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平縣原是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縣,為一個較大的交通重鎮。它東到濟南;西到臨清、河北;南到聊城、河南;北到德州、河北、北京,尤其是主要靠汽車公路交通的年代,是聊城、臨清兩大魯西重鎮去濟南的必經之地。
曆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博平縣境屬齊西鄙地。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置博平縣,治博陵(今肖莊鄉王菜瓜村西古城址)。因縣境廣博平坦而得名博平,屬東郡。王莽建新朝,改博平縣為嘉睦縣。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複稱博平縣。三國為魏地,屬冀州部平原郡。晉屬平原國,420年(南朝宋永初元年)屬魏郡。534年(東魏天平元年)屬平原郡。582年(隋開皇二年)屬毛州。607年(大業三年)屬清河郡,620年(唐武德三年)屬博州,643年(貞觀十七年)并入聊城縣。684年(嗣聖元年)複置博平縣。742年(天寶元年)屬博平郡,997年(宋至道三年)屬河北東路博州。1037年(景祐四年),徙治寬河鎮(今博平)。1127年(金天會五年)屬山東西路博州,1266年(蒙古至元三年)屬東昌路,1368年(明洪武元年)屬東昌府。清因之。1914年屬東臨道,1925年屬東昌道,1928年屬山東省,1946年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員公署,1949年屬平原省聊城專員公署,1952年11月屬山東省聊城專員公署。1956年3月并入茌平縣。
名字起源
博平,古稱博陵,其名字的起源,知者甚少。博陵,作為地名,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晉伐我,至博陵。"事在齊威王六年,戰國時的齊國,都于臨淄,轄有山東的濟北、膠東之地,既是來伐我,博陵自是齊國之地。唐張守節《正義》僅稱"在濟州西界也"。唐杜佑《通典·郡縣·博平郡》:"博平:齊之博陵邑也。有攝城。漢博平縣故城在今縣東界也。"《元和郡縣志》、《嘉慶一統志》也俱稱:春秋齊國有博陵邑。漢置博平縣,屬東郡。唐太宗貞觀時并入聊城縣,武則天天授年間又恢複設定。今山東茌平之博陵鎮即此。
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則始于東漢。據《後漢書·桓帝紀》:"(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後于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園陵。"東漢末年,梁太後和她的哥哥大将軍梁冀當權,漢質帝劉缵被梁冀鸩毒駕崩,太後将襲為蠡吾侯的劉志征召到夏門亭,準備将妹妹嫁給他。于是兄妹二人定策禁中,擁立劉志為皇帝,是為漢桓帝。桓帝的祖父是河間孝王劉開,父親是蠡吾侯劉翼,劉翼死後,兒子劉志襲封為蠡吾侯。劉志即位當了皇帝之後,追尊父親劉翼為孝崇皇帝;母親郾氏是劉翼的媵妾,故追尊為孝崇博園貴人。梁太後駕崩之後,才又追尊為孝崇皇後,其園陵曰博陵。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