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了解一個城市,就要去了解一個城市的曆史。如果不了解,就不能說是真的熱愛。

陽羨古城素有“四街八巷”之稱。陽羨古城,其實是今天的宜城街道。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四街”是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較于四街,八巷更有意思一些。

東大街,位于長橋(蛟橋)北堍東折至東城門,是當時商業最繁華的地段,後改稱解放東路。

南大街,從長橋南堍直通南城門,多百年老店,官紳住宅聚集,後改稱人民南路。

西大街,從長橋北拐彎進西橫街,轉西通西城門,曾多糧店米行,後改稱解放西路。

北大街,從長橋北通北城門,全城最寬闊的一條街,後改稱人民北路。

“八大巷”則分别是指南半城的東珠巷、西珠巷、東廟巷、西廟巷、白果巷、學前巷、通真觀巷、大人巷。

八大巷橫貫于南大街,通達到城牆腳下,每一條巷子都沉澱着一段生動的故事。

1、“狀元坊”東珠巷

東珠巷與西珠巷位于長橋南堍的東西兩側。

相傳明末時,崇祯的三太子定王逃到宜興投奔曾擔任侍郎的路邁。不料走漏了風聲,眼見要被抓時,路邁叫定王脫下珍珠衫,邊跑邊撒珍珠,清兵你搶我奪,定王得以成功逃脫。

後人就把這兩條巷定為“東撒珠巷”“西撒珠巷”。再後來“撒”字被去掉,就成了東珠巷和西珠巷,一直沿用至今。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東珠巷内曾居住明代狀元陳于泰,并建有“狀元坊”。抗清名将盧象升的盧忠肅公祠就在這裡。

商貿發達的東珠巷,曾有百年老店恒隆盛南貨店,經營南北貨和自産糕點茶食,尤其恒隆盛的月餅薄利多銷,常年在同業中享領先地位,可惜後來店鋪在戰火中銷毀。

“四省文宗坊”西珠巷

2、西珠巷也稱“四省文宗街”。

因為當年宜興籍進士、四川參政吳仕先後任山西、福建、廣西、河南四省提學副使,為表彰他的業績,巷口建造了“四省文宗坊”的牌坊,故名。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清朝末年,老闆劉天中創辦的德元堂毛筆店舊址位于西珠巷口,店鋪專門制作銷售各種毛筆,當時名氣最大,銷路最廣。解放後,德元堂與三元堂合并,改為“聯元筆店”。

如今的西珠巷身處商業樓和居民樓之間,車流如織,作為蛟橋河商業步行街的一部分,十分熱鬧繁華。

3、因周王廟得名的東廟巷

因為俗稱“東廟”的周孝侯廟(周王廟)在此巷底,東廟巷由此得名。

周王廟香火鼎盛,距今已有1700年的曆史,是為了紀念有“陽羨第一人物”之稱的平西将軍周處而建。

如今這裡還是宜興碑刻博物館,古碑一百餘方,外面還建有周王廟廣場。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抗金名将嶽飛娶的就是宜興姑娘李娃,他曾進駐宜興保護百姓,而全國最早的“嶽武穆廟”就在東廟巷。巷中還有祭祀漢代亭侯蔣澄的亭祠。

衆多名宦學士都出自東廟巷,一直流傳着宜興曆史上“三鳳齊飛”、“五鳳朝陽”的佳話。

4、因袁府君廟得名的西廟巷

因為俗稱“西廟”的袁府君廟(果利廟)在此巷底,因廟得名。

相傳東漢時,陽羨有一年久旱無雨,當時縣令袁玘親自到君山(今銅官山)為民求雨,因為暴曬身亡,感動了上蒼降雨。

人們為紀念袁玘的恩德,建造了果利廟,作為祭祀他的專祠。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西廟巷出了很多名人,吳仕的故居在這裡,1993年拆遷至氿濱公園,稱吳仕楠木廳。粲花宰相吳炳與侄子的“二忠節祠”也曾建在巷内。

如今的西廟巷位于宜興勸業與新東方百貨之間。

5、因白果樹得名的白果巷

白果巷總長200多米,曆史悠久,巷名與巷子内一棵古老的白果樹有關。

白果樹就是銀杏樹,在中國被稱做公孫樹、吉祥樹,種白果樹有為後輩祈福之意。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據說,原來白果巷口有一徐家,院内有一棵四人合抱的大白果樹,此巷遂被稱作白果巷,相沿至今。

明清時期,巷内在朝廷做官的人很多,如吳家雲起樓、路家天香閣、徐家大巷門及清彥祠都很出名。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就曾珍藏在吳家雲起樓。

6、學宮前的學前巷

學前巷,位在宜城鎮文廟(即孔廟,亦稱學宮)前,故名。

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曾經初建于宋代。學前巷的東西兩端原有兩座轅門,古時為表示對孔夫子的尊崇,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

明代宰相周延儒的“會元狀元坊”(相國牌坊)也建在這裡,如今在宜興市博物館。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民國初年,在文廟設立第一高等國小,解放後稱城南國小,就是現在的實驗國小。

學前巷曾經因為老體育場在巷底,改為健康路,現恢複老地名。

7、因道觀得名的通真觀巷

通真觀巷,又叫通貞觀巷,現在叫通貞觀路。

通真觀是道教之基地,南朝(570年)所建,舊址在今文化廣場,巷子因觀内有一個道士法号叫通真而得名。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太平天國王府,文昌閣(後遷至氿濱公園),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原址(現為市人民醫院)在此巷内。

蘇東坡的《楚頌帖》就是在巷子中的郭提舉家所作。

8、多“大人”家的大人巷

大人巷,位于人民南路學前巷南。

曆史上曾叫“蔣尚書巷”,巷内居住着周、蔣、潘、任姓四大望族。

陽羨古城的四街八巷

據說明代在這條巷弄裡住的都是朝廷内的“大人”,幾乎家家都是大牆門,門前都有一個豎旗的石墩和楣杆。如明代首輔周延儒、禮部尚書蔣守約等。

民國時期複旦大學教授蔣梅笙家在這條巷弄内。

達官之悠居、文人之雅居、百姓之樂居。

一條條街裡巷弄都是宜興文明史的縮影,有着厚重的曆史積澱與濃郁的人文情懷。多少宜興人就在這裡度過春夏秋冬更疊的四季,悄然走過悠悠的歲月。

不論如何發展,這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老街舊巷,永遠也珍藏着宜興人成長的回憶。

參考資料:《陽羨古城攬勝》、《宜興老街》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