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話劇《前哨》将于4月16日至17日在上音歌劇院上演,之後将赴北京在國家大劇院演出。

1931年2月7日,包括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頻、李偉森、馮铿、殷夫在内的“龍華二十四烈士”血灑刑場。兩年後,魯迅怒而撰文《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左聯五烈士”。如今,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暨“左聯五烈士”犧牲90周年之際,《前哨》将再現那段曆史。該劇由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編劇,青年導演馬俊豐執導,田沁鑫任藝術總監,王洛勇、袁弘等主演,萬茜演唱主題曲。
“寫這部戲,可以說是一種 ‘還願’。”黃昌勇教授長期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當年他在複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寫過三十萬字的《左聯五烈士評傳》。此次,他動用史學材料進行戲劇創作,兩年之間僅劇本大綱就六易其稿,反複征求專家學者建議。去年暑假,他閉關在蘇州,每天關機專注寫作12小時,精心打磨完善劇本,使得《前哨》擁有了文獻劇的厚度。黃昌勇介紹:“左聯五烈士犧牲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機關刊物《前哨》問世,創刊号就是五位烈士的紀念專輯。刊名‘前哨’還是魯迅親自寫完後木闆印刻的。本劇以此命名,希望以《前哨》的名義緬懷烈士,探尋他們追求信仰的足迹。”
由于這些革命烈士在獻出自己生命與熱血時都還不到30歲,是以黃昌勇在劇本叙事結構上,采用了“雙線套嵌式”的戲中戲結構,讓當代青年和曆史上的同齡革命青年産生關聯和對話,也吸引今天的年輕觀衆去感受和了解革命先烈。
這樣一部既有厚重曆史感又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心血之作,黃昌勇最終選擇将劇本交給了青年導演馬俊豐。從劇本前期創作讨論到挑選演員,再到二度創作、舞台呈現,馬俊豐都傾注了很多心血:“這個戲首演時,大家都很感動,很多觀衆都淚流滿面。我把左聯烈士的人生和理想打動我的地方,發自内心地展現出來,也就自然打動了觀衆。”
《前哨》主演陣容彙聚諸多上戲校友,扮演魯迅的是表演藝術家王洛勇。在此以前,他多次拒絕過各種請他扮演魯迅的影視邀約,但這次卻接下了任務,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生動傳神的魯迅先生。“這個角色真是太難了!首先,能演這樣的角色是演員的福分,要說中國有骨氣、有責任感、有思想的文人,魯迅絕對當之無愧,能演這樣的人物非常光榮。但接下這個角色時我心裡也慌慌的,因為這個人物太複雜了。”王洛勇坦言:“我演魯迅的最大感受,是如何平衡魯迅的兩面——冷和熱,熱情與嚴肅,學術上的嚴謹和對年輕人的耐心。”
邀請袁弘扮演柔石,則來自導演馬俊豐的慧眼。當他在為尋找扮演柔石的演員發愁時,看到了袁弘的照片,一眼就決定是他了。讓馬俊豐特别有感觸的是,“給袁弘做造型的那天,我正在排戲,看到他穿着戲服從黑暗中走進來,那個形象和氣質太像柔石了!我當時就震住了,一下就流淚了。然後我倆抱了抱,那種感覺非常美好。”
對袁弘來說,之是以選擇《前哨》作為圓自己多年“舞台夢”的首部話劇作品,也是因為排演這個戲讓他又回到了學校,“王洛勇老師是當年教過我們的老師,他扮演的魯迅也是最偏愛柔石的;飾演馮铿和胡也頻的顧鑫、謝承穎是我的同學和師姐,都是我熟悉的人。這個戲中,那種年輕的激情,也讓我重燃對戲劇的熱情。我特别希望讓台下觀衆能感受到,其實每一代年輕人都是一樣的,他們也會有猶豫、彷徨,但他們在當時做出了勇敢的抉擇。每個時代,年輕人都是國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