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米粒媽
我發現家有國小生這個事,不太有利于中年婦女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的國小男生,簡直要命。
就說十一吧,我們過得很“精彩”。
七天假期,一半時間在下雨,另一半時間我得跟國小生解釋:為啥不能出門去外地旅遊。
一開始,我倆的對話是這樣的。
米粒:為什麼放假不能出門玩?北京天氣不好,就去外地啊!
我:老師說盡量不出京,要是目的地出啥問題,最少隔離14天,你還上不上學?!
這句話很有效,成功讓米粒閉了嘴,但後果是,他知道自己錯失了不用上學的機會。
于是,“心機”米粒上線了,我倆的對話變成了這樣。
米粒:我作為共和國的公民,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我:你未成年。
米粒:你不能限制我的人身自由,犯法的!
米粒:要不出去放放風?北京下點雨算個啥,咱家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
我:行吧,那就去個商場。
你看,米粒這點兒聰明才智都用來跟我鬥智鬥勇了。
我覺得,這次他的說辭很新鮮,居然跟我講“法律”,用的條例還挺對。
我就想,要不再加強學一下,普普法?這個年紀也應該了解一下社會了。
是以我找了一部紀錄片《是這樣的,法官》,周末全家一起看。
這部紀錄片,全是活生生的庭審現場。
父親每月隻給兒子200多元撫養費,自己一房兩車;
婚内出軌,借錢賭博,卻口口聲聲說自己最愛老婆,付出所有;
保姆撒潑耍賴又襲警,但一臉委屈求公平正義。
……
真實的讓我們一家三觀震碎、瑟瑟發抖。
不過呢,案件的叙述方式非常有趣,甚至挺搞笑,米粒看得都入了神。
看完後,還跟我感歎,人啊,還是得有法律意識。
哈哈哈,沒有比這再好的親子時光了,真值!
是以今天我把這部紀錄片安利給大家。
及時止損這件事
到底有多難
有一起離婚訴訟案,把我笑噴了。
事情是這樣的。
妻子作為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提出離婚。
作為被告的丈夫很激動,張口就是戀戀不舍:我不想離婚,我們的感情也沒破裂。
緊接着,來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深情表白:
我們結婚已經14年了,雖然有些小争吵,但這都是我個人一些不好的習慣,惹了她生氣。
她打我罵我,我都是忍着、寵着,從來不還手。
直到現在一直都是我做飯,因為怕油煙把她熏老了。
接着又想來一段自我檢討:
我不夠自律,有些惡習一直沒改。
法官直接打斷,問:什麼惡習?
丈夫理直氣壯地說,外遇吧!
聽到這,我都想直接翻個白眼,都這樣了,您還深情表白呢?
▲隔着打碼,我都能看到白眼
妻子實在聽不下去,直接上了石錘:
2014年,小孩差不多3歲的時候,就發現他出軌了;
2016年,發現第二次出軌;
2019年,發現第三次出軌。
你以為這個丈夫會承認嗎?
人家才不會。
法官問他有幾個外遇。
丈夫坦蕩蕩地說,心理出軌的有兩個,但實際上沒有。我做了就做了,沒做就沒做,絕不遮遮掩掩。我這個人就是太重情了。
不算完哦,緊接着倒打一耙:
我老婆性格是有缺陷的,當然我有不可分擔的責任,誰讓我不善言辭呢。
這位大哥你可别謙虛,你要不善言辭,别的男人怎麼活啊!
法官也聽不下去了,提前進入舉證環節了。
法院播放了妻子提供的丈夫出軌視訊。
在視訊裡,能清楚看到丈夫在幾個出軌對象的房子裡進出和留宿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心理出軌。
妻子說他經常夜不歸宿,溝通多少次都沒用,虛心接受,堅決不改。
丈夫一看自己“深情”人設被拆穿了,又開始給自己立“頂梁柱”的人設。
說自己的工資全部上交,對妻子做到了“你的還是你的,我的都是你的”。
還暗戳戳的指責妻子不顧自己的勞累,隻關心錢。
結果被妻子幾句話拆穿:那你為什麼有錢打麻将?為什麼借那麼多錢?為什麼要我還?
