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名即“日本”的珍禽朱鹮在日本滅絕,在中國重生

學名即“日本”的珍禽朱鹮在日本滅絕,在中國重生

Nipponia nippon,朱鹮的拉丁學名象征着日本。這種美麗的鳥,曾經遍布日本全境。而到1930年代,隻有在日本的佐渡觀測到了它們的蹤迹。盡管當地愛鳥人士為保護最後的朱鹮不遺餘力,但日本種朱鹮仍然在1995年遭到滅絕。獲日本大宅壯一非虛構文學獎的《朱鹮的遺言》,近日由譯文紀實系列引進。日本作家小林照幸在大量采訪和調查基礎上,講述朱鹮在日本滅絕的始末,用簡樸而真誠的筆觸傳達出人類對生命的熱情、渴望、沖突、愧疚等複雜的情緒。

學名即“日本”的珍禽朱鹮在日本滅絕,在中國重生

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地,由于環境惡化等因素,導緻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一度瀕臨滅絕。對上海觀衆來說,朱鹮并不陌生。上海歌舞團的經典舞劇《朱鹮》就是以有“吉祥鳥”“愛情鳥”之稱的這一珍禽為表現對象,通過動人的故事和唯美的視覺呈現,講述朱鹮與人類相惜相憐的命運。舞劇《朱鹮》到過日本演出近百場,觀衆達15萬人次,成為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在現實中,中國的朱鹮保護工作也卓有成效。“目前,隻有中國才有野生的朱鹮,到2018年,野生的種群已超1700隻。朱鹮還走出國門,中國先後向日本和南韓提供朱鹮種鳥。日韓兩國經過十多年人工繁殖,相繼重建立立起人工種群,目前日本有朱鹮500多隻,南韓有300多隻。”在建投書局浦江店舉行的新書分享會上,動物保護專家何鑫介紹了這組資料。

學名即“日本”的珍禽朱鹮在日本滅絕,在中國重生

“大家都稱朱鹮為愛情鳥,它們的生存能力之是以比較弱,一個特别之處在于,朱鹮雌雄配對後就不再更換伴侶了。和雌雄之間沒有特定的伴侶和對象的鴛鴦不一樣,朱鹮一旦配對以後,如果雌雄一方的鳥因為某些原因失蹤或死亡,存活下來的另一方不再配對,永遠是孤獨的鳥。”為了解朱鹮生存、保護狀态,作家陳歆耕曾在2017年分别前往浙江下渚湖和陝西洋縣采訪考察,同年舉辦《朱鹮之戀》藝術展。他介紹,1981年在陝西洋縣發現了僅剩的7隻朱鹮野生個體,這是朱鹮在中國最後的野生種群。同一年,日本也發現了僅剩的5隻野生朱鹮。如何保護?日本有兩派觀點。一派是自然增殖,長期在民間觀察朱鹮的愛鳥人士佐藤春雄主張首先改造環境,讓野外的朱鹮能夠自然生長;另一派是人工增殖,用科技手段幫助朱鹮繁殖。最終,人們采取了後者方式,捕獲了這5隻朱鹮。直到1995年,人工增殖宣告失敗,标志着日本種朱鹮徹底滅絕。“當時,中國科學家采取的方式和日本不一樣,以維持種群為主,除了個别掉巢的幼鳥才會人工救助。洋縣成立了自然保護區,成為朱鹮的大學營。經過多年栖息地保護與改善、人工繁殖和野化訓練,目前保護區中的朱鹮數量已達3000多隻,被國際公認為瀕危動物保護的典範之一。”

學名即“日本”的珍禽朱鹮在日本滅絕,在中國重生

上海歌舞團舞劇《朱鹮》

日本種朱鹮滅絕的原因很複雜,包括保護活動開展過遲、缺乏對保護物種的了解、日本政府未能及時幹預等。《朱鹮的遺言》裡不乏對保護朱鹮的必要性提出質疑的人。但正如書中主角佐藤春雄的回答:“朱鹮不僅僅是一種鳥。它是一個生命,生命是無可替代的,和我們人類的生命一樣。”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拾對生命的敬畏,是朱鹮和它的保護者們帶來的重要一課。每一個物種都是生物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保護動物、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保護人類的未來。“盡管中國的朱鹮保護工作開展及時、成效卓越,但從生物學的角度說,這個物種目前還非常脆弱,確定遺傳多樣性依舊是未來面臨的重要課題,疫情、近親繁殖的風險仍威脅着朱鹮種群的安全。”何鑫說。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