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作者Tina,隻寫有深度的文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戰争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堅持的信仰是什麼?怎樣才稱得上英雄?像這樣一些宏大的主題,如果抛給你,你會怎麼解答?

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雖然這部劇在上映時慘遭滑鐵盧,但是不妨礙它成為一部經典。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h1>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h1>

本片改編自原著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譯為《漫長的中場休息》,這是一部戰争諷刺小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部溫和的反戰題材電影。

不同于以往英雄主義題材的美國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沒有特效,沒有戰争中驚心動魄的爆破場面。那些戰争的畫面通過主人公的回憶展開,第一次開槍後的瑟瑟發抖;炸彈爆炸後沒有火光四射,隻有建築物轟然坍塌的飛揚塵土;沒有戰場上的骁勇善戰,有的是遭遇敵人襲擊後,兩個人扭打成一團……

總之,這部電影沒有以往戰争片的炫技,一切都在真實展現。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中對于不同人物人性的展示,也才被烘托得更加真實。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比利參軍,不是因為什麼英雄夢想,隻是因為暴打了姐姐的負心男友,為了躲避懲罰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在戰場上,他看到班長受到敵人攻擊後,出于救助戰友的本能沖了上去,與對方火拼。千鈞一發之際,人是沒有時間權衡利弊得失的。

他拼盡全力跟敵人厮殺,更不是出于民族責任和英雄使命,隻是一種求生本能,當他用刀把對方殺死時,他驚恐不安。

他無意做英雄,他隻是一個來不及思索、顧不上猶豫的普通士兵而已。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雖然最終沒有挽回班長的生命,但他和敵人殊死搏鬥的過程,被一台丢棄的攝影機意外記錄下來,傳回美國通過新聞播出後,受到了全國上下的追捧與贊揚。

就這樣,他成了美國舉國上下都熟知的英雄,他所在的班成了英雄班,被邀請參加德州的一場橄榄球賽,并被邀請與真命天女一起參加中場休息時的表演。

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問比利:"你為什麼會那麼做?"他回答:"我在戰場上并沒有考慮别的,隻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情。"

人在危急時刻隻會做出最本能的反應,一切意義化的加持,都是後來的人為行為。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h1>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h1>

李安不是那種喜歡講宏大故事的導演,但是他對每一個角色都足夠尊重,他更想表達的都是角色們微妙的心理和情感,他讓這些情緒如潺潺流水一樣自然流動,不加美化與修飾。

在電影中,比利和戰友們被邀請參加一場感恩節橄榄球比賽中場表演,那是比利最榮耀又最糟糕的一天,戰場的場景成為他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傷痛。

在表演的過程中,那些燃放的煙火、喧雜的音響,時時都刺激着他,不斷閃回戰場上那些殘酷的畫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病症叫"創傷後應激障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PTSD,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這樣定義的:

"個體經曆、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導緻強烈的害怕、無助或恐慌。"

通常有以下幾種主要症狀:反複受到事件相關的回憶侵擾,如閃回、噩夢;持續且極力回避,如遭受創傷的人會極力回避或遺忘創傷的重要部分;警覺性的提高,如遺忘、過分警覺或易激惹。

很明顯,電影中這些士兵或多或少的都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在家裡,母親生氣時拍打桌子的響聲會吓到比利;在中場煙花秀上,煙花的爆炸聲會讓比利害怕;看到有人帶槍,他會不由自主的警覺起來;舞台上火光四射的表演,會讓戰場上激戰的場面不斷閃回……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比利的戰友同樣被這些症狀所困擾,他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緊張及易怒。

舞台上在進行着熱鬧的表演,從業人員對士兵進行的引導讓士兵誤認為一種危險,差點跟從業人員打起來;

表演在高潮時結束,士兵被煙火表演帶回到 危機四伏的戰場,喪失了現實檢驗能力,編導讓他們趕緊離開,他的戰友竟然馬上把編導打倒在地。

當這一行人正在看表演時,前排的一名男子用嘲諷的口氣說到關于部隊裡很多同志的話題,比利林恩的一個戰友覺得遭受到了侮辱,差點将這個男子勒死。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患有PTSD的軍人在美國并非少數,根據官方統計,每三名從海外軍事行動中回歸的美國士兵,就有一人被診斷有PTSD。

有些傷,傷在外在,人們重視;但是有更多傷,傷在内在,它的危害性一點不必外傷小,同樣需要人們的重視。

可是現實的情況卻是,這些人頂着英雄的光環,帶着内心的傷痕,繼續回到那個給他們帶來傷痕的戰場,繼續殺人或被殺。

我想,這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之一,他不塑造英雄,他隻展現那一個個傷痕累累,且真實可感的人。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h1>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h1>

看完上面已經覺得夠殘酷了對不對?不,更殘酷的在後面。

士兵内心帶着傷,但是至少頭上頂着"英雄"的光環吧?這難道不是一種平衡和慰藉嗎?如果隻展示到這一層,那就不是李安了,他要把更殘酷的人性真實地展示給你。

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這是本片提出的質疑,也在娓娓道來中做了回答。人們隻是在葉公好龍,隻是在利用英雄罷了,沒有人真正在乎他們。

一直到中場表揚登台之前,舞台導演才把他們緊急拉去,告知他們如何上台、如何走位;表演結束後也沒有引導下台,一行人就像被人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像舞台上的一枚棋子。對媒體而言,他們在乎的是英雄登台所帶來的舞台效果,是新聞話題的引爆。