“頂梁柱”人設瞬間崩塌。
你以為丈夫沒轍了嗎?人家話鋒一轉,又立了“浪子回頭”的人設:
組成幸福的家庭不容易,有錯誤,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
人活着,要為兒女承擔,為父母盡孝,我對妻子的愛始終如初心,如果能不離婚,我一定全力珍惜。
▲丈夫還寫了保證書
講真,看到這我都驚了。
能在如此石錘下,還能把自己說得深情不悔的,我真頭回見。
别說我,就連法官都說,我開了這麼多年庭,這是唯一一個男的,在妻子提出離婚訴訟時,還能說出如此動聽的話。
可能有人會問,這男的渣成這樣,妻子怎麼能跟他一起過十幾年,不幹脆早點兒離婚?
有一說一,婚姻出現問題時,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修補,而不是直接放棄,尤其是女性。
很多妻子的在修補的過程中,還會反思,是不是真的因為自己不夠好,婚姻才走到這一步。
如果兩個人還有孩子,那更不可能馬上做出離婚的決定了,必定是被傷害了很多次,才會完全死心。
是以,我特别了解為什麼妻子拖了這麼多年,才下了決心來離婚。
說到這,我得給法官點贊。
雖然她沒有判決離婚(第一次起訴,法官很少直接判決),但還是提點了丈夫:
你們婚姻走到這步,就是因為你對這個家庭沒什麼責任感。我跟你說,隻有結不成的婚,沒有離不成的婚。
你沒有成長改變,人家半年後還能再來。
這對夫妻有沒有再來我不知道(紀錄片也沒說),但确實再一次感受到了女性在婚姻裡的不易。
對簿公堂
也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
其實在民事法庭裡,家庭類的訴訟案,不是一般的多。
有些案子,不是說合法合理就能完滿解決的,因為還要考慮到情感的維系。
比如這宗,兒子起訴父親,要求父親支付撫養費的案子。
18歲的小吳要聯考了,因為學費、補課費不夠,希望父親能夠支付截止到成年的撫養費,共計27萬多。
父親吳某不同意。
理由是自己一個月工資不到5000,兒子要20多萬自己負擔不起,這是逼自己去賣腎。
而且離婚協定規定的撫養費自己都按月給了,還多給了不少,沒有理由再給一遍。
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兒子挺沒道理的?
事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這對夫妻是孩子2歲時(2005年)離的婚。
當時兩人協定孩子歸女方撫養,男方一個月支付1000元的撫養費。
但男方不願意,女方不想多做糾纏,就同意了一個月給100元撫養費的要求。
說是多給了撫養費,這16年加起來才給了4萬多,相當于每個月隻給了260元。
其餘的都是母親自己負擔的。
那是不是父親能力有限,或者有什麼困難?
也不是。
吳某名下有一套市中心的房産、一輛46萬的吉普車、一輛10萬以上的機車。
機車還是全款買的
搞得法官都看不下去了,幾十萬的車說買就買,兒子的學費就負擔不起嗎?(說出了我的心聲)
吳某說,我有其他債務,機車也不開,賣了最多也就4萬。
法官接着說,那正好把機車賣了,給孩子做撫養費不是很好嗎?能不能在孩子關鍵的時候拉一把?
