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開國中将吳克華是當司令員的“專業戶”,他除了當過縱隊、兵團級司令外,還當過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吳克華的司令員經曆,在我軍的衆多将領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

吳克華
1913年12月,吳克華出生于江西省弋陽縣芳墩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吳克華13歲時,父親去世,為了維持生活,他白天為地主放牛,晚上到紙坊做雜工,母親給人家做針線,母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1927年底,共産黨人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在吳克華的家鄉上司了轟轟烈烈的弋橫農民年關大暴動,年僅15歲的吳克華懷着對舊社會的刻骨仇恨,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成為了一名“紅小鬼”。
1929年春,中共贛東北特委決定籌辦一所培養部隊軍事政治骨幹的信江軍政學校,吳克華因為作戰勇敢,又有幾年私塾的底子,被推薦到學校學習。但入學以後,吳克華就有些後悔,學校的教官特别嚴厲,他吃飯吃得慢,站隊站不好,老受教官的訓斥,于是有了當“逃兵”的念頭。
當時方志敏經常會來學校講課,他的演講非常具有激情,他對學員們說,我們所做的工作不是為了哪個人的利益,而是為着階級的利益,是為了全中國和全人類的解放,并鼓勵大家鍛煉成為紅色指揮員,吳克華聽後非常感動,于是又堅持了下來。
方志敏
1930年1月,學校派吳克華去訓練農民隊,他在給農民作示範時,動作娴熟、準确,令農民隊的人目瞪口呆。就這麼一下,吳克華明白了自己是塊“當兵的料”,他的信心更足了。
但沒過多久,吳克華卻把槍弄丢了,當時槍跟子彈就像紅軍戰士的寶貝一樣,非常昂貴,有人懷疑吳克華偷偷把槍賣了,方志敏也親自來問他:“槍丢哪了?”
方志敏雖然相信吳克華不會賣槍,但槍丢了,說明他缺乏警惕性,于是他關了吳克華一個月的禁閉,一個月以後,他才被放了出來,丢槍的事也查清楚了,原來是一個俘虜沒錢生活,就偷偷翻牆進了軍校,把吳克華的槍偷走了。方志敏嚴肅地對吳克華說:“你要在戰鬥中殺敵立功。”
吳克華從學校畢業以後,留校任分隊長,1930年7月,紅十軍成立,吳克華調任特務連連長。
蔣介石發動第一次“圍剿”時,吳克華的母親羅香蓮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寫信給吳克華,讓吳克華帶領紅軍戰士脫離革命隊伍,但羅香蓮卻拒絕說:“我能生下他的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說我不識字,就是識字也不會寫這個信。我兒子跟着方主席(方志敏)鬧革命,我樂意。”
敵人聽後大怒,當天晚上就把羅香蓮殺害了。兩天以後,紅軍打跑了敵人,胡奇才看見母親的遺體,頓覺肝膽撕裂,他一頭撲向母親的遺體大聲痛哭。由于軍情緊急,胡奇才隻能匆匆地把母親安葬在村旁的山上,他在母親的墓前發誓:“等把敵人斬盡殺絕,一定回來陪伴您老人家。”
1934年10月7日,時任紅21師63團參謀長的吳克華收到了紅軍總司令朱德簽發的指令:“指令你部在8日晚出發,于9日拂曉前到達古龍崗地區。”吳克華收到指令後,便帶着部隊,随中央紅軍正式開始了長征。
吳克華(左)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吳克華升任紅5軍37團團長。此後紅軍決定分左、右兩路軍北上,吳克華和37團被分到了左路軍,歸張國焘指揮。
此後張國焘卻一意孤行,置中央的勸告于不顧,堅持要率軍南下,遭到了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絞殺,左路軍由8萬人銳減至4萬人。吳克華對張國焘的分裂行為進行了堅決的抵制,是以遭到了張國焘的親信、紅五軍團新任政委黃超的打擊報複,黃超給吳克華扣上了“右傾機會主義殘餘”的帽子,想要把他撤職。
但此事引起了紅四軍副軍長許世友的不滿,在此前的幾次戰鬥中,吳克華的部隊和許世友配合得很好,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許世友于是親自找到黃超,來為吳克華打抱不平。但黃超卻說:“吳克華對張主席南下作戰有抵觸情緒,動搖軍心,這是右傾機會主義殘餘具體表現,這次作戰失敗,他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許世友聽後大怒,他說:“放屁,吳克華作戰勇敢,全軍皆知,要不是他拼死頂住敵人的進攻,我們四軍早已被包了餃子。”
許世友
最終在許世友的力保下,吳克華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學習。從此以後,吳克華和許世友成為了莫逆之交。
抗戰全面爆發後,吳克華曆任山東縱隊第2支隊支隊長、第5支隊支隊長、第5旅旅長。1942年,許世友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經過他的申請,吳克華也調到膠東軍區任副司令員。
當時膠東軍區司令部駐紮在一個小山村裡,全村隻有60來戶人家,有一次敵人要來偷襲,司令部馬上決定派出一些兵力幫助村民們疏散。村民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感動,當天就有16位母親帶着她們的兒子,來到司令部要求送兒子當八路軍。
許世友和吳克華都非常感動,他們為這16名小夥子舉行了一個莊嚴的歡迎大會。會後吳克華對許世友說:“看到這16位母親,我就想起自己的母親。我是個獨生兒子,自加入紅軍後,就一直顧不上母親,她被敵人殺害後,至今我還未在母親墳前好好燒柱香,我真是愧對母親啊!如我為革命光榮了,懇求組織上把我埋到母親墓邊,好好伴着母親!”
