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全國的城市都經曆了舊城改造這股浪潮,在這股浪潮中,由于政策、認知、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辛酸與淚水是免不了的,并誕生了“拆遷”“釘子戶”這樣的熱詞。
然而,湖南常德市城區一片名為“老西門”的舊街區,在舊城改造中卻脫胎換骨,開發商通過對老西門的曆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提煉,挖掘深植于老常德人心中的記憶符号以及場地所呈現的特點,将古韻新風、民生改善、城市發展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了對沅澧獨特地域文化及城市文脈的延續,特别是千多戶老居民實作了回遷,這在中國的舊城改造中并不多見,因而,這個項目已奪得國際國内多項大獎。
舊街區是啥樣呢?老街坊謝昌健回憶說,紅磚平房十二三個平方一間,一排有十間,可住十戶,前後合起來就是二十戶人家。居住條件環境雖然艱苦,但鄰居間關系十分融洽。因房間小人們就将鍋、竈擺到走廊上做飯。每到做飯時間,你家燒柴火,他家發煤火,一時間煙霧缭繞、熱氣騰騰煞是熱鬧。誰家做了什麼好吃的菜大家都曉得,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去夾一筷子菜的情景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在外面做飯天氣好時不要緊,吹風下雪落雨時很不友善。房管部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用紅磚砌了一人多高的12單牆把走廊圍了起來,外牆上還做成十字架形的空花格便于通風和采光,雖然沒有砌上頂僅是個簡易廚房,各家各戶已經非常知足了。
如今著名的歌唱家吳碧霞她們家就住在小西門謝家的東邊,謝家是平房,她家是一棟二層樓,裡面住了很多戶人家。一個大門進去,兩邊住人,中間是公用廚房,她家住在一樓。吳碧霞的媽媽在大西門縣新華書店上班,爸爸是常德縣花鼓戲劇團的台柱子。花鼓戲劇團當時就在小西門楊家牌坊那條街上,這裡原來還有常德縣廣播局、常德縣圖書館等文化機關,吳碧霞的爸爸後來還當了花鼓劇團團長,一直到從縣花鼓戲劇團退休。小西門老街坊們都記得,吳碧霞生下來就嗓門大,連哭都是像是唱歌,而且哭聲嘹亮。加上她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精緻得像洋娃娃,很受小西門鄰居們的喜愛。每逢夏夜納涼,小小的吳碧霞就唱歌給街坊們聽,赢得一陣陣掌聲。
陳思思一家則住在吳碧霞同一棟樓,小時候也是個極活潑的孩子,每逢兒童節必有節目。有誰能想到,在那破爛的街區,在同一棟樓,飛出了中國歌壇兩隻金鳳凰呢?

昔日老西門
今日老西門
吳碧霞(前)一家子
陳思思兒童節時表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