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驷膝下有嬴蕩、嬴稷、嬴壯3子,嬴蕩作為惠文後嫡出之子,自幼受父寄望至深。彼時的大秦曆經商鞅圖強、張儀連橫,已經傲然雄踞西陲,步入了席卷六國的前夜。頗具識人之能的嬴驷深知,勇武豪壯的嬴蕩是下一程崛起的不二人選,故而毫不猶豫的冊為太子。公元前311年,嬴驷重病死去,18歲的嬴蕩成為秦武王。

《史記》《戰國策》記載,秦武王雖年輕,卻鋒芒極銳,志在挺進中原。故即位之初就發出招勇令,募集四方勇士,又大力整饬三軍将卒,凡能征善戰孔武勇悍之輩,都得到嘉獎,諸如能舉千鈞的大力士烏獲、任鄙皆一舉成為秦武王的心腹。秦武王推崇勇士集結虎狼之師,為伐韓滅周王室做準備。故有學者指出,嬴蕩不死,六國會更早被滅。
彼時的嬴蕩,應該是符合嬴驷期望的。然而,古語有言“至剛易折,至柔無損”,嬴蕩的鋒芒過盛,招來緻命大禍。公元前307年,嬴蕩與大力士比賽“舉鼎”,此一舉動看似比賽力氣,實則不然。“鼎”在彼時代指天下,《左傳》楚莊王曾假借“問鼎之重”,而暗示取天下的決心,故而秦武王嬴蕩舉鼎,亦是向六國傳達自己的雄心,及天命所歸。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意外就很尴尬了。“武王盡生平神力,那鼎離地半尺,方欲轉步,鼎忽墜地,壓武王足,胫骨平斷,登時悶絕”,由此可見,嬴蕩确實舉起了鼎,但他沒有直接放下,而是還要轉步炫耀,結果氣力不濟,被砸個正着,當場痛的暈死過去,挺到當天夜裡,就一命嗚呼了,此被後世稱為“舉鼎絕膑”。
是以,嬴蕩之死,始于被砸了腳折斷膝蓋骨,傷了腿這一塊。然而,腿腳并不是身體的緻命所在,正如孫膑受膑刑又被斷去雙足,雖殘廢卻不會霎時喪命,那麼正值盛年的嬴蕩為何死的如此急切呢?千載之間,學者多認為舉鼎是真,被砸是真,但緻命的絕非是“絕膑”。
為了探究嬴蕩的真正死因,學者翻閱大量史料,最終在《史記集解》《資治通鑒》中得到另一線索。此二書皆記載,秦武王嬴蕩死在“絕脈,崩中”,“人舉重而力不能勝,故絕脈崩中而死”。何為“崩中”,古時指血崩,絕脈即是氣力達到頂點忽而衰竭,髒腑一蹶不振,停止了脈息。
再看嬴蕩被砸後“登時悶絕”,正是絕脈,繼而由絕脈引起腿傷崩中,恰是死時的“血布床席”。由此可見,秦武王雖然勇武,有神力,但他終究不是專業的大力士,他高估了自己的力氣,最終是以而枉自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