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曾經成為許多著名電影的主題:
1953年的《亂世忠魂》、1965年的《火海情濤》、1970年的《虎!虎!虎!》,和2001年的大片《珍珠港》。
而幾個月後一場更加宏大悲壯的美日海空(航母)叢集大戰,也激發了不少影片創作:
1942年約翰·福特的經典紀錄片《中途島戰役》、1976年的《中途島之役》……
11月8日,一部由好萊塢大導演羅蘭·艾默裡奇(Roland Emmerich)執導、以“中途島海戰”為題的最新戰争影片《決戰中途島》将在國内與海外同步上映。
這是一部近些年來大銀幕上罕見、會被載入影史的史詩級戰争巨制。
影片始于珍珠港事件,接下來全方位展現了1942年6月“中途島”這場在二戰曆史、乃至整個世界現代戰争史上最關鍵的一場大戰。
它還涉及到“杜立特空襲”(Doolittle Raid)和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
上周極客電影舉辦了一場小規模超前點映,影迷們的反應相當強烈:
△ 導演空降《決戰中途島》極客電影觀影團現場
導演用15年時間收集素材,重制二戰太平洋關鍵一戰……極大地還原了曆史,就連演員和曆史真實人物的長相都很相似。
—— @江風暮雪
不僅有恢宏的戰争場面,還有戰争對人影響細緻入微的刻畫,甚至還完全還原了當時作戰指揮官們複雜的内心世界!
—— @天不生我支離
電影比我想象中精彩……空戰畫面給人大氣磅礴的感覺,非常有氣勢!
—— @丁聰青年
大量第一視角的鏡頭,讓我們體驗到飛行員的艱難與戰争的殘酷。
—— @孫暴雨777
感謝導演給我們呈現了這麼優秀的戰争巨制!
—— @軒-轅-六-寶
沉浸,震撼,滿足——《決戰中途島》對得起它的片名和主創陣容,沒有讓我們失望。
它是整個11月,最不容錯過的國内院線影片!
<h1>真實曆史,真實人物</h1>
“中途島”這件事,已經被無數人掰開揉碎、分析到“毛細血管”了;
但大家依然孜孜不倦的讨論它,永遠都能繼續挖掘出新的細節——因為它蘊含了太多關鍵性的東西:戰略、選擇、命運、國運……
“中途島”是二戰時期場面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戰役之一:
當時日軍正處于士氣頂點,軍事力量強勁、海戰“從沒輸過”;
他們在“珍珠港”後意圖乘勝追擊,一次性出動了“飛龍”“蒼龍”“赤城”“加賀”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艦,意圖全殲美軍太平洋戰隊,結束戰鬥;
沒想到美軍成功破譯了日軍通信密碼,戰略部署的得當,以僅損失一艘航母“約克城”号的代價,擊沉全部四艘日軍航母,實作絕地反擊。
自此一戰,美軍完全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恢複了美日兩國在太平洋戰場的海權均勢;
而日本卻失去了開戰以來的主導權,在戰争中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最終潰敗。
與《珍珠港》完全不同,《決戰中途島》裡所有人物都有曆史上的真實原型,而且名字都是一模一樣的。
△ 主演陣容星光熠熠
故事是從兩名美國士兵講起:
轟炸機中隊的飛行員迪克·貝斯特中校(艾德·斯克林 飾,小哥Dick Best的英文名有點意思......);
破譯了日軍密碼、準确預測出日軍将攻擊中途島的美國情報官埃德溫·萊頓(帕特裡克·威爾森 飾);
随着情節發展,我們見識到了一個個二戰史上的著名人物:
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将(伍迪·哈裡森 飾);
海軍上将威廉·“公牛”·哈爾西(丹尼斯·奎德 飾)上尉,上司了航空母艦“企業号”号;
艾倫·艾克哈特诠釋的“東京突襲”指揮官吉米·杜利特爾;
遭到日軍俘虜、甯死不透露美軍情報的的航空兵布魯諾·蓋多(尼克·喬納斯 飾);
還有飛行員韋德·麥克拉斯基(盧克·伊萬斯 飾)和中尉尤金·林賽(達倫·克裡斯飾)......