橄榄球選手問比利:"殺人是什麼感覺?"比利回答:"沒有感覺。""怎麼可能會沒有感覺呢?你可是在殺人啊!"林恩說"這就跟你們在賽場上沖撞對手一樣,沒有特别的感覺,隻是想。"沒有設身處地,很難有感同身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人們好奇地對戰争問東問西,為的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也有人對士兵表示不屑一顧,根本就意識不到在戰争中這群人随時可能失去生命。

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想利用他們,繼續自己的石油項目;橄榄球老闆想将士兵的故事拍成電影,可是從十萬美金的酬金斷崖式的下降到五千五百美金,一再強調這是"唯一"的開價。

講出的理由卻冠冕堂皇:"當你說出這個故事以後,它便不屬于你的,它屬于每一個人,屬于整個美國。"比利說:"我們所做出的犧牲遠不止這些錢,你根本不了解我們,我甯可讓這個故事一文不值,也不想為了這一丁點錢讓你曲解我們。"

甚至,最讓人絕望的是,看似美好的愛情,實則也隻是一場幻滅罷了。當比利問"我們私奔好嗎?"對方一臉不能接受的茫然"你是什麼意思?"她愛上的是英雄比利,而不是那個真實的比利,如果比利不回到戰場去繼續做英雄,這樣的愛是不可能持續的。

可是,這樣的愛,是愛嗎?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h1>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h1>

還好,影片中設定了比利姐姐凱瑟琳這個角色,不至于讓人覺得現實殘酷到不留餘地。

外面的人關心的隻是他們的利益、你對他們的價值,但是生命中總還是有人真正愛着你。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就像姐姐凱瑟琳對弟弟比利。

影片中,姐姐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弟弟重回戰場,是發自内心的希望弟弟能夠安全平安。當然,弟弟是為了自己,才不得不奔赴戰場,姐姐心懷愧疚,這是她這樣做的一方面原因。

但是凱瑟琳對弟弟的愛也發自内心,她不在乎弟弟是不是全國仰慕的英雄,她不在乎弟弟頭上是否有光環,她隻希望弟弟能逃離危險、安全生活。

影片中,凱瑟琳是家人中唯一一個真正在乎弟弟安慰的親人,其他家人都沉浸在比利是英雄的榮譽感中不能自拔。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在心理治療中,經常會接觸到一類父母,他們名其名曰是"愛孩子,為之計深遠",将自己未實作的種種期待和心願,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用單一的評價體系來評價孩子,逼迫孩子一定要實作他們的期望,可是最終卻扼殺了一個個孩子。

前段時間上映的《少年的你》中,優等生魏萊就是一個例子,從小到大她都活在父母的期待中,她成績優異,獲了無數大獎,父母不能接受她在學業上的任何失敗。是以聯考失利的之後,父親一年都沒有跟她說話。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冷暴力會極大挫傷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家庭中戰戰兢兢生活,她将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委屈和憤怒發洩到學校裡,發洩到那一個個無辜的孩子身上,她成了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不得不說,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如何正确的愛孩子,是全球父母的共同議題。真正的愛,一定會在意你的情緒,在意你的感受,那些充滿壓迫和打壓的"愛",隻不過是打着愛的名義罷了。

影片中,凱瑟琳的存在,是李安給予我們的希望和慰藉。這世界上總會有值得我們珍惜的情感,即使在虛僞醜陋的社會、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那些愛如光,溫暖與照亮着我們。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h1>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h1>

凱瑟琳苦口婆心,比利也不是沒有遲疑過,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重回戰場。

或許是使命,但是看到電影最後,我覺得這是他的必然選擇。在那個和平的社會中,他們像一群異類,别人稱呼他們為英雄,但是卻沒有人真正了解和了解他們,他們統統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曲解。

戰場上出戰前,班長擁抱每個人,真誠地說"我愛你",那是一種下一刻不知我們能否還能幸存的真誠表達。最終,班長真的犧牲在敵人槍下。

比利曾經問過班長:"如果有選擇,你還會去伊拉克嗎?"班長的回答斬釘截鐵:"但是我們沒有選擇。"

很多從戰場上回來的士兵,無法從創傷應激障礙中愈合,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不願意忘記,他們不願意背叛那些在戰争中犧牲的戰友,如果連他們都忘記了,那麼就沒有人再記得那些犧牲。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這些重返戰場的戰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心理。戰場上有他們共同奮戰、彼此懂得的兄弟;而和平的社會卻處處充滿了算計和僞裝。

比起戰争可能帶來的傷痛,他們更需要的是認同感、歸屬感、和真正的愛,這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而在充滿算計的和平社會,他們很難找到那種被了解的歸屬感。

當比利上了那輛卡車準備重返戰場時,戰友們互相說着"我愛你",那一刻讓人鼻酸,這個世間最缺的是了解和懂得。

李安像唠家常一樣,講述着一個個看似平淡的故事,但是整個故事看下來,又覺得被一股宏大感所侵襲。

這一種看似必然的選擇中,有着一絲宿命論的味道,但是其實這是一種我們的主觀選擇。命運,我們想駕馭它,卻被它駕馭;我們想逃離它,卻被它驅使;這或許就是人生。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這不是李安第一部經典電影,也肯定不是最後一部,強烈推薦你将李安的電影都刷一遍,一定會給你帶來思考和收獲。你可以用今日頭條APP,搜尋“李安電影”,就可以查詢到所有你想要的資訊,趕緊試試吧。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是個剖析人性的高手,強烈推薦1、無意做英雄,一切都是最本能的選擇2、人們隻看到他們是英雄,卻看不到他們是病人3、人們真的崇拜英雄嗎?或許隻是利用罷了4、真正的愛,不在乎你飛得高不高,隻關心你飛得累不累5、重回戰場,是他們宿命般的必然選擇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咨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贊并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