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朽真情》付出誠意,卻不符期待

《不朽真情》付出誠意,卻不符期待

貝多芬與辛德勒談《暴風雨》

作為傳記片如何呈現貝多芬和貝多芬的音樂,才是電影真正要做的事。

我查了資料,貝多芬沒有妻子,沒有兒女。隻有一個侄子,而這個侄子并不成材,不僅耗費了貝多芬的大量心血,還反過來把貝多芬氣個半死。當然,正如傳記作家的了解:貝多芬有自己的愛情追求,隻是沒有結果而已。從他身為著名音樂家,出入名流,自然很容易與那些貴族千金有交錯,也有蹉跎。但始終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電影,用了一個比較蹩腳,但有效的懸念:貝多芬死了,好友兼秘書辛德勒要維護他的遺囑,找到貝多芬的心上人,把财産都留給她。一開始找了他的貴族情人,但是因為貴族情人家族的幹擾,畢竟門不當戶不對,是以父親告訴女兒,貝多芬已經沒有了才華,不再創作出什麼東西來,于是他們就設局讓他獨自演奏,看他還能創作不,貝多芬陷入了創作,而且即興就創作了一曲動人的作品。可是,受到感染的貴族千金半途跑了出來,驚擾了貝多芬的創作,加上貝多芬徹底失聰,靠蓋闆來“聽”自己的演奏,這讓他對于自己“秘密被發現”感到憤怒,因為聽不到她的道歉和愛意,匆忙離開。她最終轉而嫁給了一位伯爵。當然,這個故事是有事實依據的,她對應的人物是朱麗埃塔•圭恰迪尼。而那首即興創作的就是《夜光曲》。

《不朽真情》付出誠意,卻不符期待

貝多芬為朱麗埃塔•圭恰迪尼創作《月光曲》

第二個懷疑的對象,是一個帶着一對兒女的貴族寡婦。因為她在衆人嘲笑貝多芬的時候(因為他失聰,根本無法指揮,演奏亂成一鍋粥),勇敢地站起來,上台去挽着他的手,把他帶到了自己家中。戰争中,她遭遇喪子之痛,而他為她創作樂章。因為她與貝多芬個性相投,而且也懂貝多芬的音樂,是以兩人還曾經合作,表演反戰主題的音樂會。但是,她卻始終隻是他在人間的慰藉,而非真愛。當貝多芬把侄子接到身邊時,開始對她淡漠,她就發現了問題。而後,貝多芬一方面自己因為耳聾而無心創作,另一方面他把重心擺在了侄子的培養上。但可惜,侄子并沒有天賦,而且性格浪蕩,對于參軍比音樂更感興趣。

《不朽真情》付出誠意,卻不符期待

貝多芬與知己一起為反戰演奏樂章

貝多芬弟弟死去,但還有另外一個弟弟活着(片頭,他說他一直照顧哥哥,是以該獲得遺産)。假如侄子是他唯一的親人,而他自己又沒有孩子,把一切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這很合理。不過,電影給出了另外一種揣測,他是通過賄賂法官,當然也利用了侄子對自己的感情,從弟媳身上把孩子“搶”到自己手中的。就因為其實孩子是自己的!

貝多芬愛的居然是自己的弟媳,而其中愛恨卻是世人所未知的。正如一開始的懸念,影片還埋下了更大的一個懸念,那就是辛德勒最初接觸到貝多芬時,貝多芬就給他上了一節課:

貝多芬:音樂是件可怕的事,它是什麼?

辛德勒:我不了解。

貝多芬:它要來幹什麼?

