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之後很多内容和名詞都是第一次聽說,比如懷孕12周有個“唐篩”,孕中期還有個“糖篩”,雖然發音相同,但是檢查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到了孕晚期,每次産檢醫生都會關注下孩子的發育情況以及羊水量的多少。如果羊水過少可能會引起胎兒的缺氧、窒息,問題比較嚴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為什麼肚子裡的水叫“羊水”,而不是别的動物的水?</h1>
閨蜜依依懷孕35周多了,剛剛做完的産檢醫生說羊水比較少,是以打電話問我當初懷孕的時候,羊水是否正常、應該吃什麼可以補羊水。和閨蜜聊完天,兒子忽然問我“依依阿姨羊水少,多吃點羊肉、喝點羊湯不就可以了麼?”
聽到兒子的話真是被他的天真打敗了,雖然是羊水但是和小羊沒有任何關系,和羊肉羊湯更是扯不上聯系。
兒子聽完我的解釋更懵了,“為什麼叫羊水,而不是牛水或别的動物的水呢?”
這一下把我問住了,從懷孕時候是聽醫生說羊水這個名詞,但是為什麼是這兩個字卻不得而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關于“羊水”一詞的由來,有三種不同的說法</h1>
民間流傳的說法:胎兒的發育成長都是包裹在這灘水中,說明這些水是很有營養的,不僅能讓孩子吃飽還能正常長大,是以過去的接生婆就把子宮裡的水叫做“養水”,寓意是養活胎兒的水。
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因為同音字等緣故就被寫成了“羊水”。無論是哪個字,寓意都是有營養的水。
中醫說法:在中醫上講究陰陽五行,早上出生的太陽叫做“陽”,生命的孕育和開始叫做“陽”。是以中醫上把孩子生長發育的環境叫作“陽水”。在古代的漢字使用上,“羊”和“陽”同音、某些時候同意,是以就轉變成了“羊水”。
國外流傳的說法:在國外,過去會使用羊的腸子來避孕,等到孩子出生的時候,外面包裹的那層膜看上去很像羊的腸子,是以就把這裡面的水叫作“羊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如果羊水比較少,會影響胎兒健康</h1>
每次産檢醫生都會關注羊水情況,特别是到了孕晚期,羊水量更是每次産檢的重點。要知道胎兒的發育是完全在羊水中的,如果羊水少輕者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嚴重了還可能導緻胎兒缺氧、畸形甚至窒息,影響是非常大的。
出現羊水少的情況有以下幾個方面:
羊膜的破裂:在胎兒的外側包裹着一層薄薄的膜,就像雞蛋外面那層薄膜一樣的情況。也正是因為有了羊膜的存在才可以讓胎兒在羊水中生長。
如果羊膜有破裂,哪怕隻是很小的裂口,也會讓羊水慢慢滲透出來。這種羊水流得比較少的情況,孕婦本人也不會有太大感受,大多是在醫生檢查的時候才會發現。
羊膜破裂後不僅會影響羊水的量,還容易造成胎兒的感染情況。大多數情況,輕微的小裂口,可以慢慢愈合,比如做了羊水穿刺就會有這個情況。
胎盤出現問題:比較常見的是胎盤出現早剝,正常胎盤的成熟度是與胎兒的發育有關系,等到預産期前後,胎盤也會成熟,分娩時可以更快的排出。
如果胎盤提前脫落,不但不能給胎兒提供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氧氣,還會造成羊水循環被中斷的嚴重後果。是以在孕晚期,胎盤的成熟度也是每次産檢必看的内容。
身體的疾病原因:孕婦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影響到羊水的量,比如有妊娠高血壓、先兆性的紫癜、妊娠期糖尿病等,都會引起羊水變少的情況。
多胞胎也會讓羊水變少:如果是雙胞胎或者多胎,羊水的量也會減少,畢竟相同的空間需要兩個人來配置設定。如果寶寶先天發育有問題的也會影響羊水的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發現羊水比較少,有哪些方法可以補救?</h1>
多喝水:如果羊水的量隻是偏少,還不會對胎兒和孕婦的身體造成影響,可以通過多喝水來補充,羊水的來源就是通過媽媽得到的。比如牛奶、豆漿等含有豐富營養的飲品,避免吃冬瓜、西瓜等有利尿功效的水果。
查找原因解決:發現羊水少第一步是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找到引發羊水變少的原因。如果是因為孕婦的血容量不足或者是缺氧引起的,通過喝水、打點滴、吸氧就能有很好的幫助了。
如果是因為胎兒先天發育畸形的問題,就需要對胎兒進行觀察,确定是否具備繼續妊娠的必要。
羊膜腔内進行灌注:如果情況比較緊急或嚴重,會在B超下通過穿刺針向羊膜内注入生理鹽水,這種方法是目前比較常見,應用比較多的方法。
結束語:現在醫學越來越進步,定期做好産檢就可以做到提前發現問題。羊水的多少、孩子的發育、孕婦的身體健康都是整個孕期需要關注的問題。
今日話題:除了羊水,還有哪些名詞是懷孕後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