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作者:Beiqing.com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桃姐》劇照。

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似乎始終與我們印象裡标準的港片味道不太一樣。與杜琪峰、王家衛、徐克和周星馳等這些風格鮮明的香港作者型導演相比,許鞍華沒有标簽化的美學風格,很少重複創作主題,也鮮有跟風市場的商業性之作。即使在香港電影最繁榮的黃金時代,她的片子也不是市場的寵兒,在港片式微,集體北上的當下,她表達上的獨立、風格上的連續,卻又成為香港電影最為堅實的一個注腳,從“越南三部曲”、“漂泊三部曲”到“養老院三部曲”,許鞍華的電影也一直被研究者看做解讀香港電影社會發展的文本。而在許鞍華看來,自己早期的片子都是靠故事驅動的類型片,中期後的作品更多是命運選擇的主題。但無論風格或主題變幻,她都是在用最簡單的生活化鏡頭,細膩而又精準地展現着自己“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獨特氣質,反映不簡單的人格,拍攝不簡單的電影。盡管許鞍華在多種場合表示自己不是女性主義導演,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女人的許鞍華在創作上的視角明顯迥異于男性導演。

【導演四十】

32歲用35天拍攝《瘋劫》,40歲拍出金庸武俠片前後用了三年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瘋劫》劇照。

許鞍華執導電影的起點很高,1979年,32歲的她執導了電影處女作《瘋劫》,這部改編自真實案件的懸疑影片在當時大膽采用了多視角叙事,而選景、光影的鏡頭機位變化更是營造出十足的驚悚感,影片深受好評,許鞍華的才華鋒芒畢露。她曾在《許鞍華說許鞍華》中回憶拍攝《瘋劫》,當時預算是港币85萬元,拍攝了35天,“我拍完《瘋劫》後,即刻老了呀。我看自己的照片,發現雙眼好多憂慮……”她緊接着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接連拍攝了《撞到正》、《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口碑票房都很出色,這期間,香港的電影新浪潮也逐漸成形。香港新浪潮的導演有着相似的經曆,普遍都有留學背景、在電視台工作、着眼現實題材。在卓伯棠所著《香港新浪潮電影》一書中,形容這一批導演是不約而同地出現,他們并未與傳統香港電影割裂,且開創了新的技巧和叙事風格,從一開始的創作,這些導演便有意識地兼顧電影的娛樂性,符合香港的務實精神和娛樂精神。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許鞍華(圖右)與趙雅芝在《瘋劫》拍攝現場。

許鞍華的《瘋劫》、徐克的《蝶變》、嚴浩的《茄喱啡》、章國明的《點指兵兵》都是香港新浪潮電影中的代表作品,許鞍華是這一批新浪潮旗手導演中唯一的女性。香港新浪潮的曆史很短,幾年之後,香港電影迎來了黃金時代,在本土、東南亞等地都有着巨大的市場,這一批導演也陸續轉型,隻有許鞍華堅定地保持着自己的風格。關錦鵬在許鞍華最早幾部電影中擔任副導演角色,他形容許鞍華拍電影是很有韌性的。“許鞍華對電影的執着,對我影響很深,雖然我容易相處,但工作時遇到自己想達到某種要求,我就會變得好執着。當公司财政預算不夠,我就算自掏腰包也要做到。這一點,我受到她很多影響。”

許鞍華的韌性半是天真半是無奈,她表示自己除了閱讀、拍電影外,沒有培養出其他愛好。她覺得拍好一部電影,才有機會去拍下一部電影。電影表達上,她要自己掌控,其他方面都能商量。“我拍電影時經常很獨斷,但有時候獨斷得很蠢”。拍攝《投奔怒海》時,因為題材敏感,不能取景越南,她最後選擇在海南搭景。

1982年,《投奔怒海》上映,次年受邀戛納電影節,原本入圍主競賽單元,但由于越南的幹涉,組委會壓力很大,就在法國當地和她溝通此事,她表示無所謂。這部電影在香港取得了1500萬元的票房,獲得當年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最佳編劇三個大獎。她覺得這個成績足夠為她換來拍攝下一部電影的機會。由于《投奔怒海》涉及一些錯綜複雜的關系,讓香港許多公司不敢找她拍戲,她開始經曆低谷期,與此同時,内地開始進入她的創作視野,後來的電影,多有内地元素出現。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戈壁恩仇錄》和《江南書劍情》劇照。