日軍的名将和他們獨特的軍事文化在片中也得到細緻呈現:
臭名昭著的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豐川悅司 飾),冷靜且高傲;
對中途島之戰失敗起到的決定性作用的“倒黴蛋兒”海軍将領山口多聞(淺野忠信 飾);
影片力圖還原二戰中參與各方真實的“群像”,甚至連中國人對二戰太平洋戰場的作用和貢獻,片中也有提及。
沒有《中途島之役》或《珍珠港》裡的虛構人物和他們略顯俗氣的愛情故事;
在2小時18分鐘的《決戰中途島》中,海戰場面和真實角色的英雄主義始終處在核心位置——全程節奏緊湊,讓人揪着一顆心。
導演在采訪中分享過一個趣聞;為拍攝本片,他需要說服一些軍官合作:
我不得不跟海軍上将溝通,借用他們的地方拍攝……
剛開始他不屑一顧,以為我要拍一部好萊塢愛情故事;但當我告訴他,這部電影是關于飛行員迪克·貝斯特的,他态度突然轉變,開始全力支援,直到我們拍攝的最後一刻。
△ 真實場景工作照
<h1>氣勢磅礴的大規模空海總攻</h1>
大型戰場面,可能是觀衆對被冠以“中途島”之名的電影最主要的期待。
《決戰中途島》有你想看的一切。
它全景式的表現了從珍珠港到中途島的重大戰事:
空對空、空對海、反潛艇戰、情報戰輪番上陣;
大規模航母、巡航艦、艦載機對決,故事的進展始終保持震撼的節奏,戰機在艦隊飽和炮火下的俯沖絕殺;
其中穿插的一些“第一人稱視角”掃射鏡頭,甚至讓人産生了射擊遊戲才有的臨場感和沉浸感。
大場面和大爆炸貫穿影片始終,燃燒的飛機和艦船效果細膩真實——别忘了艾默裡奇可是操刀過《獨立日》系列、《2012》和《後天》的災難片名導,這些都是他最擅長的。
除了場面震撼,影片強烈的真實感還來自于所有道具的還原度。
影片中美軍的大黃蜂号、企業号和約克城号都是根據原版完全比對、尺寸級還原的——飛行甲闆的尺寸甚至分毫不差。
影片所需的很多武器都早已消失了,是以劇組通過看博物館展品、尋找現存的圖紙、用不同氣體模仿炮火後坐力等方法還原開炮效果。
此外,劇組還重建了無畏式俯沖轟炸機和蹂躏者式轟炸這兩類美軍戰鬥機。
觀看本片時,你全程都會沉浸在強烈的視覺刺激之中,仿佛親曆了一連串的大戰。
<h1>“災難片大師”艾默裡奇</h1>
羅蘭·艾默裡奇從事電影創作已經40多年了。
這位年過六旬的老導演,在二十年前看到了約翰·福特那部關于“中途島戰役”的紀錄片,對這場美軍以弱勝強的大戰産生濃厚興趣,萌生了拍一部二戰期間美日兩軍對戰題材影片的想法。
我特别想拍俯沖式轟炸機的飛行員的故事。
因為他們每個人駕駛戰機在最低的地方釋放炸彈,殺傷敵軍,一直想把這些非常英勇的飛行員戰争的故事拍攝出來。
但2001年全球發行的《珍珠港》,讓這個想法被擱置,是以當時他拍了另一部戰争片《愛國者》。
拍中途島之戰的想法,我從未放棄過。
艾默裡奇從二十年前開始籌劃劇本、啟動調研,他希望把真實的曆史搬上大銀幕,讓身處和平時期的人,在體驗過戰争的殘酷後,打心底裡珍惜得來不易的世界和平。
我們的前輩,用他們的流血犧牲,換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但如今的年輕人不一定熟知這些戰鬥故事;
如果沒有那些在二戰中奮戰的先輩們,我們的世界會迥然不同。
有太多的困苦和為之犧牲的人們,他們的犧牲重于泰山。
他把自己多年來在災難片中得心應手的多視角叙事充分融入到了戰争片中,對觀衆情緒的排程顯露了一位商業片巨匠應有的老道。
艾默裡奇在點映活動現場,是這樣回答觀衆關于“為什麼現在要拍一部二戰題材影片”的提問。
如今我們常常忘記二戰的曆史,但電影可以充當鮮活的紀念碑。
我希望用這部電影,來紀念那次戰役及為之付出熱血乃至生命的先輩,緻敬所有在二戰中為和平而戰的人。
△ 導演在點映會現場回答影迷提問
大銀幕上以真實的故事和人物為藍本的嚴肅戰争題材電影本來就為數不多,制作成熟精良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部《決戰中途島》,從故事到執行,都是大銀幕上不可多得的珍貴佳作。
11月8日上映,真正的影迷,絕對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