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根,水有源。國有史,方有誌,家有譜,史、誌、譜,相得益彰,流傳千古。
姓,是家族延續的符号,是區分血緣關系的根本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辨別。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天下白氏,自遠古炎帝時始,迄今已有5000餘年的曆史。發展到現在,全國已有白姓人口400多萬,遍布全國,主要分布于河南省、河北省、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為白姓第一大省。白姓位列百家姓第73位。
史載,白氏族源有:
1,赢姓。秦武公死後,王位被其弟德奪走,公子“白”被封平陽(陝西歧山),其後人皆以白為姓。這是白姓的一個主要源頭之一,迄今已2700餘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封戰将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據《太原白氏家狀二道》載,白起即白公勝的後裔。魏晉之後,白仲後裔逐漸形成郡望。唐朝詩人白居易,祖藉太原。祖父曾任河南鞏縣令,舉家又遷至河南。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鄭縣。
2,羋姓,颛顼帝第六子季連,賜姓羋,其後在荊襄一帶建諸侯國,公元689年改國号為楚,楚惠王把熊勝封白邑(河南息縣),稱為白公勝,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距今已有2500餘年。據傳,這一脈是漢族白姓和河南白姓的始祖。白居易自述《太原白氏家狀二道》載:“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于吳楚間,号白公,因氏焉。”原名熊勝,由于封白邑(息縣),又稱白公勝,其子孫便以白為姓。戰國時期,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發展。
3,據《姓氏尋源》載,炎帝有個大臣叫白阜,曾為興修水利做出很大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是白氏最早的一族。炎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陝西寶雞一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鼻祖。
4,源自姬姓。周太王後裔百裡奚,生子白乙丙,春秋時期,為秦國大夫。其後人便以名為氏,成為秦國的白姓。距今約2600餘年。
5,源自皇帝賜姓,或改姓。《姓氏考略》載,唐置白州(廣西博白縣),當地人皆稱白姓。回族、蒙古族白姓,一般為改姓或賜姓。
白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得姓始祖有白阜、公子白、白公勝等。
白氏立姓,有着象征純潔、高尚之意。
明朝初期,公元1400年前後,為恢複多年戰亂造成的多地人煙稀少,開始實施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大規模的移民,白姓就是其中之一。移民分别被遷于河南、河北、山東、京津一帶。明朝白姓約1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2%,山西當時白姓人口就達5萬人左右,是白姓第一大省。豫北一帶白姓,多為那時移民。白公勝宗族一支,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西遷陝西,以及後來在山西的發展、移民,但,河南本地,也會有大量白姓原住居民的繁衍和發展。
梳理一下曆史的脈絡,漢族白姓的始源地應是荊楚之地,始祖應是颛顼帝的後裔白公勝。
天下白姓,淵源複雜。或許,不是同宗、同源、同血脈,但,互相之間,均以白姓為尊。共同的宗族符号,是潔白無瑕的“白”字。一個白字,總是讓白姓宗族,世世代代充滿了親近感。
中華民族曆來看重血緣、親緣、鄉緣關系,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中華民族幾千年長勝不衰的力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