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州幹将路,顧家橋至言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

幹将路以古代鑄劍巨匠幹将的名字而命名。而幹将路卻是條建于1935年的近代馬路。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再次拓寬、延伸,定局為今天的“兩路一河平江貌,古韻今風幹将景”。

“幹将路工程”除了移建了極小一部分古建築外,大量的古建築雲飛煙滅了,以至于幹将路徹底換了容貌。

我試着帶着大家走回舊時的幹将路白相相。今天就顧家橋到言橋,這段路的舊時光景跟大家分享,也請老蘇州人補充,在此先謝了。

松鶴闆場。

蘇州幹将路,顧家橋至言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

舊時幹将路

舊時顧家橋至言橋名為松鶴闆場。松鶴闆場跟新學前都為蘇州人家居住之地,街景街貌卻有顯然的差别。松鶴闆場有着高門大戶的森然,雖然這些昔日的大人家都已散為民居,但是腔調仍然是有的。

那時的松鶴闆場,除言橋拐角上有家煙糖店外,路二邊都是姑蘇人家。

宮巷口往東靠北街面有二座老宅我進去過。

一座好像是宮巷拐角第一個門堂裡,我有親戚住在裡面。走進去裡面至少有五六進,每進裡人家都住得滿滿的,一天到夜,張三李四的說話聲不斷咯。市井味要比現在的“老、破、舊”來得濃,住得也擁擠。不過,很少看到有人家破壞房層結構,亂搭亂建。不像當今,家家裝修把老宅弄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另一座大宅,是當年宮巷裡墨水廠紙箱倉庫,記得有個大得不得了廳裡,裡面全堆滿了紙箱。

除了這二所大宅有點記憶外,其它隻得借假相關資料,跟大家分享了。

孫嶽頒故宅(前門原在幹将路724号,後門在小曹家巷。現殘存走馬樓,從小曹家巷進出)。

松鶴闆場的出典即是孫宅前場地,原稱孫嶽頒場後誤傳為松鶴闆場。

孫嶽頒(1639-1708),蘇州)人。康熙年間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孫嶽順是個書法大家,又以爐火純青的學董其昌功夫獲得康熙帝的信任和器重。

孫宅為康熙四十年(1701),特敕織造大理寺卿李煦北新局址營建。中路有聖祖康熙皇帝禦書“墨雲堂”匾額,大廳十分軒敞,有“百桌廳”之稱。

蘇州幹将路,顧家橋至言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

孫嶽頒故宅僅存走馬樓

1984年拆除“百桌廳”,廳址建了幾棟居民樓。1992年,幹将路拓寬後,孫嶽頒故宅僅存走馬樓,樓廳2進,面寬各5間,坐北朝南,東西設兩廂。現狀在一片破敗之中。

文起堂(幹将東路712号)。

宅主張獻翼,蘇州人,生卒年均不詳。與兄張鳳翼、弟張燕翼時稱“吳中三張”。著有《文起堂集》、《執绮集》、《讀易紀聞》等。

蘇州幹将路,顧家橋至言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

文起堂

文起堂原為三進,門廳于解放前拆除。幹将路拓寬時拆除了轎廳前的兩廂,縮小了天井。

文起堂遺存,占地65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大廳、轎廳和東西兩廂,及磚雕門樓等,其建築風格保留明代結構,在蘇州城中并不多見。在2008年修複過程中,還在隐蔽處發現了明代“文起堂”的舊匾。

現房主姓湯在新加坡,大門長期關閉中。

費新我故宅(原幹将路291号)。

蘇州幹将路,顧家橋至言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

費新我故居 路左石庫門

費新我(1903—1992),江蘇國畫院專業畫師。大凡蘇州人都聽聞過。蘇州一代書法大家。

費新我故宅在幹将路拓寬中已拆除。

顧濟美的“賜硯堂”。

顧濟美,蘇州人,清代著名學者、藏書家顧沅的先祖。清雍年間居封疆大臣。母病辭朝歸省後,雍正帝準許,恩賜古硯和寶墨,以資嘉獎勉勵。後來他在蘇州幹将坊宮巷口老家修建“賜硯堂”一座,感激皇恩浩蕩,勗勉後代。

顧濟美的“賜硯堂”,我隻聞其名,沒有尋找到實地。如有網友知道,能告訴我,在此謝了。

蘇州幹将路,顧家橋至言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