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

作者:非羊視界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

文/ 潘順淦 資深媒體人 尚福vitality周刊主筆

五一假期時回了老家,到家的當天晚上,父親獻寶一般拿出一袋茶葉。袋子是村裡小賣部賣的廉價茶葉袋,以往母親常會用它來裝給我帶走的梅菜肉、酒糟魚等熟菜。袋子打開,茶香彌漫,沁人心脾。

這茶葉是父親趕在清明後、谷雨前在自家荒廢已久的茶山上采摘,然後自己手工炒制的,是标準的婺源雨前有機農家綠茶,是我惦記了好幾年的好東西。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h1>

很多人提到婺源就隻知道油菜花和徽派建築,但其實婺源還有很多特産、美食,其中出名有“黑白紅綠”四色特産。

“黑”指的是龍尾硯,屬于四大名硯之一的歙硯的一個分支,因制硯所用石料産自龍尾山,故而得名。不過現在龍尾山硯石早已挖盡,但制硯的工藝代代相傳。高中時,曾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過縣裡某位制硯大師的工作室,陳列出來的硯台大則如汽車輪胎,小則如鴨蛋,形态各異,美輪美奂,令人歎為觀止。

“白”指的是江灣雪梨,以個大皮薄、肉厚核小、口感松脆聞名。不過由于江灣離我家較遠,而我又不是很愛吃梨,已不記得是否吃過,不做評價。

“紅”指的是荷包紅鯉魚,色澤鮮紅、頭小尾短、形似荷包。這是婺源特有的養殖魚類,因顔色喜慶,是婺源農家逢年過節和各類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我家每年的年夜飯上都會有一道,或清蒸或紅燒,寓意“紅紅火火,年年有餘”。至于口味,喜好者贊其甘腴鮮美,不喜者認為柴而多刺,于我而言,有則食之,沒有也不會多想念。

“綠”指的是就是綠茶了,就叫婺源綠茶,簡稱婺綠,據說還曾經在茶聖陸羽的《茶經》中露過面。如今名聲雖然不如龍井、雲霧之類的名茶響亮,但勝在量大,遠銷海内外。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h1>

記得小時候,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村前村後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茶林。其中最大的一片是村集體的,其次是村國小的。因為有大片茶山,是以國小的時候,每年學校會組織兩次全校師生參與的集體勞動,春天上山采茶,秋天給茶山除草。我那時候手腳慢,每次采茶都是班上最少的,常常為此而自卑。

除了集體勞動,那時候學校每年春秋季還會各放7天農忙假,友善師生在農忙時節給家裡幫幫忙。秋天的農忙假是幫家裡收稻子,而春天就是采茶了。猶記得當時每年春天的農忙假時期,村裡的小孩子們都會去集體的茶山采茶,幾毛錢一斤,一天下來能摘個三四斤的樣子,可以給自己換點零食。

在我從國小升國中那一年,有人在我們鄉鎮大肆承包山地種植黃姜,村裡的茶山大多被承包了出去,大片的茶林被挖掉。再後來,好像是黃姜種植失敗,原先綠意連綿的茶山隻剩下了裸露的黃土。而農忙假也取消了,隻存在于遙遠的記憶之中。

我家的茶山由于地處偏遠,僥幸得存,但也少有打理,隻是每年父母回去采上一些,供自家一年飲用所需。後來經濟條件好了,父親慢慢也就懶得自己采茶炒茶了,随便買上一些便是,畢竟手工炒茶确實不是一個輕松的活計。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h1>

采茶普遍會選在上午,因為日照時間短,茶葉比較“精神”。自家吃的茶,一般按一芽二葉來采。茶葉采回來後,要現在簸籮上晾一會,陰幹水分。與此同時,把家裡燒飯的大竈燒上,火燒得旺旺的。

晾好的茶葉下鍋,用手快速翻炒,偶爾抄起來抖落一下,確定受熱均勻。這是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活計,一不小心手可能先茶葉熟了。茶葉殺青變色後,撈出裝入大盆,然後趁熱大力揉搓,擠出水分。這樣一方面是為了友善後續茶葉卷縮,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茶葉炒出來後過于苦澀。

接下來鍋裡轉小火,揉搓過的茶葉下鍋繼續翻炒,一邊炒一邊繼續揉搓,帶到茶葉卷縮幹燥後,就炒好了,盛出裝袋。因為中間有一道盛出揉搓的工序,是以炒出來的成本相對會比較碎一下,不如機器炒制的好看。

整個過程下來要一個多小時,不斷的翻炒非常耗體力,而且由于鍋的高度,父親需要一直彎着腰,會非常吃力。後來母親告訴我才知道的,父親這些年之是以自己不炒茶了,主要就是因為年紀大了,腰不好,有點吃不住了。今年是因着我好幾年的要求,是以特意炒的。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h1>

母親跟我說過之後,我一度很難過。因為我當初央着父親手工炒茶的初衷,并不是因為我自己多麼喜歡喝茶。當時,我因為工作原因,接觸了一些茶商,了解到茶葉圈内開始追捧天然有機茶,而且彼時微商剛剛興起,是以就想做這個“生意”。

我自己雖然也喝茶,但卻是不懂茶,更不懂品茶。小時候,看大人們端着個茶杯喝茶,蓋子掀開先吹一下,然後就着杯沿輕吮一口,接着砸吧砸吧嘴,細細品味。看他們喝得這麼有味道,忍不住偷喝兩口。苦苦的,不太好喝,不如店裡2毛錢一瓶的汽水。

後來走入社會開始工作了,慢慢喝茶多了,也逐漸咂摸出點茶裡的滋味。茶水入口有2分苦澀,待到入喉後又有2分回甘,剩下6分都是水的平淡味道。這可不就是生活的滋味嗎。

原食記四:沁人心脾的農家綠茶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