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作者:全球文史錄

古代的大臣們天天在天子腳下生存,要想一直活着,可以說是一門很深的學科。而且大臣們假若在這項學科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這種封建思想特别嚴重的朝代内,一定是可以做到“七朝元老”的。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但好像在中國的曆史上做到七朝元老的人并不多,而且在現在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看到的也僅是個三朝元老,沒有出現過七朝元老。并且三朝元老可不是最有話語權的官職,還得是“七朝元老”說話有話語權。

可在影視作品中卻從未有過七朝元老存在,這是因為想要做到七朝元老的位置不僅有過人的本事,還要懂得察言觀色。畢竟古代的皇帝、君主的内心都是不可揣測的,更何況一位服侍了七代君王的人。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可想而知,每代君王的内心想法肯定都是不一樣的,怎樣才能在君王的底下生存,避免他們對自己的猜忌和顧慮,七朝元老都是有自己想法的。

唐朝時期,大臣晚年間從不關家門,兒子說:家裡東西快被偷沒了,大臣卻說:先保命

一、功高蓋主不可取

郭子儀,作為曆史上為數不多的七朝元老,見證了七個朝代的“朝起朝落”。且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從女帝武則天開始服侍的大臣,下面還服侍了唐中宗、唐睿宗,直到唐德宗才結束。經曆了七朝的興衰,也算是見過了唐朝的盛世和興衰。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世人也是十分好奇,他到底是怎樣維持了七朝,讓朝堂上都有自己的?但是當代人好奇做到七朝的“秘密武器”,倒不如好奇一下元老的家是怎樣的。因為與元老在同一朝代的人都是恥笑元老的,還經常跟自己的兒子争吵,自己貴為朝廷大官,家徒四壁竟出在元老自身!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那個時候的郭子儀府上是沒有“家丁、奴婢、傭人”的,是以家裡大大小小的事物都是自己親自打理的。是以家中大門也是時常打開着,隻要經過想進就能進,而且郭子儀家中四壁都是秃秃的,毫無像大官的樣子。

當時他的孩子年齡還都尚小,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總是開着自家大門。就單純地覺得自己的父親明明是七朝元老,為什麼自己過得居然連普通百姓都不如。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可郭子儀自然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已經是走過七朝的老人了,肯定懂得君主最忌諱的就是一位大臣侍奉過多位君主。并且也是諸多皇帝内心中共同忌諱的一件事,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大臣是一位不忠誠的人。

郭子儀正因有如此覺悟,他知道在外人看來自己表面光鮮亮麗,但實際隻有自己知道,可能随時都會連腦袋都保不住。而且郭子儀天天在朝堂内來往,自然就有大臣覺得七朝元老定是有威信的人,但在郭子儀的心中同樣忌諱頗有變成沒有。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皇帝也不是耳聾眼瞎之人,聽着大臣們的供奉自然覺得悅耳,但悅耳的供奉也有可能随時變成殺人的利器。若是将自己在朝堂上頗有威信幾個字傳到皇帝那裡,萬一變成了這位元老有叛亂之心,那就算當時自己有十個腦袋也不夠掉的。

但其實郭子儀确實配得上七朝元老的稱号,他可是從服侍第一位君主武則天開始便是武狀元了,後面的安史之亂表現也是異常出色,直接成了當時了響當當的人物。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皇帝對郭子儀的賞賜可不單單隻有金銀珠寶,還有封地封王,甚至有免死金牌傍身,哪一個都是别人八輩子都羨慕不來的福氣。但這些在别人眼裡看來确實是福氣,但是在郭子儀眼中看來這就是一張張催命符!自府邸修建好後,郭子儀就開始将大門敞開,也并未叫人看守。

正因如此,郭子儀家中什麼值錢的物件全被偷走了,但錢财終歸不能保命,偷走就偷走了,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仔細想想,郭子儀這是用家中貧窮做了自己的保命符,誰來都說不了自己有反叛的準備。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由此可見,這門開的并不是國家的大門,而是皇帝的揣測之心啊!也正是是以,郭子儀才能走得長久,壽命才會更長,但這種做法也讓家中妻兒吃盡了苦頭。

兒子經常問自己為何要這樣做,畢竟在當時的京城,自己家也是有頭有臉的人,如今混的卻讓同齡人恥笑,自己還無力反駁這件事。想到這裡兒子更生氣了,忍不住說了句這讓自己臉上一點面子都沒有。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古代皇帝哪個不是喜怒無常的人

郭子儀明白,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在意的就是面子了,當年自己考取武狀元中榜,也不還是非常有面子,光宗耀祖了一番。可是現實的情況卻不能與往昔相比,他面對兒子的質問,直接說到:當下重要的是命,不是臉面。

古代可從沒聽說過那個皇帝對朋黨的問題掉以輕心過,但凡這件事有一點苗頭,就一定會抓住此事不放,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扼殺。而多朝元老這一身份也是皇帝忌憚的原因之一,畢竟他們想要結黨可是輕而易舉的。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想想後來的乾隆皇帝是如何處置三朝元老張廷玉的?但曆史确實蓋棺定論說張廷玉确實受到了皇帝的刻薄對待;而張廷玉隻能做到三朝元老也與性命有關,退休時起時也已經七十多歲了。

張廷玉的命運卻不像郭子儀一樣好,他也确實做到了緊張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有人有求于自己從不幫忙,朝堂之上有人發難也都是隐忍,态度也一直都保持着中立。後面張廷玉發現皇帝态度轉變是因鄂爾泰的死,在鄂爾泰死後,皇帝就開始找自己茬。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但為避免自己落個“死無全屍”,張廷玉在皇帝宴請衆臣時公開表明了自己想卸甲還鄉的心願,但沒想到乾隆皇帝拒絕了。乾隆皇帝不喜張廷玉是真的,很多事看得也比自己多,就算張廷玉不想做實事,也可以留下來做個随叫随到的“顧問”,及時進宮幫自己解決問題。

要說這張廷玉聰明也聰明,糊塗也糊塗,當即就用了劉基的典故,嘗試給自己開脫,結果皇帝直接冷臉了。要知道劉基退隐後可是直接被朱元璋毒死的,此刻乾隆還以為張廷玉是在諷刺自己,勃然大怒拒絕了張廷玉的請求。

唐朝郭子儀從不關家門,兒子道:東西快被偷光了,父親說:先保命

在那之後,張廷玉一家的日子過得也是舉步維艱,最後還被打破了零失誤的記錄。好在最後還是被放回去安享晚年了,但當時的張廷玉已經七十多歲,身體也大不如前了。

總結: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非常真實,張廷玉沒有郭子儀的本事,郭子儀的氣度一般人也學不來。由此可見,古代皇帝脾氣總是很不容易摸清,一直喜怒無常,但就是這樣敏感多疑的人,掌握着無數人的生殺大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