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在錢包裡妥妥放着,手機也在身邊,沒掃二維碼,也沒點短信連結,沒有接到詐騙電話,也沒有洩露驗證碼,可就這樣,銀行卡裡的現金仍不翼而飛。近年來,多省市頻頻曝出利用“嗅探”技術和裝置侵犯私人财産的新型犯罪,卡裡的錢被不法分子遠端盜刷,這給公民财産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不法分子是怎麼盜刷成功的呢?錢存在銀行還安全嗎?

睡夢中錢被“刷走”
前不久,海南省三亞市公安民警成功偵破一個藏匿在湖南益陽,橫跨海南、四川、山東、廣東多省,利用“嗅探”技術作案的特大網絡盜刷團夥,破案2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人,涉案金額300餘萬元。
三亞市警察局三亞灣派出所所長馮恒伍告訴半月談記者,2019年7月4日淩晨4時許,被害人宋女士到派出所報警,稱手機突然收到兩條短信,顯示她銀行卡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無卡消費了5萬元,但其本人并沒有進行任何消費。意識到不妥的宋女士,立即挂失銀行卡并到公安機關報案。
“當晚銀行卡被盜刷前後,我沒有在手機上進行任何支付操作。盜刷發生在淩晨3點,正是一般人熟睡的時間。我恰巧因為工作原因沒有睡,才及時發現問題。”宋女士說。
接到報警後,警方立即開展止損工作,快速聯系中國銀聯查詢資金走向。經查,民警發現被盜刷的5萬元進入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且這筆錢仍在公司對公賬戶上。民警立即采取措施,于當日9時許成功将被盜錢款當機。
經查,這筆資金是第四方支付公司旗下的代收業務子產品發起的一個收款請求,犯罪分子使用被害人宋女士的銀行卡進行了支付。
雖然宋女士被盜刷的錢被追回,但這樣的幸運兒畢竟是少數。“一般銀行設定了24小時到賬功能,但有些平台轉賬沒那麼嚴格,會更快些。是以,發現越早,報案越快,追回的幾率越高。”馮恒伍說。據了解,案件偵破後,該團夥盜刷其他多人的300多萬元隻追回70多萬,多數受害者隻能通過起訴犯罪嫌疑人進行追償。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安徽滁州、廣東廣州、河南鄭州、四川德陽、湖南甯鄉等多地警方都偵破有“嗅探”隔空盜刷銀行卡案件。這是新型的熱點犯罪,社會危害性極大。
深夜盜刷怎麼實作?
誰盜取了受害人的錢?又是怎麼盜取的?帶着這些疑問,民警調取了犯罪嫌疑人在第四方平台注冊的收款人資訊。經查,犯罪嫌疑人冒用他人遺失的身份證在一小衆支付平台上注冊并實施作案,通過“嗅探”裝置擷取手機的動态驗證碼輔助實施盜刷。
“嗅探”是一個由筆記本電腦、老版諾基亞手機、嗅探信道機和射頻天線組成的裝置。該裝置啟動後,僞裝成電信基站,可以“吸附”方圓1.5公裡内2G網絡下非移動的手機,擷取被害人手機實時收到的短信、手機号碼。犯罪嫌疑人再通過一些網站、App的漏洞,采取撞庫等方式獲得被害人的姓名、身份證号、銀行卡号等資訊或者購買個人資訊,結合實時監測到的動态驗證碼,在第三方、第四方支付平台實施盜刷。
“網上有多種方式可以獲得‘嗅探’裝置和相關技術教學,隻要是有實名注冊的網絡App,犯罪嫌疑人都能通過技術手段破解擷取到身份證号,再通過網銀轉賬擷取銀行卡号和銀行預留手機号。”三亞市警察局網警支隊民警王藝霏說。
銀行和個人均應加強防範
錢放在銀行還安全嗎?怎樣才能避免類似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三亞偵破此案後,三亞市警察局收到一封成都市民張女士的來信,信中稱:“全家4人銀行卡都多次被盜刷,不僅造成财産損失,還攪得全家人心惶惶,微信、支付寶不敢用,工資卡換了一張又一張。”
實際上,對于此類盜刷,個人的防範難度極大。一名犯罪嫌疑人聲稱“姓名、身份證資訊、銀行卡号、電話号碼有了,隻要被我們盯上,你關機都防不住,隻要你的手機跟基站有聯絡,都能實施盜刷。”
三亞市警察局警務督察支隊支隊長、嗅探案主要辦案人員陳魯南說,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間沒有任何溝通接觸,被害人沒有上當受騙主動洩露資訊的情況,是以防盜刷隻依靠公民個人是不公平的。
深圳華商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内務司法委員會委員劉道俊認為,盜刷刷走受害人銀行卡裡的錢,而錢是存在銀行的,本質上是小偷把受害人存在銀行裡的錢偷走了。是以,如果發生盜刷,主要責任在銀行。銀行以及與網絡支付有關的平台有責任和義務來提高安全防護能力,受害人也有向其進行民事追償的權利。(記者:劉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