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截至2021年,國務院先後公布了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487家機關收藏的13026部古籍入選,其中631部為南京圖書館藏品。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圖曆史文獻部特從入選古籍中遴選出112部,按“唐宋本”“遼金元本”“明清本”“稿抄本”四個專題進行線上分類分期展示,以展現南圖在古籍收藏方面的深厚積澱與傳承有序,彰顯中華古籍之美。

本次展覽采用線上模式,每種古籍配以文字說明,以揭示基本資訊和主要内容,并附有一至二幅反映版本特色的書影,較全面地展示了南圖所藏珍貴古籍的特色和價值,具有極高的鑒賞性。所選古籍形式多樣、珍品疊出,涵蓋了内府、藩府、私人、家塾、書坊等多種刻書機構,版本包括套印本、活字本、拓本、钤印本、彩繪本等等,不一而足,具有極高的文獻、文物及藝術價值。

第一單元:唐宋本

雕版印刷術,肇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兩宋。唐代留存至今的實物以紙質寫本為主,尤其是佛教文獻居多。至宋,統治者重文輕武的國策,使雕版印刷事業走向繁榮。宋本刊刻去古未遠,故其學術價值世所公認,而獨具時代特色的美學價值,如“紙堅刻軟,字畫如寫”的字型風格,大氣端莊的裝幀形式,亦使後人視同拱璧。

單元看點

展示寫經體書法風格的唐寫本《妙法蓮華經》、北宋熙甯元年金粟山廣惠禅院寫本《溫室洗浴衆僧經》;

被譽為古籍界重大發現、海内外孤本的北宋刻本《禮部韻略》,該書于2013年通過競拍入藏南圖,為南圖鎮館之寶;

孤本存世、宋刻宋印,字型秀美、紙墨精良,為南宋浙本之上品的宋紹定三年俞宅書塾刻本《乖崖張公語錄》。

線上看展

01

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宋)歐陽修 宋祁等撰 宋刻本(卷一配明抄本)丁丙跋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上下拉動檢視簡介

傳世唐書有兩種,一為後晉劉昫、趙瑩等編撰,稱《舊唐書》;一為北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撰,稱《新唐書》。此本為《新唐書》,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在《舊唐書》基礎上增補諸多新材料,品質更高。

框高18.8厘米,寬13.7厘米。半葉十三至十六行,每行二十四至二十九字不等,小字雙行字數不等。左右雙邊,上下白口,雙順黑魚尾。钤“阆源真賞”、“汪氏士鐘”、“惠父寓目”、“綸音嘉惠藝林”、“八千卷樓珍藏善本”等印。國家名錄号02760。

02

張氏集注百将傳一百卷 (宋)張預撰 宋刻本 存八卷(五十九至六十三、八十九至九十一)丁丙跋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張預,字公立,生活于北宋中期,東光(今屬河北)人,隐居不仕,長于兵法研究,所注《孫子》收入《十一家注孫子》中。

此書為一百位古代良将的傳記,每人一卷,每篇傳後引《孫子兵法》之語評判其用兵之道,評價其指揮排布之優劣。後人多有為其評注及續傳者。

框高19.2厘米,寬13.4厘米。半葉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雙魚尾。钤“八千卷樓”、“嘉惠堂丁氏藏”印。國家名錄号02904。

03

龍川略志六卷龍川别志四卷 (宋)蘇轍撰 宋刻本(卷二第四葉抄配) 曹元忠跋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濱遺老,眉山(今屬四川)人,官至尚書右丞,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此書為其貶谪循州龍川(今屬廣東河源)時所作回憶性雜記,其中不少與當時朝政相關的内容,由其子蘇遠(一作遜)筆錄成書。

此部宋刻,與南宋《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版本相符,應為早期傳本。其中《略志》較之宋刻叢書《百川學海》所收《蘇黃門龍川略志》十卷本為優。而《别志》未見其他宋刻流傳,今通行本為明刻叢書《稗海》的傳本。此本為二志合璧, 傳世孤本,十分珍貴。全書雕版工整,字型方正,頁面欄線清晰,當屬初印。

框高19.8厘米,寬15.4厘米。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钤“楝亭曹氏藏書”、“曹印元忠”、“峨嵋山人收藏圖書之記”等印。國家名錄号00767。

04

詩集傳二十卷 (宋)朱熹撰 宋刻本 存八卷(一至八)吳壽旸跋并錄陳鳣跋 丁丙跋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稱紫陽。晚年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尤溪(今屬福建),晚年徙居考亭(今福建建陽),學者稱“考亭先生”。

朱注以深研《詩經》本義為宗旨,兼采衆說,打破了自漢代以來《詩經》注推尊《毛詩序》的傳統,并成為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标準,影響深遠。此本為南宋甯宗、理宗間刻本。楮墨古雅,刻印精良,為宋刻之上品。現今大陸存世已無全本,南圖所存八卷為最多。

框高19.1厘米,寬14.2厘米。半葉七行,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钤“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印”、“拜經樓吳氏藏書印”、“嘉惠堂丁氏藏書”等印。國家名錄号00238。

