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紀左右,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高原上,牧羊人加爾第(Kaldi)突然發現羊群瘋狂地喧鬧起來,這些綿羊不分晝夜,一直都很興奮。經過多次探查,他發現每當羊群吃了一種野生灌木的果實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呈興奮狀态。
看着羊兒們歡快的樣子,加爾第耐不住心中的好奇,決定要親口嘗試一下這種似乎具有某種魔力的漂亮、豔麗的果實。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采摘了一些成熟了的果實,仔細地品嘗起來。加爾第驚異地發現,原來這些小小的紅色果子是那樣的甘美香甜,吃過之後餘香滿口。這還不算,他還感到自己的身體忽然輕松舒爽起來,精神也格外地興奮,加爾第禁不住為自己的發現歡呼雀躍起來。
後來,他将這件事告訴給附近修道院的修士們,這些修士們品嘗過這些果子後都覺得神清氣爽;此後這種果實被用做提神藥,這種果實就是最早的“咖啡豆”。從此,當地人開始試着嚼咖啡豆,用水煮咖啡喝,這種風氣由埃塞俄比亞吹起,并傳到阿拉伯各國,很快就迷倒衆生,成為伊斯蘭教國家的代表性飲料。
——【黎巴嫩】浮士德-内洛尼(Antoine Faustus Nairon))
2018年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這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裡,讓我們一起品味最近在魔都紅的發紫的“Arabica”咖啡的前世今生。
最近,這個咖啡店占據了上海各大吃貨的朋友圈。武康路,外灘,從咖啡到烘焙,這個咖啡店走到哪裡紅到哪裡,排隊2——3小時标配哦。

圖檔來自大衆點評網
不好意思,小女生我……咳咳……時(Nang)間(Zhong)寶(Xiu)貴(Se),還無暇去品嘗,不過根據“前線”來報,普遍反應“偏甜”。某些自媒體還是以下結論:這“偏甜”的咖啡口感來自迪拜,與阿拉伯各國人民甜膩的甜點一樣,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甜甜”的口味騙好。
是以,我今天要說的主題,告訴大家真實的,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阿拉伯咖啡。
首先聲明,Arabica咖啡和我今天說的阿拉伯咖啡是兩回事:前者是指該咖啡豆的品種原廠埃塞俄比亞,後在阿拉伯半島的葉門地區大量引種。之後由阿拉伯商人傳至歐洲,因為該咖啡豆來自阿拉伯地區又從阿拉伯商人處購得,是以歐洲人稱其為Arabica咖啡豆,中文正确的翻譯是“阿拉伯種小咖啡豆”,與其他種類的咖啡豆相差別。今天的Arabica咖啡本身,與阿拉伯地區已沒有特别大的聯系,與阿拉伯咖啡頂多隻能說是同源。
圖檔來源:tricurioso.com
有一點必須承認:阿拉伯民族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早飲用咖啡的民族。飲用咖啡的傳說來自謝赫·歐麥爾,因為号稱通過念經可以治病,當時他被從葉門的摩卡(Mocha)港放逐到烏薩布(Wusab)地區,當他經過一個沙漠洞窟時,饑餓難耐,就抓了路邊的果子嚼着吃,發現是在太苦了。
他嘗試将這些咖啡豆進行烘烤然而又發現這些咖啡豆變得十分堅硬。是以他便用随行的水将咖啡豆煮沸以使咖啡豆軟化,同時他也發現煮咖啡豆的水變成了咖啡色的液體。靠喝這些液體,歐麥爾重新振作精神。之後,這個“奇迹之藥”的故事被傳到了摩卡,從此之後飲用咖啡的習俗被傳到了阿拉伯各國。
目前可以确定的飲用咖啡的最早記錄來自十五世紀中期的葉門。在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宗教儀式上,咖啡曾被用來保持清醒,十五世紀之後,咖啡逐漸傳入歐洲,葉門的摩卡港成為當時咖啡貿易的重要集散中心,來自葉門的“摩卡咖啡豆”享譽歐洲。之後,雖然葉門的摩卡港逐漸衰落,但是由于和摩卡咖啡豆沖泡出的咖啡顔色類似,“摩卡咖啡”的名字逐漸流傳開來,并沿用至今。
其實,在海灣和其他中東各國,阿拉伯咖啡并非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文化。
阿聯酋阿布紮比街頭巨型咖啡壺雕塑
“咖啡”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Qahwa(قهوة),在阿拉伯半島(包括海灣國家和沙姆地區)的餐廳裡,有時會用Qahwa一詞專指” 阿拉伯咖啡”,而我們平時的咖啡用英語音譯,以表示二者差別。
“阿拉伯咖啡”主要流行于阿拉伯半島,包括海灣地區和沙姆地區,在北非馬格裡布地區阿拉伯國家似乎不多見。 在海灣和沙姆地區(包括埃及),咖啡并非是一種特定階級的飲料,而是男女老幼,人盡皆宜引用的飲品。去阿拉伯人家裡做客,一杯“阿拉伯咖啡”代表主人對客人的熱烈歡迎。當男主人和朋友們在客廳聊天時,女主人經常會在廚房裡煮“阿拉伯咖啡”。同樣,當女主人和朋友們聊天時,身邊也缺不了“阿拉伯咖啡”的身影。
與我們通常對于咖啡的甜膩口感不同,阿拉伯咖啡的口感略苦,口味也略淡,在阿拉伯各地華人圈内經常被稱為“中藥咖啡”(因其苦味似中藥,有時在咖啡中還能發現一根咖啡樹的小莖)。2015年,由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阿曼和卡達四國聯合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阿拉伯咖啡”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阿拉伯咖啡有幾個特點:
1、原料:即使已研磨的阿拉伯咖啡,顆粒也較大,香味較濃。
研磨後的阿拉伯咖啡
2、做法:烘烤-研磨-煮沸幾個步驟,幾乎沒有加奶和糖的習慣。
沙特阿拉伯人在家中煮咖啡
3、飲用方法:有點像中國人酒的飲法,由主人用特制的咖啡壺為客人倒咖啡以示友好,或者朋友之間自己用咖啡壺倒咖啡。在婚禮、節日等重大活動中,也有專門的咖啡師傅供應咖啡。而咖啡杯子也比較随意。通常會和當地甜膩的甜品混合,正好起到中和口感的作用。
卡達一名咖啡師傅(mugahwi)在重大活動中為賓客倒咖啡
4、飲用地點:随時随地,無論平時還是節日,無論是宮廷還是平民家裡,都可以飲用阿拉伯咖啡。
阿曼婦女在帳篷中飲用阿拉伯咖啡
無論是加糖加奶的喝法,還是精緻的咖啡杯,以及今天各種繁複的咖啡禮儀,甚至咖啡館,都是源自“土耳其的咖啡文化和傳統”,于2013年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是以,真正的“阿拉伯咖啡”,你喝過嗎?
今日主筆 \ 小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