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時代的發展,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公用電話亭沒落了。由于使用率低且缺少維護,這些電話亭已老化甚至損壞,成為城市文明形象的一大痛點。在中國甯波網民生e點通群衆留言闆上,有關公用電話亭占道、破損、無法使用等問題的投訴時有發生。(10月25日《甯波日報》)
在甯波街頭,至今保留着500多個電話亭。500多個電話亭為城市堅守原本是一件好事情。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電話亭是“爹不疼”“娘不愛”,成了“有爹有娘”卻“無人搭理”的孩子。
網友“wangcongna84”反映:明園小區東門一公用電話亭年久失修,已經呈30°傾斜,存在極大安全隐患;編号為“135289”的網友反映:鄞州太古城小區最近在老舊小區改造,發現有一座公用電話亭已十分破舊。請問該電話亭是否還有保留的必要;網友“楚天闊”反映:江北萬達附近的雲飛路有一公用電話亭上的廣告紙大幅脫落;一位市民反感地說:天水廣場有三個公用電話亭建在綠化帶中,如果要使用公用電話,必須先踏過草坪,再“鑽”入狹小的綠化帶中。
電話亭曾經是城市裡“最炫美的風景”。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是滿滿的幸福回憶。當你有事情的時候,當你想聯系家人的時候,當你需要聯系業務的時候,你都可以借助街頭的電話亭來解決網絡問題。電話亭,成為城市燈火裡幸福的存在。然而,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随着資訊時代的進步,我們聯系溝通擁有了更多的載體,在人人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在上網變得十分簡單的時代,電話亭的作用似乎也該說一聲再見了。盡管我們還有點戀戀不舍,盡管我們還有點情懷寄托,但是電話亭确實已經完成了該有的曆史使命。
但是,電話亭是不是就一定要“壽終正寝”了呢?筆者以為,電話亭的撥打電話功能雖然不再了,還可以讓其“脫胎換骨”“起死回生”。曾經看過幾篇報道,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在上海,他們将電話亭、報刊亭的基礎設施進行了保留,隻不過是不再是“打電話的地方”,而是開展便民服務的地方,裡面添置了充電寶、電子書;在南京,一些電話亭變身成了便民網點,提供針頭線腦之類的便民服務。
公用電話亭在建設時,賦予的是便民功能。随着社會的發展,其撥打電話的功能不再了,但是其便民的功能需要延續。我們需要創新服務理念,變革服務措施,比如甯波的一些電話亭曾作為試點改造成為“智慧雲亭”,這就是不錯的思路。總之,電話亭不妨“起死回生”,不妨“脫胎換骨”,讓其換一種方式存活,讓其繼續為老百姓服務,比如可以變成“休息室”“母嬰室”“閱讀室”等等。(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