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為何專注于軍事改革?

經過數百年的争霸戰争,周代境内的諸侯國數量急劇減少,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标志着戰國時代的來臨。随着時代的發展,在戰國初期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封建經濟已經代替了奴隸制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既然戰國初期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上層建築自然而然的也會發生相應變化。
随着戰争激烈程度的加劇,剩餘的諸侯國們紛紛變法求存,如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等,戰國時期大多數的變法幾乎都大同小異。可有一個諸侯國的變法與衆不同,特别注重軍事領域的發展,而忽視了經濟和政治方面的變革,這個諸侯國就是趙國。
趙國的變法有兩次,第一次是由趙烈侯時期的公仲連主持的,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教化人民、建立選官制度以及改善經濟方面。與其說公仲連主持變法,還不如說其主持改革,公仲連的改革更像是人治而非法治。
至于第二次變法就有名得多了,這就是趙武靈王主持的“胡服騎射”了,通過這次變法改革,趙軍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強化,并繼魏國之後成為了三晉的頭号強國,甚至可以和商鞅變法後的秦軍相抗衡。而趙武靈王也憑借着這支強軍,吞并消滅了強悍的中山國,且打敗了林胡和樓煩軍隊,把二族的上千裡土地并入趙土,設定了雲中、雁門、代三郡,甚至把樓煩軍隊納入趙軍的戰鬥序列。
别看趙武靈王改革後趙國實力如此強悍,可在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幾有亡國之危。趙肅侯執政二十四年後病逝後,年僅十五歲的趙雍即位。此時魏惠王見趙國正處于主少國疑的特殊時期,便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萬餘精兵俟機圖趙。不過這五個諸侯國的狼子野心,都被趙武靈王挫敗了,至此趙武靈王初登高位就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當此危機解除後,趙武靈王便想變法圖強了。不過由于深處趙國腹地的中山國和北方林胡、樓煩等部落的嚴重威脅,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如果想強大,就必須消滅中山國和北方戎狄,可當時的趙國軍隊的主力仍然是車兵和步兵,這在與中山國和戎狄交戰時非常不利,故趙武靈王隻能選擇先強化趙國軍事實力,待消滅中山國和戎狄的威脅時再進行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改革。
趙武靈王即位時才十五歲,幾乎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即位初的五國幹涉軍,也是在大臣肥義的幫助下才成功化解的。趙國成為晉國卿族後到趙武靈王即位,除了趙簡子趙鞅進行了經濟方面的改革,其餘趙氏先祖幾乎沒有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即使有,也是實行商業、貨币方面改革的。
趙國境内有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大同平原和太原盆地等适宜農業生産的土地資源,按理說沃野千裡的趙國本不應該缺糧才對,可由于趙國盛行尚武重利的緣故,長期忽視農業和内政方面的發展和改革,正因為趙國面臨缺糧和缺乏可持續的兵員的緣故,才緻使了趙孝成王放棄穩妥的固守政策,最終導緻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的慘重損失。
其實趙國存在的問題,英明的趙武靈王肯定也有所察覺,尤其是趙武靈王在讓位于其子以便專心對外攻伐時,曾親身随從樓緩入秦秘訪。趙武靈王在這過程中,肯定對秦國如此強盛的原因進行了調查,英明的趙武靈王無疑察覺到,秦國比趙國更加熱衷于國鬥,且秦國的糧食等戰略物資儲備勝過趙國。
從秦國歸來後,趙武靈王才正處盛年,介于趙國由于長期沒有戰事成為了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國,趙武靈王便改變主意重新拿回自己的君位,以便繼續帶領趙國走上強國之路,順便改善趙國存在的問題。可君位送出去容易,拿回來可不容易,趙武靈王不僅沒有奪回君位,最終還餓死在沙丘宮中,且伴随着自己生命的終結,有望改良趙國的最佳機會也随之逝去了。
由于趙武靈王的錯誤舉措造成趙國的動蕩,本該是其餘諸侯國再次圖謀并趙的最佳機會,不過這種情況并沒有出現。之是以會這樣,是因為當時各個諸侯國都有更緊急的問題需要解決。燕國當時正面臨如何盡快消除子之之亂帶來的亂象上,魏國和楚國則更擔心秦國的攻伐,而南韓終年在為自保問題而擔憂,至于齊國則想着如何吞并淮泗諸小國,而至于秦國當時君主雖是秦昭襄王,可其權力掌握在太後和國舅手中,他們将主要目光放在了魏國、楚國以及防範秦昭襄王身上,待秦昭襄王奪回秦國大權,趙惠文王也坐穩了趙君王位。趙國的動亂持續的時間不長,就以趙惠文王的勝出宣告結束,趙惠文王亦是一代雄主,其在世時,秦國從趙國身上沒讨到絲毫便宜。
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國力仍舊強盛,武将有廉頗、趙奢,文臣有蔺相如、趙勝,尤其是日後帶領燕國伐齊的樂毅,此時還在趙國為相。正式由于大批的賢能之士,輔佐趙惠文王,才得以讓秦國悻悻而歸,尤其是趙奢破滅了秦國攻趙的圖謀,在阏與之戰中大勝秦軍,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以及蔺相如和廉頗在繩池之會中的合作,才化解了秦昭襄王的詭計。
不過趙惠文王時期雖君臣皆賢,可并沒有進行任何變革改善趙國缺糧缺兵員,以及内政上存在的其他問題,故趙惠文王離世後,即使趙國蔺相如、廉頗等仍舊在世,也無法改變秦國日益強盛的局面。
趙國曆來有注重武将和詭辯之士的傳統,嚴重缺乏領國治政的變法國士,原本熟知變法、擅長治國理政和精通兵法的樂毅(樂毅相當于李悝加管仲加孫膑),也随着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宮而離開。随着戰争的激烈程度持續加劇,趙國再也沒有進行變法改革的穩定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