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作者:痛定思痛故事一場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人,譜名開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鄰蘇老人。清末民初傑出的曆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币學家、藏書家 。

楊守敬一生勤奮治學,博聞強記,以長于考證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輿地、金石、書法、泉币、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學者。他一生著述達83種之多,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經注疏》,是郦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h2 class="pgc-h-arrow-right">轶事</h2>

<h3 class="pgc-h-arrow-right">拜先生</h3>

1839年6月2日,楊守敬生于宜都陸城一個商人家庭。楊守敬4歲喪父,楊守敬六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讀書。8歲的時候,母親為他請了一位老師覃先生。有一天,母親準備好酒席,請覃先生吃飯,開席後覃先生夾了一塊雞腿一咬,雞骨頭把牙齒"頂"了一下,覃先生就對楊守敬說:玉香雞稀爛棒硬。

此時,楊守敬正從廚房雙手捧着一碗綠豆湯,奉給覃先生應聲道:綠豆湯翻滾熱炀。覃先生聽後大吃一驚,小小年紀出口不凡,就高高興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第二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宜都陸城家家戶戶門口都挂大紅燈籠,覃先生的夫人做了一個鯉魚躍龍門的大燈籠,覃先生就在燈籠的右面寫了上聯:龍變魚,魚變龍,龍魚變化。寫好後叫楊守敬來對下聯。楊守敬說"老師,我若對上了你獎給我什麼呢?"覃先生說:"我書案上的文房四寶任你挑一件。"楊守敬說:

老攜幼,幼攜老,老幼歡欣。覃先生聽後,大加贊賞,連說:"好,好,好!"楊守敬随即機敏地爬上覃先生的書案,抱上一塊端硯就跑回家去了。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h3 class="pgc-h-arrow-right">夜讀</h3>

楊守敬十歲時,爺爺對楊守敬說:"敬娃子,爺爺已經70多歲了,身子骨實在支撐不了啦,明年你就不要讀書了,來管理鋪子學做生意吧!"

楊守敬聽後悶了好一會,說:"爺爺,我還這麼小,正是讀書的時候,站着沒有櫃台高,管不好鋪子呢?"

爺爺說:"怎麼管不好,你爹象你這麼大的時候就已經管兩個鋪子了。他兩隻手能在同一個時候打兩把算盤,不管出貨進貨,帳算的又快又好,分文不差,你讀的書比他還多些,肯定管得好呢!"

楊守敬看着爺爺和母親又瘦又弱的身子,思想着家中愈來愈困難的景況,不好再推辭了,就點點頭說:"爺爺,以後您就手把手地教我吧!"

從此,楊守敬就專心緻志地學做生意。母親見兒子丢了學業,接替了爺爺的買賣,是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楊家的家業有了繼承人,擔心的是荒廢了兒子的學業。有一天半夜,楊守敬母親李氏因思量兒子的前程而翻來覆去睡不着覺,便爬起來縫補衣服。忽然發現兒子的卧室裡還有燈光,就輕輕地推門進去,見楊守敬還在油燈下專心讀書,便心疼地說:"敬娃子,你白天在鋪子裡忙進忙出,夜裡又挑燈苦讀,這樣下去會把身體搞垮的呀。"說完,便把楊守敬手中的書一把奪過來合上,三把兩下地給楊守敬脫衣解帶安置他睡下,然後吹燈離去。母親李氏一覺醒來,見楊守敬的房中又有了燈光,忙翻身而起又悄地走了進去,見楊守敬正伏在書案上寫詩呢:

白晝營生夜秉燭,經商習文兩不誤。楊氏男兒早自立。事成須下苦功夫。

要慕古人與前賢,前懸梁來錐刺股。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閱盡人間書。

楊守敬母親李氏看到這兒,激動地流下一串熱淚,轉身輕腳輕步地走了。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h3 class="pgc-h-arrow-right">見知縣</h3>

這年,縣裡開科,楊守敬前去應試。

主考官是知縣崔培元,進士出身,五十多歲,臉上有幾顆白麻子,在當時還算是一位有名氣的清官。他見楊守敬眉清目秀,很是機靈,想逗逗他,就打招呼:"小孩,你過來!"楊守敬走上前來,深鞠一躬,道:"大老爺,有何吩咐?"崔知縣見他很有禮貌,更加喜愛,笑着說:"你叫什麼名字啊?"楊守敬道:"姓楊,名守敬。"崔知縣道:"你來幹什麼?"楊守敬道:"考童生"。崔知縣審視地望着他。楊守敬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我讀過孔孟之書,習過周公之禮。"崔知縣見楊守敬神情嚴肅,也就闆起臉道:"看來是我有眼不識泰山,不過大凡有才者都會作對,我出上聯,你如對得好,自然夠格做童生。"楊守敬道:"請老爺出上聯吧。"

