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年輕人在酒桌上受過的苦,今年都發洩到了網際網路上。

前有娛樂偶像人設崩于酒桌而退圈,後有阿裡員工借機不軌上公堂,誰都沒想到,被酒桌文化壓迫已久的年輕人們,終于來了一次文化反抗。

但壞掉的不是酒桌。畢竟不是所有的酒桌文化,都以把人灌醉、喝吐作為初級目标和終極追求的。

馬邦德先生坐在前工業時代的火車上,與縣長夫人、湯師爺歡聚一堂吃火鍋的時候,他們探讨的是“要有肉,要有曲兒,要有美女,要有酒”。

俗,但沒強迫。

中國曆史最有名的酒局上,劉邦的連襟樊哙,被項羽問到“能複飲乎”,樊哙老師一飲而盡,痛斥項羽不守信用。

都是勸酒,樊哙老師這一杯幫助CEO逃出虎口提供了曆史性機遇。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然而至今讓社畜小李想不通的是,那一小杯56度的一兩白酒,怎麼就成了王總的面子?

按理說,王總的面子平時在幫朋友打折的時候才用的到嘛。

我們也搞不懂,李經理今天格外注意小王“看不看得起他的問題”。

他是不是忘了,這個酒局前,大家隻是對接群裡手打“哈哈哈哈哈哈”的陌生人呢。

當然我們都知道,最讓人不滿的是小李,喝完酒臉不紅、走路也不晃,明顯就是“沒有喝到位”。

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酒桌的淪喪

年輕人讨厭的是什麼?

年輕人拒絕酒桌文化真的是因為我們不愛喝酒嗎?當然不是。

正如一個女孩子說不喜歡你,根本與你愛不愛吃餃子無關一樣。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國産淩淩漆》劇照

熱愛淩晨的朋友,總是習慣把死黨宿醉的照片發到群裡共享p圖;熱愛朋友圈的青年,也甘願放棄孤芳自賞的美好,接受大家的廉價的點贊;不愛熱鬧的打勞工,也會在路邊尋覓吃燒烤喝紮啤的機會。

比酒桌文化和上下級壓迫感更可怕的,是酒桌上不平等的關系。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剛以新人身份進入公司,第一次部門聚餐,上司的一句别有用心的問話,一群同僚就撺掇讓王漫妮,連幹了紅白啤三杯酒。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三十而已》截圖

這才是酒桌文化的可怕之處。和她一起吃飯的哪裡是什麼同僚,都是虎視眈眈要看王漫妮出醜尴尬的人,而在那個場景裡,王漫妮和上司的不對等自不用說,其他老同僚也攀附在上司那邊,也在給王漫妮施加壓力。

如果想保住這份新工作,打開工作局面,王漫妮隻能通過喝酒來化解這場危機。

不光如此。不平等關系,還将酒桌變成吹捧上司的精明強幹功利場,把迎合客戶的社會偏見視作“志同道合”的明證,把見縫插針地誇耀對方庸俗的生活品位和消費觀念當做“會說話”“會做人”的試金石。這種酒桌文化,讨厭它的恐怕不僅是年輕人。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我在他鄉挺好的》

魯迅先生就說過,所有要通過大量喝酒來表現“能力”,并把自己變成供人娛樂的對象的酒桌,都是培養”奴性“的酒桌。

這種酒局上得利者,恐怕隻有那些眯着眼看笑話的人。

那為何如此,還會有酒桌文化呢?

酒桌文化為何存在?

有幾個理論,第一個說酒局是個測試場所,是用來測試服從性以及誠意的。

什麼是測試,如果你願意做一件事而讓你做了,這不叫驚喜測試,測試你得有所犧牲。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讓子彈飛》劇照

誰都知道酒難喝,而且喝多了對身體不好。

但上司一個眼神,你就能在茫茫人海中領會意思,以不惜傷害身體的方式,舉起酒杯,用你的不大的海量短暫地震懾全場,這才叫測試。

哪怕你一會就吐得死去活來,但在上司看來,這小夥子靠得住。

所謂的服從性,就是看你是否舍得用自殘性行為的方式滿足上司的需求,以确認你是否值得被信任。

在這個意義上,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

第二個理論認為,酒桌承擔的懲罰性功能可以幫助人們融洽人際關系。

如果深入了解酒桌文化,你就會發現酒桌上吃虧的不一定是下級,有時候也是反着來的。

我們檢索到一篇論文《制度環境與治理需要如何塑造中國官場的酒文化———基于縣域官員飲酒行為的實證研究》,這篇論文研究的是中國官場的酒文化,非常有意思。

有個書記這麼說他在不同酒局的表現:和機關幹部喝酒,主要看狀态,可以喝也可以不喝,但到了在鄉鎮,狀态再差,該幹的酒、該敬的酒,絕不會少。他們這麼辛苦,我喝酒不是為自己喝,我是代表縣委縣政府喝,代表縣委縣政府感謝做出犧牲和貢獻的幹部。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還有一個書記。明說自己喝多了出醜才能讓下級出氣。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你讓下屬幹活,之後如何犒勞呢?不僅是物質上的激勵,而且要來一次聚餐,必須要大喝多喝,露出醜态,大家開心一笑,融洽上下級關系。

論文中的例子是2015年左右的,當然在如今的黨風廉政建設下,酒桌文化自然已經越來越好。

但它卻反映了一個問題,酒桌文化之是以變味,是因為有些人把它當做了一種酒桌PUA的場域。

人們要怪的恐怕不是酒和酒桌,真正壞掉的,是那些不受節制的權力和附着上面的人性之暗。

試想一下,離開了酒場,你真的就有拒絕的權力嗎?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很多教育訓練機構年會上,那些沒有完成業績的員工,自扇耳光、打屁股,不僅是一種權力的公開展示,也是一種對于身體的規訓。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用福柯的理論說,這是用一種公開性、可觀賞性的懲罰,來建立一種行為和思想規範。

酒桌作為一個具有有限公開性的權力場域,也不例外。隻不過酒桌上已經不是大屁股或者扇耳光,變成了其他對身體的馴服形式。

想想你在酒桌上的身體和表情、語言、姿勢,以及喝酒的動作、敬酒詞,還有壓低的酒杯、喝到面紅耳赤。是你想這樣表現自己,還是通過多次酒桌的馴化,完成了對你身體話語的調整?

“你的嘔吐隻是你的投名狀”酒桌不聽勸,工作多一半?

那些看似是不講理的勸酒,其實是惡俗的企業文化以及某些不均等的社會權力造成的。最應該罵的,恐怕那些維護支援勸酒文化的那些頑固思想們。

好了,到這裡咱們故事也講了,道理也講了。一起來評論區談談你對酒桌文化的經曆和看法。

值班編輯 吾彥祖 校對 李世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