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孝武帝劉駿執政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所措,讓元嘉之後陷入國力衰敗的劉宋開始出現中興的勢頭。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奠定了南朝政治格局的基礎,也被後來的其他朝代所延續。在這些措施中很多是被後人所稱道的,唯獨對劉宋皇室的管理改革受到世人的诟病,成為後世争論的焦點。劉駿對皇室成員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采取了一系列打壓的措施,限制皇室在地方的權力,引起了不少皇室成員反叛的事情發生。尤其是他誅殺宗室兄弟的手段,被人認為是非常殘酷的,在後世史書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批評。

劉駿在位的十二年間,宗室受到他的殘酷鎮壓,不少劉宋王爺因反叛等各種原因被誅殺,使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殘酷的名聲。南平王劉铄因為在争奪皇位的過程中站在了皇太子劉劭的陣營,直到劉劭敗亡後才宣布投降。是以在劉駿登基并穩定政局後,迅速将其賜死。第二年南郡王劉義宣在臧質的鼓動下起兵反叛,被荊州刺史朱修之殺死。第三年武昌王劉渾自封為楚王,暗中做讨伐劉駿的檄文,事情洩露後被廢為庶人,被發配到始安郡。不久之後劉駿派員外散騎侍郎戴明寶将其逼死,享年十七歲。
竟陵王劉誕因為在皇位的戰争中功勞很大而被劉駿猜忌,便借口北魏入侵,在廣陵修整城池和聚集糧草兵馬。後來有人告劉誕謀反,劉駿下旨将其降爵。劉誕抗命不受,并殺兖州刺史垣阆謀反,最終因名将沈慶之攻破廣陵城而敗亡。後來海陵王劉休茂因為不滿劉駿用典簽制度監控州郡和宗室,一怒之下殺死典簽官,結果還未逃出内城便被官兵殺死。在這些被殺的劉宋宗室中,既有劉駿的叔父,也有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再加上他是殺死長兄劉劭,登基後又處死了站在劉劭陣營的次兄劉濬一家,是以在曆史上落得個六親不認的名聲。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他大殺宗室王爺的時候,有一位宗室王爺卻被他另眼相看,這便是建平王劉宏。劉宏是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七子,也是他最喜愛的兒子。在劉義隆晚年欲廢除皇太子劉劭的儲君之位時,考慮的第一個接替人選便是劉宏。隻有因為心腹江湛和徐湛之等人的反對,而使得劉義隆猶豫不決。最終劉義隆還沒來得及廢太子,反被劉劭殺死,結局非常悲催。劉駿攻滅劉劭稱帝後,劉宏被另眼相看,安排去迎接自己的母親路太後。在劉駿當皇帝的初期,劉宏是最受寵信的宗室王爺,成為掌握朝廷實權宰相。
劉駿對劉宏的厚待遠超其他的宗室兄弟們,既沒有對其權勢的猜忌,還不斷地加官晉爵。即便在劉宏病重時期,他還準備加其開府儀同三司,這在當時是極高的榮譽和地位了。劉宏英年早逝後,劉駿讓朝廷追贈其為侍中、司徒,賜班劍二十人,并賜谥宣簡。劉駿對劉宏的死非常悲痛,不但朔望日都去靈位前悼念,還親自寫墓志詺并序。而且在宗室每次賞賜的時候,對于已經去世的劉宏都沒有落下。可以說劉駿對劉宏真的是做到了兄友弟恭,是真正的長兄對弟弟的愛護。這與他大勢誅殺其他兄弟行為所沖突,讓人感到難以了解。