吳某倒是回答得痛快,承受不了啊,得按照我能力來。
這話一出,米粒差點兒沒蹦起來,這爸爸怎麼這樣?還是我爸好。
也是,自家兒子都要聯考了,為了孩子的前程,于情于理都應該幫一把。
這爸爸自私到這步,也是沒誰了。
可話又說話來,光譴責他,給他施壓,能幫孩子拿到撫養費嗎?顯然是不能。
一是因為夫妻離婚簽了撫養協定,已經履行完了,現在要求增補,法律上支援不了;
二是孩子要聯考,父母撕破臉,會影響到孩子考試的結果。
你把對方逼急了,人家一分不給,你也沒辦法。
可要是好說好商量,把對方往好人堆裡推一推,日子還能過得下去。
你看,這就是生活的困境。
你再有理,對方掐着你軟肋,也得克制自己,協商解決。
好在小吳的母親拎得清,知道孩子的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經過法官的調解,吳某願意先支付4萬元撫養費,以後每個月支付2000元的撫養費,直到小吳畢業為止。
做錯事
不是認了就沒事
要說米粒最深刻的案子,要數保姆劉某涉嫌妨礙公務的了。(據法官說,這位都成院裡名人了)
這是一位法官都覺得彪悍的女人。
被她抓傷的警官,臉上有十幾道血印子,非常吓人。
這事兒說出來,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
劉某因為勞務糾紛,躺在雇主家門口不走。
雇主報案後,民警趕到現場要帶劉某回所裡調查。
按照我們的想法,就到派出所說清楚呗,劉某偏不,瘋狂掙紮未果,直接抓花了民警的臉。
這算妨礙公務,直接就被行政拘留了。
人證、物證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鍊,這種情況隻有認罪,才能從輕處罰。
但劉某的反應,誰也沒想到。
人家覺得自己老委屈了,硬說民警辱罵暴打她,自己出于自衛抓傷了民警,讓法官給自己做主。
公訴人都無奈了,一直提醒她,如實供述才能從輕處罰。
劉某一臉委屈,不能對我威逼利誘呀。
看到這,我和米粒爸同時看了米粒一眼。
米粒裝作沒看見。
我們說回劉某。
公訴人直接播放了電梯和派出所的監控,提供了民警的證詞。
事實證明,劉某嘴裡沒一句實話。
接下來的情景,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劉某說,尊敬的審判長,我記起來了,對不起我錯了。
但是,一問她細節。
人家就說,我忘記了,我不知道,我好痛。
明擺着,劉某一看抵賴不了,就開始裝可憐博同情。
可法律不是承認自己錯了,掉兩滴眼淚就完事了。
最後劉某因犯妨害公務罪,被判處1年10個月的有期徒刑。
可能有人問,為啥判得這麼重?
因為劉某之前打了别人,被行政拘留過兩次。
有行政處罰的劣迹,又當庭撒謊,就從重處罰了。
這個案子到這差不多結束了,我和米粒爸又默契地看了米粒一眼。
米粒終于說話了,你倆看我幹啥?我又沒犯法。
我說,犯錯就得接受教訓,拒不承認,意圖蒙混過關者,以後也從重懲罰。
平時我說一句頂兩句的米粒,居然沒說話,繼續默默看片了。
真沒想到,看了普法紀錄片,還成功搞定了一次米粒。
這部紀錄片不長,一共10集,目前更新了大半,幾個小時就能看完。輕松诙諧的背後,有着對人性的探索。
其實我也猶豫過,這種深度的片子到底适不适合國小生看。但是前陣子在網上看的一個新聞,讓我有點心驚膽戰。
江蘇淮安的一位媽媽,被孩子用密碼鎖套住了脖子,又不知道密碼,打了一個多小時都沒打開。
最後是消防員用絕緣剪才把鎖剪斷。
整個過程非常危險,按理說應該好好教育孩子一下。
結果這位媽媽笑着說,孩子隻是覺得好玩,現在在家睡覺呢,不用跟他說。
我真有點看不下去了,你不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他就不知道後果到底是啥,自己能不能承擔!
隻有反複建立界限,他長大後才會有正确的三觀和行為方式。
當然了,我們可以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實作這個目的。
不過,如果有部紀錄片,能讓孩子了解社會的規則,做錯事的後果,也是一個很的選擇。
畢竟,孩子最終都會走向社會,不是嗎?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想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選下方
不知道怎麼成為科學又靠譜的好爸媽?不如來看看米粒媽好文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