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作者:桔子的電影時光

重溫了一遍13年前的經典愛情片《李米的猜想》,一個很深的感觸是:千萬不要跟所謂的“戀愛腦”談戀愛。因為,大機率的結局是你可能會死得很慘。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h1>

影片中的李米(周迅飾演),很典型的“戀愛腦”。男友方文(鄧超飾演)莫名其妙消失了4年,她開着計程車到處找,來一個乘客就拿着照片問:請問你見過這個男人嗎?

這樣的癡情,簡直到了魔怔的程度。我們既感動又同情:這女孩是個愛情主義者,她深愛着男友,也許愛他多過愛自己。

可是,打臉的劇情很快就來了。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影片中的李米意外地和消失了4年的男友在警局裡重逢。

李米盯着他看,他也盯着李米看,旁邊還有兩個警察和方文身旁的一個女孩正盯着他們看。

李米問:方文,你什麼時候回來的?你是不是早就回來了卻一直躲着我?

方文否認:小姐,你搞錯了。

李米湊近,幾乎臉貼臉地:我搞錯了?方文,扒了皮我都認得你!

方文沉默,李米又追問:她是誰?你和她在一起了為什麼不告訴我?

方文還是沉默,李米發狂地又拽又吼:你說呀!你說呀!

警察把李米拉開,一個警察問另一個警察:他叫什麼名字?

方文回答:我叫馬冰。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講真,但凡是一個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逼問對方,一定要他承認就是自己的男朋友。

可是李米呢?此刻的她,完全就是個瞎子,這麼大一警局你看不見嗎?旁邊站着倆英勇的人民警察,你看不見嗎?一個消失了四年如今卻出現在警局、還硬要改名叫馬冰的男人,李米你就不會晚一點再私下找他對峙嗎?

不能,這些問題到了“戀愛腦”這兒,統統都消失了。

此刻的李米,她隻看得見眼前這個男人,她滿心都隻想要一個跟愛情有關的答案:這幾年你去哪裡了?你為什麼不認我?你愛上旁邊的女人你不愛我了嗎?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如果把李米換成《無間道》裡大哥的女人劉嘉玲,我想《李米的猜想》一定會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

可是沒辦法,作為“戀愛腦”的李米,眼裡隻有戀愛。

現實中的李米們,又會是什麼模樣?

她們每天都在猜想,要猜上一萬遍的問題就是:他到底愛不愛我?每天要向伴侶追問n遍的問題也是:你愛我嗎?

如果對方說“我愛你”,還不夠,下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麼證明你愛我?

如果對方流露出稍許不耐煩,那就更慘了,她也許會一晚上不停地追問“你是不是不愛我了?”能問到天明。

和這樣的“戀愛腦”在一起,尋常日子也過得像是驚心動魄的闖關遊戲。如果到了緊要關頭,她還是一心隻有戀愛思維,就像影片中的李米。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另一個經典案例是《半生緣》裡的類似一幕。

顧曼桢被姐姐姐夫非法囚禁後,叫天不應。有一天戀人沈世鈞來尋她,她無法與他相見,于是想了一個辦法。她讓姐姐把沈世鈞送給她的定情信物還給他,表示跟他一刀兩斷了。那是一個帶着血迹的戒指,顧曼桢原以為也許沈世鈞會看見,然後他就能發現曼桢被囚的真相,然後想辦法救她出去。

事實證明,曼桢高估了一個“戀愛腦”的智商和情商。沈世鈞滿腦子都是曼桢為什麼這樣對我?她不愛我了嗎?她為什麼不愛我了?她是有更好的選擇了嗎?......

李米用她的戀愛思維,在警局裡戳穿了戀人方文的身份,這個犯罪分子最後終于慘死。

沈世鈞用他的戀愛腦,腦補完了顧曼桢背叛愛情的n種可能,曼桢終于滑向了人生的深淵。

和戀愛腦談戀愛,代價好像真的有點大。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h1>

“戀愛腦”的眼裡隻有愛情,這樣為愛情奉獻、眼裡隻有伴侶的人,難道不偉大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戀愛腦”的心裡,其實隻有自己。

“戀愛腦”還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一是自利原則。

别看表面上,“戀愛腦”們為了愛情要死要活的。Ta們打着愛情至上的幌子,其實本質上隻看得見自己的内在需求。

典型例子比如屢敗屢戰的蕭亞軒。娛樂圈裡有個著名段子,世界上有兩種人不會老:小李子的女朋友和蕭亞軒的男朋友。

影片中的李米,永遠是第一人稱思維。她在警局與方文重逢,但凡心裡有一丁點換位思考的能力,她都不會這樣不依不饒地死磕方文。然後警察是以認定方文的身份存疑,順藤摸瓜破了案。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二是内心匮乏。

“戀愛腦”們的情感世界裡好像有個填不滿的黑洞。那些死去活來的愛情便成了填這黑洞的物料,戀愛成了戒不掉的瘾。

典型案例比如郝蕾。在《十三邀》裡,郝蕾對許知遠說,自己十幾歲就出來拍戲,從來沒有父母陪伴過。自己在生活上一個人獨立慣了,但是情感上卻一隻匮乏。是以後來,她會沉溺于感情。

内心情感匮乏,幾乎是所有“戀愛腦”的通病,這樣的“病”,往往和小時候在原生家庭裡缺乏親密關系有關。

三是不夠自信。

“戀愛腦”們,常常需要通過别人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有魅力、值得被人愛。換句話說,談戀愛不是因為享受愛情本身,愛情從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工具,一種給自我價值感充值的工具。

“戀愛腦”在索求,伴侶就會有“被消耗”感。好的愛情,互相付出、互相索取、一起滋養和成長。

《李米的猜想》:千萬不要和“戀愛腦”談戀愛01/“戀愛腦”的眼裡,就隻看得見戀愛。2/“戀愛腦”的世界觀裡,真的隻有愛情隻有伴侶嗎?

最後說一句,如果可能的話,還是不要跟“戀愛腦”談戀愛了,因為真的會很累很累。

那萬一我們就是那個“戀愛腦”怎麼辦?

你說怎麼辦?治呗!

#影視雜談#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