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浦東新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釋出。

《規劃》明确提出到2025年的六大發展名額:浦東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0%,市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台超過250個,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50件,創新型孵化器超過200家,高新技術企業年均新認定超過2000家,各類科普基地超過100家。
并強調重點突破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産品研發、應用場景推廣,努力實作“六個一批”,即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成果,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産出一批高價值知識産權成果,壯大一批硬核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一批世界級創新叢集,成就一批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
臨港、張江等加強區域間深度合作
加快研發成果産業轉化
“十三五”時期,浦東新區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架構。
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徐敏栩表示,規劃的釋出是起點、是号角,“十四五規劃”突出了五大“更加”特點,即定位更高、更加強化創新策源功能、更加突出雙向快車道功能、更加突出深化科創改革,及更加突出創新生态打造,“我們将把藍圖盡快轉化為施工圖,着力抓落實、抓實效。”
《規劃》提出了十二項重點任務。“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創新策源功能”被放到了首位,包括加快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和配套,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叢集,加強重大共性技術支撐平台和基地布局,持續集聚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科學合作和國家科技專項。
《規劃》對區域創新布局加以完善,發揮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引領作用,打造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高端産業叢集最富集的南北科技創新帶。建立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生态體系,發揮張江科學城“集聚-連結-輻射”效應,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科學城,推動臨港科技創新提質增速等。
以張江實驗室為引領,張江正布局一批面向未來科技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研究中心,并探索成立張江科學城業界共治主體。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科技服務處(知識産權處)處長胥喆透露,将強化制度創新,打造“張江科創特區”,探索“綜合受理、綜合審批”,“同時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協同建構基礎科學創新網絡,加強長三角區域科技聯合攻關與産業創新合作。”
目前,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已在張江實體化運作,中心校院合作部主任肖功海說,《規劃》提到了建構全球開放創新樞紐,“今後将在浦東集聚創新資源,解決全球世界性技術難題。”
今年,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與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簽署合作架構協定。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高新産業和科技創新處四級調研員倪曉傑表示,圍繞科技創新協同和産業高品質發展,正加強與張江等區域的研發成果産業轉化深度合作,加強産業鍊上下遊協同,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
確定每個階段企業都能“因企施策”
切實提升服務效能
“十三五”末,浦東有效期内高企3784家,人才總量155萬,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數90件,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金額912億元,公民科學素質達标率26.46%。新釋出的《規劃》還繪制了企業成長精準服務路線圖。圍繞浦東“初創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關鍵線路和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企業”梯度發展路徑,針對性出台精準支援舉措,確定每個階段企業都能“因企施策”,切實提升服務效能。
如在十二項重點任務中,就提出強化科創成果保護,激活原始創新動力。推進高品質知識産權創造布局,探索知識産權保護能力現代化,提升知識産權運用效益。
浦東新區知識産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何瑛透露,目前浦東保護中心已成為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複審無效案件多模式審理試點首批4家機關之一,今年8月,國家知識産權局複審無效部與浦東保護中心進行全國首次審理庭點對點遠端審理。同時,還将争取開展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權評價報告預審服務試點,為浦東新區區域内機關開展專利權評價報告預審服務。
以科研院校為基點,大企業創新中心、創新型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特色産業園區等層次有序的接力發展格局,正建構成具有浦東特色的“熱帶雨林”創新生态。《規劃》還提出,将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優化創新創業生态。
今年獲授“浦東新區大企業開放式創新中心”的百度飛槳人工智能産業賦能中心主任架構師謝永康對未來的前景更有信心,“希望在浦東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創新應用。”
《規劃》還提出不斷探索完善科技管理和服務體制,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财政投入機制,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協同關聯,切實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四方面保障措施。
欄目主編 許素菲
責任編輯 倪莉琪
圖檔來源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