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 布
《小Q》,聽到這個名字,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是2004年小林薰主演的日本影片《導盲犬小Q》。

當年的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暢銷書《再見了,可魯》。2004年,中國尚沒有導盲犬。是以不僅故事令人感動,還很有科教價值。
比如如何挑選一隻導盲犬?
東京的水戶女士家裡新誕了一窩拉布拉多,想挑選一隻做導盲犬,一開始屢次被拒絕,是以導盲犬最重要是看——血統,嚴格一點的,祖上三代都是導盲犬才有資格入圍,至少也得爹媽當過導盲犬,普通人家的狗子是不行的哦。
最終拗不過執着的水戶女士,試着讓她從五隻幼崽裡選一隻。五隻都很精靈,怎麼選?
嘗試着叫狗子們過來……
聽到主人發令,狗子們百米沖刺過去……隻留下一隻沒啥反應的。你以為第一輪先淘汰了這一隻?
錯啦,第一輪就淘汰了四隻!
因為評判标準是:不要選立即走過來的。也不要選太活躍的,太容易被聲音影響的。
“懂得用眼神向你發問的才可選。”
小Q,就是你啦!
15年後,中國版《小Q》上線了。同樣改編自《再見了,可魯》,但不是翻拍,是買了版權重新演繹。
喜歡這張海報,生活在許多方面對視障人士亮起紅燈,但是在導盲犬的陪伴下,卻有轉綠的可能。
狗子的電影,要落淚真是太容易了——這句話送給當年淚奔過的《忠犬八公》《馬利與我》,最近淚奔過的《一條狗的使命》,也送給《小Q》。
但狗子的電影,也容易陷入煽情的俗套,還好《小Q》并不隻是煽情,更不是借着狗的元素來包裝一段人類世界的感情,而是和日本原作相似,從導盲犬本身出發,講述它的一生,它和幾任主人的羁絆。
“如果要跳過那些難拍的狗狗戲,少拍一點狗,多拍一點人,當然是可以,但那樣就不是狗的電影,而是人的電影了,兩者是非常不同。”導演羅永昌說。
提起羅永昌,第一想到的,除了他和杜琪峰合作20多年,在銀河映像的一大堆作品(《槍火》《辣手回春》《機動部隊》),再來就是2007年充滿溫情的《每當變幻時》——在我看來,這部要比《老港正傳》更有香港情懷,也更反應滄桑變幻。還記得楊千嬅唱的同名主題曲:每當變幻時,便知時光去。
講真,戲裡這一對是真的有CP感,不信你看群衆的呼聲。
你可能對導演羅永昌也感覺臉熟,不意外,因為他客串過很多港片——《真心英雄》《再見阿郎》《槍火》《百年好合》——不過他不是有戲瘾,而是,為了給劇組省錢。“以前到了現場才寫劇本,看看沒有合适的人,就自己上吧。預算不夠多的時候,什麼也要做。”
杜琪峰帶出來的徒弟,風格也十足地銀河映像——左手鐵血,右手溫情。跟杜琪峰一樣,羅永昌其實也頗擅長拍攝浪漫溫情喜劇。“除了驚悚片不懂拍,其他都可以。”他說,“師傅沒教過。”
選擇拍《小Q》,是因為羅永昌發現,香港的導盲犬服務直到2012年才起步,許多人對導盲犬依然不了解。他想告訴大家,導盲犬是如何服務視障人士。
第一個被感動的情節,是任達華飾演的西點名師李寶庭,因為眼疾後天緻盲。香港導盲犬協會給他配了一條導盲犬小Q,但他十分抗拒,恨命運對自己不公,連帶也讨厭小Q——“這就是我的後半生嗎?鏟屎鏟尿!”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李寶庭恨恨地說。然而片刻過後,他彎腰解開小Q背上的導盲鞍,“我沒得選,但是你可以選,你走吧!”