要解釋這個疑問,首先得從劉宏的出身和政治立場講起。劉宏是劉義隆的第七子,母親是出生于沛國曹氏的曹婕妤。曹婕妤在劉義隆的後宮不太受寵,但劉宏本人卻被劉義隆另眼相看。這主要是劉宏的政治立場上站得比較穩,沒有過度地偏向某個門閥士族,這讓劉義隆比較滿意。沛國曹氏其實是漢初宰相曹參的後人,其中又混入了部分曹魏皇室之後,是魏晉時代的高門大閥之一。但在永嘉之亂南渡之後,沛國曹氏開始式微,到了東晉末年時勢力已經不大了。是以在劉義隆的後宮中,出身于沛國曹氏的曹婕妤并不出衆。
但是在沛國曹氏的支援下,劉宏在門閥中的名聲卻非常好,這是劉義隆最為看重的地方。劉宏為人謙虛勤儉,周密謹慎,又通曉政事,禮待賢士,與宗室兄弟和門閥士族都保持着良好的關系。就連一向高傲的皇太子劉劭在弑父之後,面臨衆兄弟起兵圍攻建康之時,都主動派人請他到内殿商議應對之策。劉宏的名聲不但在門閥士族中很高,在寒門之中也很好。他注重才學,對士族和寒門一視同仁,這讓一向偏向寒門的劉駿高看一眼。是以他在皇室内鬥中成為大家都想要拉攏的香饽饽,地位非常超然。
在劉駿起兵圍攻建康之時,劉宏看似站在劉劭的陣營,卻暗中派親信周法道帶手闆送去見劉駿。這個手闆是劉駿離開建康是送給他的,他便以此為信物向劉駿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暗中配合劉駿攻打建康的行動。是以在劉駿登基後,大多在戰争中站在劉劭的宗室兄弟都被追究責任,反而劉宏青雲直上,成為劉宋朝廷的宰相,甚至掌握了禁軍大權。除此之外,在劉駿面對宗室王爺們此起彼伏的反叛時,劉宏堅定地站在了劉駿的一邊,這也是劉駿更看重他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劉宏的存在,劉駿和皇室、門閥的關系才一度緩和。
從政治立場上看,劉義隆的兒子中劉駿和劉宏是最為相似的。由于魏晉時代的遺風,劉宋時期都是門閥政治的格局,國家和朝廷的資源被門閥家族把持。而劉駿和劉宏則是支援民本政治的執政者,他們積極推行民本政治,為劉宋國力複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劉駿後來的改革中,不少計劃都是劉宏在世時的延續,使得劉宋的經濟實力大大改善,底層百姓的生活環境得到提升,軍隊實際戰力也逆轉了北魏。可以說在劉駿末期劉宋在戰略态勢上力壓北魏,與劉宏時期建立的一些基礎制度和規劃是分不開的。
劉宏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政治手段比較溫和,這與以激進著稱的劉駿截然不同。他采用溫和的政治手段,達成了政治目的,又讓門閥士族和宗室官員欣然接受,這是劉駿難以做到的。以劉駿激烈的脾氣,一旦事情不順便大開殺戒,搞得怨聲載道,朝廷内部沖突激烈,給身後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可以說劉宏的存在是劉駿與百官、門閥士族中的調和劑,也是最為恰當的人選。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劉駿不必太過激烈的推進改革事宜,便不會給劉宋留下隐患。而這樣的隐患在劉駿去世後爆發,給劉宋帶來了滅國之災。
綜上所述,劉宏能夠被劉駿另眼相看,其根本原因還是其政治立場和理念與劉駿相似,政治手段比劉駿高明。無論是在皇位争奪戰中,還是劉駿即位後的宗室内鬥中,劉宏都站在了劉駿的一方。劉駿因為被劉義隆排斥,在宗室的名聲很不好,是以擁有劉宏這個宗室的支援者是很不容易的。而兩人在政治理念上又走的是同一條路,是以在政治上成為了默契的搭檔。可惜的是老天爺不給劉駿機會,劉宏二十五歲便英年早逝了,使得劉駿隻能孤身面對門閥和宗室的圍攻。雖然劉駿強大的能力平定了内亂,卻也為劉宋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