崔知縣想了想,道:年年縣試荟豪客。楊守敬眼珠一轉,答:次次榜中添仕人。崔知縣聽了心中暗喜:"這孩子雖然年幼,還真有點才氣。"就又道:小孩子濫竽充數,可有真本事?楊守敬見崔知縣一再瞧不起自己,很不高興,還是強壓下火氣,道:大才人魚目混珠,哪來妙文章。崔知縣越發驚奇,猛然見楊守敬兩手墨汁,髒髒乎乎,差點笑出聲來。說:小孩子兩手黑,橫道豎道。楊守敬見崔知縣如此出言不遜,再也忍不住了,緊接道:大老爺一臉麻,左坑右坑。崔知縣臉騰地紅了,本想發作,但一想是自己先不對,怪不得楊守敬,隻好一笑了之。這年,楊守敬被取錄第十三名童生。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故事:"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楊守敬轶事

<h3 class="pgc-h-arrow-right">背姑娘伢過溪</h3>

楊守敬從小勤奮好學,上進心極強。他聽說龍窩馬門溪有位教私塾的汪先生很有學問,便到那裡拜師求學。

有一回,放學時突降暴雨,楊守敬遇見一位容貌秀美、穿着樸素的姑娘伢站在馬門溪邊望着疾流的水愁得不知如何是好。楊守敬二話沒說,挽起褲腿,淌着水把素不相識的姑娘背過小溪。

誰知這事當時被一個同窗看見,第二天便添油加醋地将此事告訴了汪先生。汪先生認為楊守敬有傷風化,有失體統,不禁勃然大怒。汪先生把楊守敬叫到跟前,責問他怎麼回事,令他用詩句把事情的原委寫清楚講明白。

楊守敬不慌不忙,提起筆來寫道:

村女溪邊淚水流,書生化作渡人舟。

相逢何必曾相識,解人危難勿須求。

姻脂壩頭驚飛鳥,紅蓼叢中起群鷗。

輕輕放落蘆茬岸,默默無言各自羞。

汪先生沉吟半響後點點頭,不再說什麼,也不再追究了。

<h3 class="pgc-h-arrow-right">七次會試</h3>

楊守敬中舉後,陸續七次赴京會試。

第一次是中舉後的第二年即1863年,這次雖未考中,但結識了許多有學問的先生,如陳一山、潘孺初、鄧鐵香等人,在與他們交往中,增長了不少見識,學到了許多新知識。他還利用這次進京的機會,買了一車未曾見到過的好書。

第二次會試是1865年,正月抵都,住荊州會館。這時張文襄(之洞)為翰林,提倡風雅,大會天下名流于城南陶然亭。楊守敬與陳一山都列在其中,楊守敬淡泊名利,不愛标榜自己,認為張之洞意在标榜,決意不赴。此事被南海的桂文燦記文收其集中。稱贊楊守敬傲岸不群。三月會試,薦而不售。是時都中朋友,都勸他留京,他也認為都中人文淵薮,樂于賞奇析疑,為學問進步,并非為他日發迹。這時他已擯除時文于計外了。四月,考取景山官學教習,住鐵香家。鐵香告假歸粵,他便借東革廠胡詞的太平會館為學堂教書,每天散學後,徒步到琉璃廠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從東草廠到琉璃廠有三四裡路,回住地時,已是夜深人靜,街上沒有行人了。

第三次會試是1868年,楊守敬30歲,仍薦而不售。是科首題為"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二句。他寫的文章僅300餘字,出示給同人看後都為之驚服,以元許之。蕲州黃雲鶴(翔雲)、武昌範鶴生(鳴和)兩先生見了他的文章,歎為高古絕倫。并說:"場中考官未能識,惟福建林天齡、江蘇蔣彬尉二人能識之。若君卷落此二人手,則必出房。但總裁中有一旗人,若落此人手;恐亦未必賞之'。排名結果,他的卷落在蔣彬尉先生房中,而歸旗總裁裁定,果然不以為佳。蔣先生極力向總裁推薦,并說:我房中隻取他一人,亦所情願。旗總裁的答複是,若湖北還有一人,可以換,否則不能換。蔣先生複查房中準備錄取的卷子隻有楊守敬一人,便被裁了下來未取。發榜後,所取許多進主要拜見蔣先生,蔣先生都推遲在第二天,卻先去拜訪楊守敬。楊守敬為此深感不安,想推辭走開去,先生感慨道:'你的文章,非績學有素,何能有此!你我二人當為文友,我哪敢妄為你師,将你當學生看待呢!那些學生都揣摩時勢,不求真谛,一昧迎合,因而得利,哪能與你相提并論"!黃雲鶴先生常常挾着楊守敬的落卷到酒館,出示給别人看,并忿忿不平地說:"湖北今年有這樣的落卷"!人們看後都大為惋惜。他沒有為此懊惱,而是專心緻志地做他的學問,抓緊在人才荟萃的都城,與有學問的先生切磋,如與潘孺初(存)交往甚為密切,凡學問流派作文習字,都得到潘先生很大的幫助。

