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薩沙曆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1900年6月17日:由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八國聯軍攻陷中國天津的大沽炮台。1900年,提督羅榮光率守軍及義和團在大沽口炮台迎擊八國聯軍,為大沽口炮台之戰。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此次炮戰中,有人說八國聯軍使用了毒氣彈。

那麼,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懷疑使用毒氣彈,主要是來自于一些描述。

清代的《西巡回銮始末記》中曾有較長的描述:“城内惟死人滿地,房屋無存。且因洋兵開放列低炮之故,各屍倒地者身無傷痕居多。蓋因列低炮系毒藥摻配而成,炮彈落地,即有綠氣冒出,鑽入鼻竅内者,即不自知殒命,甚至城破3點鐘後,洋兵猶見有華兵若幹,擎槍倚牆,怒目而立,一若将欲開槍者,然及逼近視之,始知已中炮氣而斃,隻以其身倚戗在牆,故未仆地。”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1900年7月11日,八國聯軍向駐紮在陳家溝和小樹林一帶的武衛左軍大營發射。幾發毒彈飛來,清朝軍隊還按以往躲炮彈的辦法,藏在掩體後面。但是,毒彈爆裂,綠煙彌漫,不論房前房後、屋裡屋外,聞者即死。

《清史稿·聶士成傳》對此有所記載:“徑攻紫竹林,喋血八晝夜,敵來益衆,燃毒煙炮,我軍稍卻”。

《萬國公報》也有“按列低毒大炮炸裂時,綠氣四散,觸者即死,故西國列入弭兵會中。此次英國鐵甲船到津運此炮2尊,放過數次,有一次中一炮台,台人一時均死;又一次适軍中購到馬600匹,中之即死”的記載

《遇難日記》記載“7月10日,下午從英國新運到大炮二尊,名列低炮,此炮自制就以來,隻于非洲交戰時用過一次,據聞炮彈開放後,在一百碼地内之人,一聞其氣,無不暈死。”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說,這些描述都是以訛傳訛或者誤解。

事實上,八國聯軍沒有在天津戰役使用過毒氣彈。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略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

人類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毒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且,最初使用的氯氣非常原始,并不能用火炮發射,需要通過氯氣罐直接釋放。氯氣釋放以後,需要通過大風吹到敵人陣地,對敵人造成殺傷。

顯然,在10多年前的1900年,說英國人就掌握了用火炮發射毒氣彈技術,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謂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同時,英國人在南非布爾戰争使用了毒氣彈,也缺乏可靠的證據,隻是以訛傳訛。

目前所有毒氣彈的描述,毫無意外的都是聽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親曆了毒氣彈。

以氯氣這種毒氣來說,它的緻死率并不高,傳播速度較慢,會留下大量活口。

這種情況下,卻沒有人經曆毒氣彈,也是不可能的。

同時,一些描述比如“保持射擊姿勢而站着死”“聞到就死”“迅速就死”,都是同氯氣彈的特性完全不符合。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氯氣是一種原始的毒氣,并非現代化的神經毒氣。

它的緻死率并不高,緻死的速度有限,更不可能聞到就死。隻要士兵果斷放棄陣地逃走,或者用濕毛巾堵住口鼻,毒氣對他們的傷害很有限。

最初德軍的氯氣戰,法軍的阿拉伯騎兵就曾用浸透馬尿的毛巾捂住臉,毒氣就幾乎失效了。尿液對毒氣,有中和的效果。

即便沒有尿液,用普通的水加上布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被毒氣所殺,死者死前也會遭受很大的痛苦。

氯氣會導緻上呼吸道粘膜炎性水腫、充血和壞死,這是非常可怕的過程,死者會受驚疼痛和窒息折磨。

死前,死者多會翻滾呼叫,七竅流血,面目猙獰,絕對不可能站着死。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說八國聯軍發射毒氣彈的一些人,往往刻意回避了一些曆史資料。比如:英軍中薩維奇·蘭德爾在《中國與聯軍》中寫道:“敵人掉轉炮口向我們……開炮,而且炮打得極其準确。……對他們的炮手的驚人的射擊技術真當給以最大的榮譽。從列低史密斯來的‘可怖’号的士兵們說,同中國的激烈而且打得準确的炮火比起來,列低史密斯來的炮火不過是兒戲而已”。

“七月十一日早晨從三點半到七點半這一段時間内,中國人的炮擊非常可怕。架設在土圍子上的‘阿爾及靈’艦的四英寸大炮正在向天津城傾瀉苦味炸藥,而這時,中國人正在想盡一切辦法用他們最好的克虜伯大炮努力壓住英國大炮的火力。”

這份資料寫的很清楚,毒氣彈其實是苦味酸炮彈。在當時,苦味酸炮彈是一種新事物,具有很強的爆炸和燃燒性,強于普通的黑火藥炮彈。後來日軍在日俄戰争中的大勝,就要歸功于苦味酸炮彈。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而苦味酸炮彈爆炸後,會形成黃綠色的煙霧,有輕微的毒性,對眼睛和呼吸道都有破壞作用,但絕對不會造成死亡。

而當時普通炮彈爆炸,硝煙不可能是黃綠色,是以苦味酸炮彈很容易識别。

實際上,在英軍參加的布爾戰争中,他們使用的這種3英寸速射炮,就是苦味酸炮彈。

這種炮彈本來是海軍炮,射程遠又威力大,被陸軍卸下使用,專門用于攻堅作戰,戰果輝煌。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此次八國聯軍侵華,英國海軍軍官珀西·斯科特,率領英國海軍巡洋艦“可怖”号從南非戰場直接駛往中國, 艦上運載的3英寸(76毫米)口徑速射炮被運送登陸, 參加了聯軍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戰役。 珀西·斯科特的回憶錄《我在皇家海軍五十年》中,詳細介紹了這4門苦味酸火炮的使用。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同時,英艦“阿爾及靈”号上的兩門4英寸(102毫米)口徑速射炮也從大沽運抵天津,也是使用苦味酸的火炮,是所謂的列低炮。

可以說,所謂的毒氣彈炮就是苦味酸炮,分為76和102毫米兩種口徑,這應該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

相關的資料非常多,這裡也就不再引用了,畢竟不是寫論文。

這幾門火炮發揮了很大作用,壓制了清軍的火炮,給清軍造成很大傷亡。其中4門較輕的3英寸火炮跟随八國聯軍前進,一直到了北京使館區。

戰争結束後,4門火炮又運回天津,重新安裝在可怖号軍艦上。

洋人軍隊并沒有使用毒氣彈: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

為什麼清軍會誤認為這是毒氣彈火炮呢?

原因如下:

第一, 苦味酸火炮的威力大,超過普通炮彈,給清軍造成很大傷亡。清軍不能了解這是新式炸藥,就懷疑是毒氣彈;

第二, 苦味酸炮彈爆炸時,确實會出現黃綠色煙霧以及刺激性味道,導緻眼睛和呼吸道不适,很多人就誤以為這是毒氣彈。

第三, 清軍為自己的無能掩飾。從天津戰役開始到北京失守,清軍作戰都很差勁。這種情況下,清軍基層官兵為了減輕自己罪責,虛構敵人使用毒氣彈火炮,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無論八國聯軍如何壞,他們并沒有使用過毒氣彈。

聲明:

本文參考:

圖檔來自網絡的百度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