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偶虹
翁偶虹(1908-1994),著名戲曲作家、理論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人。原名翁麟聲,筆名藕紅,後改偶虹。翁偶虹青年時期就讀于京兆進階中學,業餘常以票友身份登台。畢業後緻力于戲曲研究,常與黃占彭、程茂亭、關醉禅等名票同台。1930年中華戲劇專科學校建立,翁被聘于該校兼課。1934年于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編劇和導演。1949年以後在中國平劇院任編劇。
北方昆曲之延緒至今,半歸功于業餘嗜曲之文人雅士,半歸功于清王府創辦之昆弋班。昆弋班對外演出,影響尤巨。其班由王府而鄉鎮,由鄉鎮而再度進京。幾經滄桑,擎大廈者當推韓世昌。

韓世昌、白雲生之《獅吼記·跪池》
韓世昌幼入慶長社,初習弋腔娃娃生,繼改習醜。轉入榮慶班後,又改習武生,最後始從侯瑞春習旦。侯瑞春博于曲而複工笛。世昌演出,瑞春伴之,相得益彰。世昌之是以為北昆之雄,要在其發展了北昆的唱法,深得精通昆曲者之擁護。北曲無“入聲”,而南曲必須唱出“入聲”。北昆劇目,不隻北曲,南曲亦多,然北昆之習旦者,囿于師承,多不能出“入聲”之“斷”,顧曲周郎嘗竊笑之。
韓世昌之老師名笛手侯瑞春
韓世昌随榮慶社演于北京天樂園時,北大學生常挾《綴白裘》及《納書楹曲譜》入園觀劇。予友劉步堂君,正肄業于北大,與世昌有同鄉之誼,鄉井情深,顧曲興濃,他不僅向韓世昌介紹了王小隐、顧君義等劇評家,還請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元培先生最喜世昌之《尼姑思凡》,謂有“宗教革命思想”,嘗語人曰“昆曲高雅,予甯捧‘昆’而不捧‘坤’”。“坤”謂坤伶,針對遺老而言也。北大師生之口碑載道,震動了北京的知曲之士,時昆曲名家吳瞿安( 梅 )先生亦在京,曾觀韓之《琴挑》,大加激賞。瞿安為度曲巨擘,音律極精。步堂、君義等謀世昌之大戲,力介其師事瞿安,深研南曲。于大栅欄杏花村行拜師禮,席間又得識了昆曲名家趙子敬,子敬亦博于曲者。
世昌從瞿安學曲,其師侯瑞春亦伴之行,風雨寒暑,從未間斷。某次,夏暑溽熱,仍從前門外紫竹林步行至沙灘北大。歸途驟雨,師生避于街肆檐下,不以為苦。積年,學得《西廂記》之《拷紅》,《桃花扇》之《寄扇》及《吳剛修月》等,而其最大收獲在于其學過演過的節目,均得瞿安為之指撥糾正,嚴其音律,詳其唱法,陰平之悠長,陽平之抑揚,上聲之滑,去聲之抗墜,入聲之斷,無不精研。
韓世昌之《思凡》
世昌為學曲友善,遷居于子敬先生毗鄰,朝夕過從,所學更多。如《折柳陽關》、《掃花·三醉》、《跪池·三怕》、《癡夢》、《庵會》等,均學于子敬。時世昌之藝,已入風雅之林,山水畫家蕭謙中( 善于墨,世稱“黑蕭”)及黃季剛、張季鸾、李文荪、林紹和等諸名士,繼蔡元培、吳瞿安後亦喜韓劇。世昌演于城南遊藝園時,北大同學公送錦幛,題“君山一發青”五字,蓋瞿安曾贈“君青”兩字為世昌号。此時韓世昌名埒于四大名旦之梅蘭芳,地位俨然瑜亮焉。
韓世昌正旦能演《琵琶記》之趙五娘、《女彈》之張三姑、《癡夢》之崔氏,做旦曾演《火雲洞》之紅孩兒,刺殺旦( 即四旦 )能演《漁家樂》之邬飛霞《、水浒記》之閻惜姣、《刺虎》之費貞娥,閨門旦( 即五旦 )能演《長生殿》裡邊的楊貴妃、《牡丹亭》之杜麗娘,貼旦( 即六旦 )能演《西廂記》之紅娘、《鬧學》之春香、《翡翠園》之趙翠兒、《學舌》之胖姑。嗓用中鋒,音色正而善變。唱正旦則偏剛,氣充力沛,深符“雌大面”之稱。唱刺殺旦則偏激,以容帶聲,以聲帶容,風霜淩厲,自齒間出。唱閨門旦則偏柔,纏綿旖旎,莺燕關關,悱恻深沉,鳴泉花底。唱貼旦則偏巧,镂脂畫冰,玲珑剔透。輔以細膩入微之做表,眉峰眼角,阿堵傳神,一人能化千人面。演《刺虎》費貞娥之面虎則佯喜,背虎則痛恨,瞬息千變,處處真着。
韓世昌早年劇裝照
演《刺梁》邬飛霞之内惶其心,外藏其色,步步深入,春雲數展。演《寄柬》之天真未鑿,《佳期》之情窦初開,《拷紅》之正色抗辯,同一紅娘,思想感情之變化如蟻穿九曲之珠,析然一線。演《驚夢》杜麗娘之绮思遐想,亦蘊亦露。演《小宴》(《連環計》)貂蟬之矯做柔情,似真似假。做表之細,真所謂山分四時,土具五色者。演《百花點将》百花公主之掏翎寄情,翎尖如捧醇醪,能醉海俊 ;複有利刃,直刺巴辣。演《芭蕉扇》之鐵扇公主,與活猴郝振基在〔沉醉東風〕曲子中,邊唱邊打,有闆眼,有尺寸。世昌嘗以《思凡》一劇打炮,自出場之〔誦子〕、〔山坡羊〕直至〔風吹荷葉煞〕及〔尾聲〕,歌必有舞,舞必以袖,袖與雲帚并舉,尤為難能。“數羅漢”一場,有時帶“堆羅漢”,上十八個演員,各戴面具,擺羅漢堂。世昌之色空,摹其形相,表己心情,水袖雲帚,舞出十八花樣。有時不堆羅漢,隻憑色空寫意虛拟,歌舞尤酣,一人唱滿一台,渾如十八羅漢在場。
折子戲外,世昌曾創排全部《蝴蝶夢》、《霞箋記》、《獅吼記》、《伏虎韬》等。支北昆大廈,世昌功不朽矣。
(《翁偶虹看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