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引起全民對“原生家庭”問題的讨論,也讓不少寶媽或者準媽媽對自己孩子的養育産生了思考。
确實,在傳統觀念的教育下,老一輩父母對如何教育和培養子女其實是缺乏認知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父母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孩子,認為自己的經驗就是對的,還有意無意的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孩子的成長過程并沒有很快樂。
社會是與時俱進的,養娃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在傳統育兒的觀念下,取其精華,現在許多父母都已經很少用自己父母當年的方式教育孩子,大多數已經知道陪伴的重要性,和孩子處成培養,一起聊天、一起做遊戲……

南韓小網紅金泰吳參加親子節目的視訊在網上廣為流傳,除了全家的高顔值之外,他們的生活狀态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在其中一期節目裡,小泰吳對雞蛋産生了興趣,父親就用把雞蛋打碎的方式告訴孩子雞蛋到底是什麼。
其實小泰吳爸爸這種具有“坑娃”色彩的育兒方式,其實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我們把它稱為“體驗式教育”!
<h1>一、“體驗式教育”是什麼?</h1>
百度百科對“體驗式教育”是這樣解釋的:
“體驗式”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訓練和教育形式,是教育者依據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曆創設相關的情景,讓未成年人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感悟,通過反思體驗和體驗内化形成個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品質,在反複的體驗中積澱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未成年人在各種體驗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與人交往中,在日常行為中去體驗、去感悟、去建構社會與時代所希望他們擁有的愛國情懷、民族精神、集體意識。
主要形式:堅持"間接體驗-直接體驗-反思體驗-體驗内化"等體驗方式的結合。
“間接體驗”又稱為角色體驗。采用模拟的社會和生活,為未成年人設計多個角色,讓未成年人去進行間接體驗。
“直接體驗”是讓未成年人克服過去預想不到的困難去完成有關"使命",祛除平日的嬌、驕二氣。
“反思體驗”就是引導體驗者對體驗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行為變化、活動過程及效果等進行深層次思考,強化體驗效果,促進自我認識與評價。
“體驗内化”是體驗反思的深化和提升,強調要明确體驗活動的外部行為與内部過程之間的關系,借助外部活動促進、深化内部體驗。體驗可以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品味勞動的艱辛,體驗人間的溫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體驗式教育包括四個階段:
1) 親曆階段。即個體親身經曆某一件事或某一個情境的階段。
2) 成階段。即個體對上述親曆過程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觀念的階段。
3) 檢驗階段。即個體在新情境中檢驗所形成的概念或觀念的階段。
4) 反思階段。即反思已經形成的概念或觀念,産生新經驗、新認識,并不斷産生循環的階段。
體驗式教育是促使孩子不斷産生新經驗、新認識,并由此發展孩子适應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态度,促進個性成長的教育方式,通過體驗式教育,讓孩子們體驗到集體生活和合作的重要,掌握知識,訓練技能,增加閱曆。各個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h1>二、“體驗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h1>
01.教會孩子“适應社會”
其實“體驗式教育”正是如此,它能夠讓孩子在體驗和演練中更好的認識周圍的世界,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讓孩子的童年更加豐富多彩。
02.“逼”出孩子的創造力
我們總是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實幼兒先天是具備想象力的,但随着認知的成熟或年齡的成長一步步地磨損,随着豐富的生活閱曆、學習實踐的積累能夠為他們打開另一方學習的天地。
通過“體驗式教育”能夠給孩子的創造力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完成某一件事,會在不斷的探索發揮他們獨特的創新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團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鍛煉,不是剛剛好嗎?
03.指引孩子承擔責任
“體驗式教育”往往會伴随着一個集體,當孩子們心存集體的時候,哪個能容忍有損集體榮譽和現象的發生呢?責任意識的培養并不是單純的說教就能解決的,将一件具體的事情交給孩子獨立完成,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學會有始有終,學會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在一件件小事中将孩子的責任心慢慢培養出來。
04.用愛充盈孩子的内心
“體驗式教育”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不容易的,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都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通過體驗各種角色,讓孩子懂得感恩,“體驗式教育”能夠用愛來充盈孩子的内心,能夠向父母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意,也能夠懂得去考慮父母的感受,更好的了解父母。
<h1>三、如何用“體驗式教育”幫助孩子成長?</h1>
01.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好多父母都在使用“體驗式教育”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比如孫俪和鄧超作為娛樂圈中的模範父母,微網誌上經常會曬一些和孩子的互動,還記得很早之前孫俪發的一條微網誌,配文是“買了一盒顔料,想象着他們可以很安靜,和可愛的創作,可事實是……他們怎麼可以完成這樣子呀(哭笑)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呀!”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髒,還要給孩子洗澡洗衣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的,不如轉變一下思維,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作為認知能力、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的孩子來說,用手去觸摸,用身體去接觸才是屬于他們的方式,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比用任何語言去描述更貼切。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是孩子學習和增長知識的體驗,種一棵樹、養一條魚、拖一次地、包一次餃子……每一次,都可以是一個小而生動的課堂,邊學邊用、一生難忘。
02.用常識引出知識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意思是行萬裡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态的,行路是動态的,書中知識有限,隻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最近熱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爸爸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每個念書的孩子都背過這首韓愈的唐詩,但其中又有多少能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呢?
馬飛的爸爸不想讓孩子背詩隻是為了答題,他更希望孩子懂得詩人是如何創作出優美的詩句,懂得寫作的真谛在于表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于是他帶孩子來到草坪上,讓他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原來,放眼望過去青翠的草坪,走近蹲下來,因為稀疏的間隙,看在眼中更多的是泥土和草根的黃褐色。
馬飛恍然大悟:“草色遙看近卻無原來是這樣!我以前從來不知道這是真的呢!”
陶之行先生告訴我們“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孩子何嘗不是呢?讓孩子通過常識學到知識,玩中學,學中玩,教育更有意義!
03.創造有利于實踐的環境
數百年前,陸遊就教育自己的兒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一位小朋友正在和小夥伴分享他的收獲:
“你們知道嗎?我們吃的面不是直接種出來的,而是用小麥磨出來的!”
“那種大岩洞裡面的鐘乳石每年都會長高一點點,特别神奇,我媽媽說我學了化學就知道為什麼了。”
“我還見了紅掌撥清波的那種大白鵝哦!那大腳丫真的長得像一把紅扇子一樣呢!”
原來是這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她不但沒有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反而還在每年寒暑假的時候,抽出一個月的時間帶着孩子回老家,讓孩子去發現萬物的奇妙;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将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世界鮮活的聯系起來。
孩子的成長不是在家長的責怪、埋怨中堆出來的,而是需要在家長的陪伴與呵護中成長。
“體驗式教育”要趁早,趁着孩子對大自然的好奇,趁着孩子還沒有很多負擔,帶領和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吧!通過“體驗式教育”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品味勞動的艱辛,體驗人間的溫情,增強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