辛德勒:它升華人的靈魂。

貝多芬:胡說八道,如果你聽進行曲,你的靈魂會升華嗎?不會,你前進;如果你聽到華爾茲,你會跳舞;如果你聽到一個大雜燴,你會交流;它直接引領人們到作曲家的那種精神狀态。這就是音樂家的力量。聆聽者沒有選擇的餘地。就像是催眠術。那,我寫這個的時候,我腦子裡是什麼?一個男人正努力地去和他的夫妻會合,但他的馬車壞在了雨中,輪子陷在了泥中。她隻是默默地等待着。這是他着急的心聲。這就是事情的經過……音樂訴說着,不是你所做的……

那個女人是誰,他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我也沒有問過他。他使我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不朽真情》付出誠意,卻不符期待

辛德勒在感受《暴風雨》

在這段對話中,他們讨論的音樂作品是《暴風雨》,而有趣的是,這裡的解釋,不僅簡單而且清晰。貝多芬直白地告訴了辛德勒,他要表達的是:他曾經在約會的路上,遇到暴風雨的阻遏,他萬分着急。這樣也就暗示着,貝多芬是為了真愛寫的《暴風雨》。而後面就引到了他的弟媳——喬安娜。

有趣的是,我們看電影時,電影所截取的音樂片段,伴着貝多芬的講解,似乎契合無假。

但是,查閱資料,我發現貝多芬的《暴風雨》源自莎士比亞的遺囑——最後的一部戲劇,戲劇的主題是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被弟弟安東尼奧奪去爵位,被迫帶着女兒米蘭達和魔術書流亡荒島。普洛斯彼羅調派精靈,呼風喚雨,将對手安東尼奧、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乘的船刮上荒島,讓惡人倍受折磨,而且在安東尼奧痛改前非後,饒恕了他,并且成就了女兒和那不勒斯王子的婚姻。很明顯,這與《哈姆雷特》有相似情節,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展現人文主義精神。而對應的貝多芬,他被剝奪了聽力,和普洛斯彼羅被奪走了權力一樣,如果解釋為他對命運的接受與和解,也是說得通的。畢竟命運對待我們如何,也隻能接受,隻有接受才能活得自在,獲得幸福。貝多芬命運坎坷,但也因為他接受了命運的不公,才能夠繼續創作世界聞名的音樂。

貝多芬的音樂,說到底要說什麼隻有他自己才知道。他是在講對命運的接納與和解,還是在講自己的一段愛情經曆。對于我們而言,我們是難以分辨的。不過,電影這樣解釋,既具有合理性,也使得電影整體更加一緻。

正如最後揭露的,貝多芬和喬安娜相愛,甚至有了孩子,兩人約好準備私奔。可是因為路上遇到暴風雨,貝多芬的馬車陷入泥淖。本來他還先寄出一張情書給喬安娜,可惜因為懷孕,對食物的味道厭惡,是以喬安娜沒有注意到食物下面壓着的信,就匆忙離開了。而趕來貝多芬也剛好與急促離開的喬安娜擦肩而過。而後,兩人是以也都認為對方背叛了自己,是以分道揚镳。貝多芬的弟弟又愛上了喬安娜,與之結婚。但是貝多芬清楚那個孩子是自己的。是以,這樣也就解釋了他對侄子異常的愛護和犧牲(估計也有一些學者的研究支撐這樣的結論,電影才這樣處理)。

而喬安娜,也與現實中貝多芬的另一位情人特雷澤•德•布倫瑞克。他們曾秘密訂婚,但最終沒有成婚。而影片辛德勒手中遺囑的開頭,也來自貝多芬曾經寫給特雷澤的信:“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心裡裝滿了和你說不完的話。當我想到你在星期日之前不能收到我的信件時,我難過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我愛你,像你愛我一樣,但還要強烈得多。我不敢想象,沒有了你,我将面對怎樣的生活。”

不過電影,讓貝多芬和喬安娜在最後獲得諒解。喬安娜雖然恨貝多芬,但是因為《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而原諒了他。而這次表演,不僅是貝多芬耳聾之後,侄子離開之後的成功之作,也是曆史上維也納音樂廳獲得五次掌聲的作品(國王也隻能獲得三次掌聲)。電影這樣處理,明顯既是要給貝多芬的愛情一個結局,雖然悲劇但是臨終前獲得諒解。也展現了貝多芬音樂背後的感情世界:命運虐我千百遍,我待人生如初戀。

《不朽真情》付出誠意,卻不符期待

貝多芬演繹《歡樂頌》

電影采用藝術的手段,盡量地串起、還原貝多芬的愛情經曆,也運用三個樂章展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曆程,盡量地讓我們感受他的作品背後的世界。應該說,付出了誠意。但是,仍然無法實作我的期待。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