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波路上的一個老小區,和繁華的南京東路步行街僅有一條馬路之隔。最近,本市首個城市更新巡回審判(調解)工作站——外灘城市更新巡回審判(調解)工作站在這裡成立;法庭的案桌“搬”到了社群裡,法官則有了“小巷法官”的新身份。

圖說:首個城市更新巡回審判(調解)工作站成立。宋甯華 攝(下同)
記者在上海司法行政媒體基層行采訪中看到,工作站裡,黃浦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王蓓蕾正和一名法官助理接待居民來訪。據了解,針對“天下第一難”的舊區改造,黃浦區通過彙聚法官、“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公信人士組成“法律天團”,形成了城市更新的“黃浦樣本”。
社群裡來了“小巷法官”
“王法官,我住的房子要舊改了,請問我這種情況到底搬還是不搬合适呢?”當天下午1時50分,是王蓓蕾接待的第二波居民。這位來咨詢的居民表示,自己居住的房屋面臨舊改,但房屋的承租人和戶口簿上寫的都是妹妹的名字,但當初的房款卻是自己支付的。至今她和妹妹還沒有就征收補償款達成共識,是以沒有搬離房屋。
“過去我都是在法庭上和當事人見面,把法庭‘搬’到社群裡,直接接待居民等還是頭一遭。”她表示,舊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利益訴求複雜、沖突糾紛高發、處置難度大。如何讓法治成為推動舊改的“神器”?她承擔“新身份”後,一直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
王蓓蕾法官長期從事房産審判,對舊改征收的政策十分熟悉,她耐心為居民算了兩筆搬與不搬利弊的“賬”,由此建議居民,“拒不搬離房屋,對你而言弊大于利。”因為來自權威的法官,剖析的都是沖突的關鍵法律點,居民“聽得進”,态度冷靜了許多。法官也和其所在的居委幹部溝通,建議為居民組織一場調解會,盡量用調解的方式達成家庭内部共識,既不傷和氣,又有利于舊改的順利推進。
圖說:工作站
法律天團推動“老房有喜”
城市更新對于居民而言,意味着“老房有喜”,可以大大改善居住環境和條件,是以多數居民都表示支援。但在實際舊改征收中,還是會經常出現“卡殼”的現象。黃浦區外灘街道黨工委書記丁琦甯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地塊中遲遲不願意簽約的居民,近九成都是因為家庭動遷款配置設定不均無法達成一緻意見。
根據黃浦區法院釋出的《2017年-2020年共有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統計資料,2017年該院的共有糾紛案件僅為135件。但2020年一年,黃浦區法院共有糾紛案件收案量已激增至1169件,增長率達到765.93%。2021年上半年,黃浦區法院共有糾紛案件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共有糾紛案件收案量,這與舊改征收的加速推進相關。
如何創新完善征收模式,讓居民們明明白白、開開心心簽約,開啟幸福的新生活?今年5月8日,黃浦區法院結合“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在福州路征收地塊昭通居委會開展了一場有關征收利益分割的法律宣講和法律咨詢。沒想到,法官的“現身說法”受到了居民的熱捧。法院相關負責人由此想到,能否建立長效的共有糾紛巡回審判調解工作機制,從源頭介入,預防并就地解決沖突?外灘街道與黃浦區法院的想法不謀而合,雙方共同商定在外灘街道籌備設立巡回審判調解工作站。
2021年8月19日,外灘街道和黃浦區法院聯合成立的外灘城市更新巡回審判(調解)工作站正式啟用,黃浦法院的專業團隊每周三在工作站為居民提供面對面的法律咨詢等專業服務。“在每次接待前,我們都要做足‘功課’,預約來訪居民的訴求是什麼?沖突點是什麼?要研究好相應的對策,居民來了能給出專業可行的建議。”王蓓蕾表示,法官能來現場的時間畢竟有限,是以她往往建議社群幹部等陪同居民前來,參與到咨詢中來,讓社群幹部在“實戰”中提高法律素養,努力把沖突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始發階段,既推動舊區改造,也降低居民的訴訟成本。
圖說:工作制度
據了解,在舊改征收中,相關部門還組建了由律師、人民調解員和志願者組成的人民調解工作小組,深入社群參與糾紛調解。同時,發揮社群黨員幹部中“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公信人士的作用,為居民分析情理法,促成家庭沖突的解決。
2021年,城市更新首次寫入上海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期間,上海全市将力争實作“2000年底之前建成的、納入改造範圍的、符合改造條件的各類舊住房改造”全覆寫。 今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正式施行。這些都讓城市更新有了更強有力的“驅動力”。
黃浦區副區長楊東升表示,黃浦區運用“政府彙聚合力、法治均衡權利、調解共建和諧”,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內建的機制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法治政府引領城市更新,使地方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有機結合、統籌推進,更好地實作“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宋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