《投奔怒海》之後,許鞍華又拍了改編自張愛玲作品的《傾城之戀》和改編自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的《江南書劍情》和《戈壁恩仇錄》,都賣得不好。兩部“書劍”她拍了三年,是她至今為止拍攝周期最長的電影,作為武俠片,裡面打戲很少,場面也不好看,電影着墨更多的是人物之間的感情和關系,今天來看,它是另一種武俠片,而不是動作片,但在當時,這些概念還不清晰。電影上映那一年,許鞍華四十歲,已經不算一個成功的導演,香港新浪潮也已成為了過去時。

【電影四十】

執導了漂泊三部曲,口碑最高的是半自傳性的《客途秋恨》

在許鞍華看來,自己早期的片子都是類型片,靠故事驅動,但沒有什麼強烈的個人表達,包括《投奔怒海》,完全不是一個充滿時代隐喻的影片,她想表現的是生活感。她在拍攝前期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劇本把六個現實家庭的故事安排在一家人身上,劇情張力足夠。後來評論界把《投奔怒海》當作一段曆史特殊時期的寫照,許鞍華表示,自己也覺得像,但拍攝的時候,她并不懂這些,“隻是想老老實實拍一個越南故事”。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投奔怒海》劇照。

關于如何展現出電影裡的生活感,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源于在TVB期間養成的工作習慣,在她能自主的拍攝項目裡,她會翻閱大量資料,做嚴謹的調研,要展現生活感一部分,要事關場景,她在這方面近乎偏執。《投奔怒海》被人稱道的一點便是對越南環境的還原,大到一個村莊,小到一座橋,都在現實基礎上創造。生活感也是人物的生活狀态,在這方面,她受導演楊德昌、侯孝賢影響很大。1983年,許鞍華看了楊德昌執導的《海灘的一天》,那是她第一次看台灣的新浪潮電影,看完大受震撼。“我的第一反應是:哎呀,我們完蛋了。我不是假謙虛,而是覺得為什麼他們那麼靠近生活”。

後來她喜歡侯孝賢執導的《童年往事》,看了很多遍都覺得好。她和侯孝賢同齡,都是移民二代,侯孝賢早期合作班底裡幾位重要人物,吳念真、杜笃之、李屏賓也都在日後與許鞍華有過合作。或許在某種意義上,讓許鞍華更容易了解台灣新浪潮的叙事風格。“楊德昌和侯孝賢的戲,都在講現代生活,範圍比較窄,再次關注人的問題,我也想拍這樣的電影。”在《許鞍華說許鞍華》書裡,她也曾描述自己的創作困境,要在香港拍這樣的寫實電影,怎麼拍才能有深度,怎麼拍才能像電影而不是電視劇。那時她在創作上有了更多的自覺性,她在侯孝賢和楊德昌的作品裡看到,情緒和氛圍足以推動電影的發展方向,而非絕對依賴故事,她也懂得了使用演員,有了精彩的演員戲,在她早期作品中,演員戲是缺位的。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今夜星光燦爛》劇照。

1988年,許鞍華執導的《今夜星光燦爛》上映,她嘗試用寫實的愛情故事,勾連起香港社會的二十年變遷史,她在這部電影裡很有野心,但作品評價至今都是毀譽參半,印象頗深的一條評論是,《今夜星光燦爛》是十一年後她執導電影《千言萬語》的一次練筆。《千言萬語》是許鞍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她最毫無保留表達自己志趣的作品。相比之下,《今夜星光燦爛》各方面都不夠圓熟。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客途秋恨》劇照。

在《今夜星光燦爛》之後,許鞍華連續拍攝了三部有關異鄉漂泊的電影,1990年上映的《客途秋恨》是她的半自傳性電影,在“漂泊三部曲”中口碑也是最高。許鞍華生于遼甯鞍山,幼年随家人移居澳門,後搬至香港讀書,在她印象裡,母親寡言少語,不是很受祖父母喜歡,自己與母親也很疏遠,十六歲時她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戰争結束後遺留東北,與軍官父親結婚,之後再沒有回過日本。電影由吳念真編劇,講述張曼玉扮演的英國留學生曉恩回國後,因各種瑣事與日籍的母親意見不同,電影運用大量閃回,穿插着兩代人的過往,最終母女兩人相伴去日本旅行,旅途之中彼此了解、和解。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極道追蹤》劇照。

《極道追蹤》1991年上映,故事發生在日本,鐘楚紅飾演的内地留學生,在酒吧兼職打工,在住所被日本擔保人欺負騷擾,隻能離開,尋求新的庇護;劉德華飾演的香港留學生遊手好閑,和幾個同學想在日本闖出名堂,好朋友成了日本黑幫頭目的妹夫,幾個人産生了聯系,演變成一場仇殺,最後以悲劇結束。許鞍華認為這部電影拍得不算差,票房也可以,但影評人評價很糟,“可能故事沒有拍得令人信服”,這個故事改編自中國留學生自殺案,有原型基礎,最終呈現得不算好,許鞍華對此一直想不明白。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上海假期》劇照。

