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歲月風骨,繁華盡處,極緻亦如秋矣。秋景是“洗其煩穢”之景,是上天賜予人類的高潔之景,有超凡脫俗的靈性美。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西下的秋陽,讓我想起了王子安《滕王閣序》中的秋景“彩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近些天,心裡總想着出門尋秋,登高壯觀天地間,看層林盡染,秋水長天,或聽雨客舟,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或聽雨僧廬下,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或在月冷秋夜,波平如鏡的江畔,憑闌遙矚,悠然而動遐思,…秋風有信,蕭蕭落木,無邊落葉,早已悄然占滿空山…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遙想當年,古道西風,此般月下,有蘭舟催發,或嘶馬遠去,曾有離人無語,馬蹄聲聲漸遠,江流無聲,是何等心事與月華,付逝水東流,空山幽谷…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來,關于秋天的文學作品很多是悲秋傷懷。但明代譚元春的《秋尋草》一文卻是樂秋,在自序中這樣描述,自宋玉寫悲秋以來,文人墨客多是胸中無悲秋之意,筆下卻有悲秋之作,言不由衷,舞文弄墨,玩文字遊戲而已。譚元春這篇散文,反其道而行之,寫的是樂秋,以表明自己決不做耳食之士,要寫就寫出自己的主見,使文章有真景的靈魂之氣,有真情的靈性之感。他對秋天的比喻和描述很有意思“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積,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綻衣洗缽也。比之夏,如辭貴遊而侶韻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恥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燈也…花棚草徑,柳堤瓜架之間,亦可樂也”。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古人的悲秋傷懷也好,樂秋也罷,我還是比較喜歡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展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古往今來人世間,是非成敗轉頭空,白發漁樵,相忘于江湖,老月青山依舊,歲歲秋月春風。一壺濁酒煮盡古今多少事,不都付笑談中嗎?,不同的人,不一樣的經曆,不一樣的情懷,心中就會有不一樣的秋天,對秋的認識,古今都是如此吧。

尋高潔之秋,感靈性之美

今夜幾人有閑,月下聽秋風望秋月,又是一個怎樣的感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