許世友也是個大孝子,他聽了吳克華的話後,感慨地說:“革命軍人,生為國家盡忠殺賊,死後将自己埋在父母身邊,以盡子女孝道,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多少忠臣良将,當其父母死後,皇帝老爺也要讓他回去守孝三年呢!”
抗戰勝利後,吳克華帶領部隊向東北挺進。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吳克華任第4縱隊司令員。第4縱隊在他的帶領下,打了不少大仗,最著名的莫過于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了。塔山阻擊戰是一場陣地防禦戰,創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的“三個之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為殘酷。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首戰是進攻錦州。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圍,專門乘巡洋艦來到葫蘆島,指令從華北抽調的5個師和從山東抽調的2個師趕到葫蘆島,會同駐島的4個師,共11個師10餘萬人,由17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從錦西攻擊塔山,向北馳援錦州。
塔山,位于錦州與錦西之間,是一個僅有百餘戶的村子,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但其重要性在于,它是錦西國民黨軍增援錦州的必經之路。東北野戰軍為確定攻克錦州,指定4縱擔任塔山正面主陣地的防守。
塔山阻擊戰示意圖
吳克華接到任務後,深感責任重大,能不能守住塔山,關系到能不能全殲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部隊盡管打了很多勝仗,但從來沒有打過如此大規模的陣地守備戰,況且塔山根據無險可守,但他還是堅決向上級表示:“我們縱隊的上司同志已下定決心,即使我們被打掉一半或四分之三,也要堅決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我們誓與陣地共存亡,決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10月9日,吳克華和政委莫文骅帶領四縱指揮員在塔山向戰士們宣誓:“我們司令員、政委的陣地位置,就在同志們身邊,與部隊同生死共患難,誓與大家一起同進退。為了粉碎敵人增援錦州的企圖,随時準備獻出自己最後一滴血!”
《大決戰》吳克華(右)劇照
10月10日淩晨3點,敵人趁我陣地尚不鞏固之機,在40餘門重炮、7架飛機、2艘軍艦的火力支援下,出動4個師的兵力,向塔山陣地發起全面進攻,拉開了塔山阻擊戰的帷幕。
第一天的戰鬥十分殘酷,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傷亡1174人,而4縱也傷亡319人。吳克華曾在回憶錄裡回憶了當時戰鬥的慘烈場景:
一次次的進攻接踵而來,打也打不光,堵也堵不住。拼命沖上來的敵人和我軍戰士絞在一起,抓頭發、揪耳朵、摔跤、滾打,拼老命地幹。我前沿掩體、碉堡、交通壕、塹壕,得而複失,失而複得,呈現拉鋸狀态……
第二天的戰鬥更加激烈,陣地數次易手,雙方傷亡進一步擴大,“東進兵團”傷亡1300多人,4縱也付出了563人的傷亡代價。
戰鬥打到第四天,國民黨軍隊仍然寸步未進,蔣介石大罵将領無能,他決定調号稱“趙子龍師”的獨立95師來主攻塔山。吳克華知道獨立95師雖然沖鋒兇猛、不怕炮火,但懼怕白刃戰,他囑咐戰士們上好刺刀,準備和敵人打一場白刃戰。
9月13日天剛亮,國民黨軍隊就派獨立95師打頭陣,向4縱的陣地沖了過來,但4縱官兵英勇抗敵無數次集團沖鋒,還和敵人進行了白刃戰,始終巋然不動。敵軍屍橫遍野,仍一籌莫展。
9月14日,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淩晨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給吳克華打來電話,告訴他我軍将在上午10時對錦州發起總攻,并派了一個152加農炮連加強4縱。蔣介石也給侯靜如下達了死指令:拂曉拿下塔山,午時進占高橋,黃昏到達錦州。
這天的戰鬥最為激烈,1縱司令員李天佑給吳克華打來電話:“我們奉首長指令來做你們的預備隊,已到高橋待命,我們可以随時增援上陣。”
李天佑
但吳克華卻拒絕了,他說:“我代表4縱全體指戰員向1縱老大哥緻敬,感謝你們!可是,我們能把陣地守住。一定能!”