05

晦庵朱侍講先生韓文考異十卷 (宋)朱熹撰 宋刻本(卷一至二配清抄本) 存八卷(三至十)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本書為朱熹拟定體例後,由其弟子方士繇代筆,并根據朱熹的意見修改而成,反映了朱熹的學術見解及校勘學方面的成就。

框高20.4厘米,寬13.3厘米(據卷三首頁)。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行十九字,左右雙邊或四周雙邊,上下黑口,雙對黑魚尾。钤“澹生堂經籍記”、“子孫世珍”、“山陰祁氏藏書之章”、“曠翁手識”、“竹垞”、“朱印彜尊”、“惠棟之印”、“定宇”、 “王棻印信”等。國家名錄号01046。

06

醫說十卷(宋)張杲撰 宋刻本 黃丕烈、丁丙、柳诒徵跋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張杲(約1149-1227),字季明,新安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著名醫史專家。

本書收錄了自三皇以來,曆代名醫生平、醫書、本草、針灸、神醫、神方、診法、傷寒、諸風、眼疾、消渴、心腹痛、諸瘧、服餌并藥忌、疾證、養生修養調攝、金石藥之戒、婦人、小兒、瘡、醫功報應等内容,共計十卷四十九門,取材豐富,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宋刻本今存南圖、北大圖書館及日本宮内廳書陵部三地,均不全。民國二十二年,國學圖書館館長柳诒徵将館藏宋本影印出版,并以明本補其殘葉,仍缺者延用舊抄,始稱完善。

框高21.2厘米,寬15.3厘米。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钤“長洲汪士鐘阆源氏印”、“三十五峰園主人所藏”、“八千卷樓”、“善本書室”等印。國家名錄号00667。

07

蟠室老人文集二十二卷奏議一卷涉史随筆一卷 (宋)葛洪撰 宋刻本 存二卷(十四至十五)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葛洪(?-1237),号蟠室老人,東陽(今浙江金華)人。官至參知政事。

是書原藏東陽葛氏祠堂,後散出,今存世僅餘文集兩卷——卷十四劄子及卷十五啟。書末有“一九五九年一月張士達裝”粘簽。張士達(1902-1993),字俊傑,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第一代古籍修複專家,被譽為近現代古籍修複“一代國手”。

蝴蝶裝。框高24.3厘米,寬17.3厘米。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間有雙魚尾。國家名錄号01153。

08

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囗囗卷 (宋)陳鑒輯 宋刻本 吳湖帆題記 存三卷(六十二至六十四)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陳鑒,字明之,福建建安人,慶元二年進士。石壁精舍或其齋室名。

此書是對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的節錄,供學子參加科舉考試使用。自《宋史·藝文志》至明清各家書目,均未見著錄。僅存三卷,卷六十二後妃傳,卷六十三至六十四宗室傳。避宋諱,“玄”、“貞”等字缺末筆。

框高9.4厘米,寬6.5厘米。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左右雙邊,雙對黑魚尾。钤“佞”、“宋”、“湖帆”、“醜簃長壽”、“張珩私印”、“木雁齋”等印。國家名錄号02870。

09 字苑類編□卷 宋刻本 存十卷(上一至十)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編者不詳,國家名錄作宋朱熹、李幼武輯,無所據。此書為經部國小類書籍,編輯者将一些常用詞的典籍出處進行分類編纂。未見于宋代書目等文獻著錄或記載,明代趙琦美《脈望館書目》著錄有宋刻殘本,僅存四卷,後世也未見有翻刻本。

版心處镌有“字苑上囗(一至十)”,應僅存上第一至十卷,總卷數不詳,書中目錄及卷端所題卷次經後人剜改,非原來面目。

此本版面及字型風格,頗具南宋晚期福建刻書特點,字型俊秀,雕版精美,為閩刻中之上乘。宋刻宋印,孤本流傳,極為珍貴。

框高19.4厘米,寬13.2厘米。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上下線黑口,雙對或順黑魚尾或單黑魚尾。钤“顧仁效收藏圖書”、“顧元慶鑒賞印”、“仲魚圖象”、“陳仲魚讀書記”、“鳝讀”、“顧鶴逸藏書印”等。國家名錄号00793。

10

聖宋文選全集三十二卷 宋刻本(卷一至二十二、二十七至三十二配清影宋抄本) 丁丙跋

楮墨流輝——南京圖書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之唐宋本(三)

此書為宋人編輯的北宋名家文集。全書選輯歐陽修、司馬光、範仲淹、王禹偁、孫複、王安石、餘靖、曾鞏、石介、李清臣、唐庚、張耒、黃庭堅、陳瓘十四人的三百餘篇文章,以作者所處時代排序。文章多為經術史政類,不收詩賦碑銘。文體多樣,有論、序、記、書、策等。

框高15.9厘米,寬12厘米。半葉十六行,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雙順黑魚尾。钤“範印汝谷”、“四庫著錄”、“嘉惠堂丁氏藏書之記”、“光緒癸巳泉唐嘉惠堂丁氏所得”等印。國家名錄号03182。

來源:“南京圖書館”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