第四次會試在1871年,住鐵香家。二月到京,三月入場,首題為'信近于義"一章,房師為吉林伯都納廳(今扶餘縣)的于蔭霖(次棠)。他閱卷後,極力推薦楊守敬,認為楊守敬為三場一律,非績學之土不能及。但是榜發下來,仍不中。次棠先生很愛才,為楊守敬深深惋惜,并想留他在京,就其家教。但楊守敬因家計艱難,決意不肯留下執教。仍抓住在京停留的時機,抓緊積累研究資料,多方搜求漢魏六朝金石文字成套,缺後魏盧無忌的《修太公廟碑》,由京返家時路過汲縣,發現路旁有太公廟,碑立在廟前田中。車到站後,楊守敬獨自攜氈墨步行數裡,找到太公廟碑,借助月光拓下,回到店時,同行的人都已鼾睡,到了第二天大家才知道。此事黃雲鶴知道後,很欽佩楊守敬之舉,并記錄載入文集中。[8]

第五次會試是1874年,仍住鐵香家,榜發仍不中。他借此會見了許多學者,例如錢塘的譚仲修、山陰的李慈銘、桐廬的袁爽秋、還有原來就很有交往的潘孺初、鄧鐵香、陳一山等聚在一起,飲酒吟詩做文章,倒是很有樂趣。這次在京住了一年多,直到1875年農曆七月,因得家信祖母生病,才同何子峨一起離京。到了天津,何子峨遍告天津商人,說楊守敬善書,不到半月就得潤金百五十元。這時天津漸漸涼起來,到了秋冬季節,海上的風大,準備迅速傳回。不料,大津友人及何子峨緻書上海同鄉,介紹楊守敬的學問和書法,是以上海歡迎他去。楊守敬這時第一次坐船,友人都勸他坐官艙,使搭大沽輪船。一上船,就碰見江陵的鄭半香和鄭士灼兩兄弟,他們坐在前艙,楊守敬坐在後艙左邊。到出海口,左邊因太陽照得很熱,使移到右邊。這天夜裡,霹靂一聲,驚醒楊守敬,床前有船頭直沖而入,離他不過幾尺遠,海水湧入,是司船不慎,而與别人的船相撞,幸好離岸不遠,船停洲上,船上的人移到武昌輪船中。這時鄭氏兄弟來看楊守敬,都啧舌驚歎不已;若不是從左邊移到右邊,那就被撞得粉身碎骨了。同船的人都說楊守敬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到了上海,遇見龔孝橙,此人系段苦膺的外孫,學問怪僻,頗有新解,雖對外祖有微辭,而深服楊守敬金石之博,十分羨慕,并想購買。楊守敬所攜碑版,盈箱累箦,便滿足了龔孝橙的要求。

第六次會試是1880年,住廣東東莞進士黃燮雲家,每天與黃先生攜筆墨到琉璃廠各帖店抄集帖目錄,又訪收藏家補其缺,兩人情投意合,便聯為姻娅,将三女許其子志孚。三月會試,首題為"吾與回言終日"一章。在場中與麻城袁玉谷聯号,袁以時藝名家為漢陽教谕,堅決要閱楊守敬的文稿,一見就非常欣賞,大加贊揚道:'名下無虛士,不意時文亦精能如此"。出場後,則同鄉諸先達都能背誦楊守敬的入手二比,是袁玉谷記下給他們傳抄的。建立的許仙屏見後,以會元相許。榜發仍不中。據說考場中見楊守敬卷的人,也拟元中,但檢三場策卷不得,而沒有上榜。楊守敬知道以後歎息道:"豈非命也耶?"

第七次會試是1886年,年已48歲。此時正在黃岡任教谕,正月招熊會貞(崮芝)來黃岡教授三兒讀書。二月又入都應會試,仍不中。四月即歸,乃與崮芝同起草《隋書地理志考證》。從此,楊守敬絕了科舉之念,潛心著述。

楊守敬會試尚未結束,便接到東渡扶桑的一紙诏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