相比之下,同樣在1991年上映的《上海假期》則是一個太簡單的故事,一個美國華裔小孩來上海過暑假,因為文化與生活習慣不同,與上海的爺爺産生了很多沖突,最終溫情大于一切,皆大歡喜。許鞍華對這部片子評價很低,因為她中途接手該片,片子裡沒有自己想說的話。

三部異鄉漂泊作品之後,許鞍華憑借1995年上映的電影《女人,四十》迎來了事業上的第二個高峰,随後她的作品更多是命運選擇的主題,而再一次以漂泊為主題,是2014年上映的《黃金時代》,那一年,是許鞍華入行的第三十九年。

【女人四十】

她的影片可以解讀香港社會發展,細膩捕捉人情世故的《女人,四十》最有氣質

許鞍華口碑最好的作品,應該是《女人,四十》與《千言萬語》,當然《桃姐》和《投奔怒海》也都很好,但相比這兩部,還是差了一些。《女人,四十》是她作者意識和美學表達上的大成之作,将這樣一個生活瑣碎題材拍得輕盈靈動,幽默又無助,用看似平淡的鏡頭細膩捕捉出人情世故,再次展現出許鞍華在表達生活時“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獨有氣質。在豆瓣裡,這部電影評分高達8.9分,有52%的觀衆給出了滿分評價。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許鞍華(圖右)在影片《千言萬語》拍攝現場。

在許鞍華的自述中,她也是從這部電影開始能把握一些之前所追求的電影感覺,在《許鞍華說許鞍華》一書裡,她回憶拍片過程中,團隊邊拍邊罵,連她也不抱信心,但最終出來的片子卻得到了所有人的喜歡,這讓她覺得很過瘾。和她在描述1999年上映的電影《千言萬語》有些相似,“後來我更相信團隊的力量,我越來越相信,一部戲不是導演自己的作品,團隊力量最好的展現是《千言萬語》,在拍攝和後期制作過程裡,覺得劇本、導演手法、剪輯都沒有那麼好,但最終呈現的是一部算得上上乘的電影”。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女人,四十》劇照。

《女人,四十》讨論了現代家庭倫理,《千言萬語》讨論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抗争,這兩部作品的作者性與職業性都很均衡,這也是許鞍華始終保證作品穩定輸出的原因。香港作家黃碧雲評價許鞍華,“那種在不完美和缺陷中,尋求和諧與完整的掙紮。她的作品不能逐一看。她的作品逐一看都會有缺點。整體看,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兩人相識于《女人,四十》上映前一年,黃碧雲回憶當時許鞍華一副英雄遲暮的樣子,沒想到一年後,英雄歸來再戰江湖。

無論外界反響如何,許鞍華的電影一直被研究者當作解讀香港電影社會發展的文本,并形成各種歸類。《瘋劫》、《撞到正》和《幽靈人間》是“冤魂三部曲”,《獅子山下之來客》、《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是“越南三部曲”,《客途秋恨》、《極道追蹤》和《上海假期》是“漂泊三部曲”,《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桃姐》是“養老院三部曲”,《投奔怒海》、《今夜星光燦爛》、《千言萬語》又是“特定時代三部曲”,當然還有現在最受争議的“張愛玲三部曲”。

桃姐、姨媽等角色很成功,許鞍華為什麼拒絕“女性主義導演”稱号

《黃金時代》劇照。

在各種訪談裡,許鞍華唯一明确拒絕的便是女性主義導演這一稱呼,在她早年的采訪中,便對女性導演這個身份有過說明,她的女性身份并沒有讓她的導演之路受到排擠和壓迫,反倒令她在行業中獲得一些便利。她的任何作品,都沒有女性主義的導演傾向,也不利用口号和标簽。以性别來書寫許鞍華,是一種矮化。不過在《女人,四十》這部作品之後,許鞍華的電影确實成功塑造了大量女性角色,《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桃姐》、《阿金》、《黃金時代》都展現了女性的境遇,但不能是以把她看做一個女性主義者,就像她拍攝關于社會運動的電影,人們下意識地将她劃分至某個陣營,她說自己不相信任何主義。關錦鵬說,“我不會将許鞍華的電影加上任何性别标簽,什麼女性電影,中性電影,諸如此類。我始終覺得,她的電影一直離不開探讨人際關系的主題”。當然,如果硬要總結,那麼,許鞍華是一個電影主義者。

新京報記者 湯博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