10月15日傍晚,我軍攻克錦州,塔山阻擊戰勝利結束。4縱在在6天6夜的激戰中,共殲敵6117人,自己也付出了傷亡3145人的代價,其中有767名戰士犧牲在了塔山這塊土地上。
這一戰,4縱打出了3個英雄團:12師34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12師36團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團”,10師28團被授予“守備英雄團”。吳克華本人也被譽為“塔山名将”。
《大決戰》中“塔山英雄團”授旗
遼沈戰役結束後,吳克華帶領從塔山陣地上撤下來的4縱火速入關。在入關途中,全軍對各部隊的番号進行了統一,4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吳克華任首任軍長。
1月18日,平津前線司令部電告吳克華和莫文骅:“傅作義已同意接受和平改編,由41軍負責與傅作義部交接城防。中央軍委、毛主席要求守城部隊絕對不允許違反群衆紀律。”
當天41軍即召開黨委會研究對策,吳克華定下了24字的入城要求:隻許看管,不許運用;隻許保護,不許破壞;空手進去,空手出來。
1月31日,吳克華正式率部入城,接管北平防務,他制定了詳細的警備方案,嚴令部隊遵守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老百姓們專門為41軍送上了一面寫着“仁義之師”的錦旗。
41軍接替北平城防
3月25日,毛澤東等中央上司進入北平城,他們在西苑機場檢閱了北平守衛部隊,吳克華帶領41軍連以上軍官和3個英雄團接受了檢閱。毛澤東的車路過“塔山英雄團”的獵獵戰旗時,緩緩停了下來,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了這面血染的戰旗上面。
新中國成立後,吳克華曆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他被授予開國中将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文革”爆發後,吳克華受到了迫害,1967年9月,他更是被非法關押,直到1974年底才獲得平反。
1975年4月,中央軍委指令吳克華為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1976年8月,63歲的吳克華決定沿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線走一趟昆侖山。
8月22日,吳克華到達格爾木鐵道兵7師師部,當他聽說7師31團11連在昆侖山那邊的可可西裡進行凍土工程試驗時,馬上表示要去看一看。
吳克華(右前)
可可西裡海拔4600多米,吳克華出發前,師長專門通知11連,一定要把飯菜準備好,要讓吳司令員在生命禁區吃到可口的飯菜。
吳克華到達11連後,連隊為他準備的飯菜少得可憐,隻有海帶絲、幹菠菜、洋芋、白菜、雞蛋粉和少量的豬肉。師長看了以後非常生氣,批評指導員:“司令員來了,你給弄出這等菜來,給我丢臉,給鐵七師丢臉!”
指導員委屈地說:“師長,這是我們連隊最好的菜了。我們把所有的豬肉和雞蛋都端上來了,我還能拿出什麼?這些都是全連指戰員獻給司令員的一片愛心啊!”
吳克華聽到以後,狠狠地批評了師長:“戰士們能吃,我為什麼不能吃!山上供應不好,是我的責任,是我對不起奮戰在昆侖山的戰士們。”上飯桌前,他向戰士們敬了一個歉意的軍禮。
1979年1月,吳克華被任命為新疆軍區司令員,當時中蘇邊境戰雲密布,局勢一觸即發,新疆的局勢非常緊張,大批居民内遷。
吳克華上任以後,首先把全家遷入新疆,并把唯一的兒子送到邊防步兵連鍛煉,他還與軍區其他上司帶家眷在大街上氣定神閑地散步、購物,這對穩定新疆的局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80年2月,吳克華調任廣州軍區司令員。這是他最後一次擔任司令員,兩年多後,69歲的他光榮退居二線,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吳克華與鄧小平握手
1987年2月,吳克華病重,他留下遺囑:“每當想起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心裡非常難過,我死後,就把骨灰撒往塔山,與戰友們做個伴吧。”
1987年2月13日,吳克華在廣州逝世,享年74歲。
1988年8月1日,遵照吳克華的遺願,他的骨灰由夫人張銘及其子女親手撒到塔山這片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與塔山阻擊戰犧牲的烈士們長眠在一起。
家鄉人民得悉吳克華的骨灰撒在塔山之後,為了讓後人永遠銘記他,特地在吳克華母親墓地山頂上建起“吳克華将軍紀念亭”,塑起吳克華将軍的全身戎裝像,讓他永遠陪伴着自己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