出争奪總冠軍的能力,在我們讨論他們身邊的團隊時候合适時,問題往往就先出在二當家身上——各位想想,哪個二當家不挨罵?
開拓者有CJ;西蒙斯就不用談了;雄鹿奪冠不影響米德爾頓的神鬼莫測;戈貝爾是正常賽大當家季後賽二當家,季後賽還真就不給力了;喬治今年逆轉口碑,有一半功勞還得歸功于後面升格大當家。
仿佛魔咒一般 ,二當家成了誰都hold不住的角色。
當然,每支球隊每個球星的狀況不一樣,有人受困于傷病,有人受制于權限,不能100%發揮出水準。但更多的情況卻是這樣的——除非是巨頭型球隊,不然二當家是個天然溢價的角色,因為巨頭級别的球星總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想組單核球隊,就隻能再弄一個“好又不夠好”的球星,他們往往配不上3000萬級别的大合同,可你不給自然有人給。
于是,二當家就隻能溢價,溢價的結果,也自然是挨罵。
波神是那些溢價挨噴的二當家中的一員,也可能是他們之中問題最大的一個,除了能力不夠之外,他還有嚴重的出勤問題,這又降低了一些成本效益。如果不是小哈達威意外的交出了高水準,那麼獨行俠當初豪賭波神那筆交易,很可能就成了他們葬送東契奇新秀紅利的一步臭棋。
事實上,波神的表現不佳,對獨行俠的影響并不局限于賽場、薪資和選秀權,關鍵是,這讓他們當初選擇的建隊時間線顯得操之過急。把時間拉回到2019年,當獨行俠意識到東契奇絕對是個狠人的時候,他們有兩種建隊政策可以選擇:
第一種,保守建隊,繼續擺爛積累天賦;
第二種,追求球星,抓緊享用東契奇的合同紅利。
獨行俠選擇了第二種,從當時的期待看,也是把波神看做了球隊的另一巨頭,那麼雙核建隊對于配角團隊的要求就可以适當放寬,因為兩個球星基本能把進攻開發這個核心問題搞定,獨行俠的雙核又是一内一外,隻需要圍繞兩人填充3D工兵和射手,一套不錯的陣容架構就能搭起來——别忘了,在東契奇到來之前,獨行俠的陣容底子就還行。
波神沒能達到預期,就讓他們當初的選擇顯得步子邁得有點大了。今年季後賽,東契奇明顯呈現出上半場無人能阻,下半場體能不支,他39.1%的回合占有率,49.3%的助攻率都是季後賽聯盟最高,配合着40.1分鐘的出場時間,這種透支式使用無疑沒法保持續航。可獨行俠沒有辦法,除了東契奇,他們沒有穩定鑿開快船防線的手段,小哈達威的一錘子買賣純粹看臉,布朗森中低端局可以當個小号東契奇,高端局無法持續破防。
為什麼說季後賽是巨星的舞台?
因為季後賽防守強度下,平時好使的開發進攻球員,到了這種場合下就不見得能發揮出來——快船沒有路威讓你找了——看看跟獨行俠同樣打快船的爵士,平時沒有米切爾也能靠他們多副攻手的優勢,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把分砍了,可遇上高強度換防局,他們也隻能指望米球王的一己之力。
季後賽,總有那麼1~2輪,你必須把目光投向那些拿着3000萬以上合同的狠人。東契奇之後,這個任務自然落在波神身上,他不行,那你就不能批評其他人也不行。
季後賽高端局,開發進攻吃天賦。天賦也隻能靠培養高潛力新秀或者從市場上追求巨星獲得。獨行俠沒有足夠的原始積累,他們當初就是按雙核開啟的建隊路線,隻要一核不靈,自然是瘸腿走路。
當然,回到獨行俠當時的狀況,你又很難不按下加速按鈕。他們在擺爛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很難輸,不得不靠拙劣的演技在比賽最後時刻強項送分。球隊替補席厚度極佳,老将和球隊從各種管道挖潛獲得的即戰力,讓他們從球隊第6或者第7人往後,都是聯盟最有競争力的資源。再配合卡萊爾的執教和成熟的東契奇,這支球隊想跨越式前進,能講出一定的道理。
不說倆王,你有倆2帶34567一套順子,你也自信——手牌順溜,隻需要一次機會就能起飛。
可2+10+34567呢?
這10你順不出去,34567又說不上話,靠個2打天下——說小王也可以——哪哪都别扭。
這就是獨行俠的現狀,他們頂層有巨星,中低層還有一套順子手牌,可在這之間卻沒有面值夠大的單牌,波神沒能跟東契奇打出雙王哪怕雙2的效果,讓獨行俠感受到省下的時間都變成了傷害。
我們把獨行俠其餘球員拎出來看,基本都是這個情況:
小哈達威。獨行俠跟他簽了一份4年7500萬的合同,而且是遞減合同,按市場價來說,獨行俠沒簽貴。可如果你球隊第二高薪的球員在季後賽當主攻手費勁,第三高薪的球員亦不是這個球路,那麼就需要其他驚喜才能彌補這個遺憾;
鮑威爾。他在上賽季後半程逐漸回暖,在獨行俠内線裡綜合實力僅次于波神,有終結,防守尚可,但既不能取代波神的護筐位,也不能貢獻空間保持獨行俠的5-out特色。他拿1100萬還是不便宜。作為潛在的交易籌碼配平倒是可以;
雷吉·布洛克。優質射手,上賽季投出了41%的三分命中率,作為一線防守者可能比小哈達威好一些,但他的回合占有率隻有14%,沒有開發能力,季後賽肉眼可見的無法懲罰特雷·楊,而他一年拿950萬是獨行俠的第五高薪——季後賽波神、小哈達威、鮑威爾、布洛克,都是典型的功能性球員,他們是東契奇之外,獨行俠拿着最多錢的球員。
再往後面,克勒貝爾、考利·斯坦、馬揚,分别提供空間、高機動性的擋拆防守和核彈式終結,是三個非常好的功能性内線。芬尼·史密斯是3D前鋒,斯特林·布朗是3D側翼 ,布朗森和伯克的主攻表現在防守高端局未必可靠,後者過幾天還在不在獨行俠都是問題。
獨行俠的配角群有希望比過去更加攻防均衡一些,但本質沒有改變。回想他們在崛起之前少籃闆,現在也少快攻的資料單,就能看出這支球隊跟那些天賦溢出型球隊的巨大差别(也有執教風格的影響)。他們手裡的幾個年輕人,彩票尼利基納有當沒有,約什·格林、小特裡、摩西·布朗看起來都有機會成長為不錯的拼圖型球員,但往核心向發展都不現實,依然很難突破獨行俠“組順子可以,拼單牌不夠大”的局面。
憑借東契奇高超的球技和快速的成熟,配合着一票極具特色的中低順位輪換,獨行俠來到了季後賽中段班,連續兩個賽季跟争冠熱門快船打出了懸念,非常了不起。
可如果把他們看做一支志在争奪總冠軍的球隊,你可以說,他們的建隊缺少了關鍵的一步,也就是組建一套實力過硬的核心班底,相比第一球星一枝獨秀的19年猛龍和21年雄鹿(一王+10JQKA),他們差在了核心輪換的實力。也可以說,他們在第二球星引入上完全失敗,相比雙王的20年湖人,他們另一核心一言難盡。
這最後一口氣不管差在哪,現實都落在了波神身上——不管最後選哪一條路,要麼靠波神爆發,要麼也得靠交易他獲得的成果。
跟這個聯盟裡的很多球隊一樣,掌握命運的關鍵人物,其實就是他們天天罵的那個二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