是啊,在一般人看來,導盲犬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别的狗子吃喝玩鬧,他們卻要一直安靜地守在主人身邊,無時無刻不在工作,比996還慘。
是以聽到李寶庭這句話,不由得鼻子一酸。
但真正的導盲犬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看了電影才知道,原來至少要分五個階段:
1
原生家庭
▲看到右邊那隻系着紅絲帶的狗子嗎?那就是主人公小Q
放大一點看得更清楚:
這隻拉布拉多現在10個月大了,已經成為羅永昌的狗子。當時他為了戲中出鏡的初生小狗,去等這一窩誕生,對自己說:不管男女,第一條就是小Q了!結果第一條生出來是“女”的,是以影片就順理成章成了“大女主”戲。
2
寄養家庭
如果是帶有導盲犬血統的小狗,像前面說的,祖傳基因才可以——三代都是導盲犬的小狗,血統穩定,完全沒有攻擊性,這樣的小狗在出生兩個月左右會被轉到“寄養家庭”。
為什麼要先到寄養家庭而不是直接送去訓練?主要是因為,香港地少人多,導盲犬協會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容納不了那麼多訓練的小狗。是以小狗一般會先放在寄養家庭,一邊熟悉居住環境和人類生活,一邊由寄養家庭的主人送去教育訓練學校,早出晚歸學技能。
寄養家庭對導盲犬的訓練非常有好處,他們可以由主人帶着去餐廳、坐公交、适應自動扶梯……能夠盡快融入生活環境。
▲楊采妮飾演寄養家庭主人
3
正式訓練
在寄養家庭長到一歲多的時候,狗子就要開始正式訓練。内容包括訓練安靜、訓練不亂吃别人給的東西、訓練帶着視障人士行走、聽從指令、繞過障礙物、提醒危險情況等等。大約經過半年時間的訓練後,合格的導盲犬就會開始被配置設定給視障人士。
這配置設定也很有講究,要根據視障人士的身體特征來搭檔——比如有的人比較高,步子大,步速快,就要相應尋找步調一緻的導盲犬。
搭配成功之後,導盲犬和主人還要在一起共同訓練一個月,彼此适應。完成這一步之後,導盲犬才能在之後的十數年裡陪伴、服務主人。
4
漫長的服務期
一般導盲犬可以從2歲左右服務到十多歲。但也有例外——有的導盲犬會在七八歲時經曆一段“提前退休的渴望”,忽然變得不願意“上鞍”。這個時候,就不能勉強導盲犬再服務啦,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它自然退休,不然勉強工作的話,主人也會有危險。
不過,導盲犬漫長的工作生涯倒不是一般人想象的996——在不上鞍的時候,他們也可以自由玩耍;隻是一旦上鞍,就進入工作狀态。
是以,假如你在路上遇到正在工作的導盲犬(一般你在路上能遇到的99%肯定是正在工作的),就不要随意去摸他們逗他們啦,喂食更是不允許的,人家可是很認真地在工作呢。
5
光榮退休
退休以後的導盲犬有幾種養老選擇:第一種是仍然生活在視障主人家,前提是主人有能力為他養老;如果不行的話,第二種選擇是回到當初的寄樣家庭——《小Q》和當年的《導盲犬小Q》都是這樣的歸宿,也是現實生活中可魯的歸宿。如果這兩種都不行,那就會公開向社會招募收養人士。
在電影《小Q》中,這五個階段都得到了再現。比日本版溫情一些的是——劇情沒有讓李寶庭早逝,他做完心髒手術回港後,見到了病重的小Q的最後一面,小Q在服務家庭和寄養家庭滿滿的雙份愛意中走完了一生。
對視障人士來說,導盲犬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少了。
香港服務中的導盲犬大概隻有40隻,全國也隻有數百隻,和視障人士的數字相比杯水車薪。培養一隻導盲犬至少需要20萬港币。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視障人士都可以申請到導盲犬——隻有那些帶着盲杖可以出行的人,才能申請導盲犬,因為萬一路上狗狗出了什麼問題,如果是毫無行動能力的盲人,就會陷入危險。
你或許會問,如果盲人可以借助盲杖自由走動,為什麼還需要導盲犬?
當年《導盲犬小Q》給出了答案一:帶着導盲犬會比左右敲擊盲杖更快地行走,步速可與普通人無異。
而《小Q》給出了答案二:在高科技的幫助下(比如電子地圖),盲人不僅可以走在自己正常的路線上,去陌生的地方甚至國外也行,地圖加上導盲犬,就是一個可靠的導航系統。因為導盲犬每到一個轉角或者路口就會停下,等待主人下一步指令,再作出相應的帶路。
真的就像海報中這樣:無狗停,有狗行。
戲裡感動,戲外,了解到一些拍攝故事,同樣感動。
首先是片尾字幕中的“沒有動物是以片受到傷害”,你可能看不出來,《小Q》中還使用了特效。“我們的特效不是做了3D狗,而是……”其實是在拍攝垂垂暮年的老Q的時候,用特效做了一條假的萎縮的後腿,以及用特效讓狗狗的眼睛慢慢閉起,走完一生。“我們不會給狗狗打針來促成這些效果,是以說是沒有動物受到傷害。”
對了,老Q其實是一隻男性狗狗,是以……特效還處理了一下這個部分。
不過,比起這個基本原則,更讓人感動的是,影片的拍攝也沒有影響導盲犬的職業生涯。
你可能沒發現,《小Q》中一共出現了大概十隻小Q,除了童年、老年的小Q由不同的狗狗來飾演,成年的服務小Q也有七八隻之多。
為什麼要找那麼多狗狗做替身呢?因為最大的女主角是一隻名叫“布丁”的拉布拉多,正處于訓練期的導盲犬。導演把重頭戲文戲都交給了她,卻在武戲,也就是大段的奔跑戲中用了替身,理由是,“不能誤導導盲犬”。“假如讓訓練中的導盲犬去做激烈運動,她可能以後就做不了導盲犬了。”
讓觀衆淚奔的那場追車戲,其實就用到了五六個替身呢。因為拍了一遍又一遍,狗狗也跑不動啦。
是以,不但是沒有動物受到傷害,也沒有動物因本片斷送職業生涯哦。影片上映時,布丁已經配給視障人士開始了她漫長的服務期。
看完《小Q》,最想說的是兩點:
第一,即使你不喜歡狗,也請對導盲犬友好,不要阻礙或者打擾他們的工作。
第二,如果你養狗,遛狗請牽繩,你的狗又不是導盲犬,誰也不能保證它不咬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偷懶,讓社會把恨意轉加給狗。
從某種關聯上來說,管好自己家的狗,就是在為導盲犬這樣偉大的狗狗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