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唐紹儀與袁世凱決裂并辭任内閣總理後,42歲的他代理内閣總理一職,成為民國第二任總理。
他出身于上海平民之家。他的父親是最早一批基督教傳教士之一,見地不一般,通達務實。
小時候他進了上海廣方言館“習夷語”。上海廣方言館,是清政府總理衙門主辦的、除北京的同文館之外的另一所專門培養外語人才的洋務學校。
22歲時,學業有成的他奉命指派到清政府駐俄公使服務。駐俄公使許景澄對他賞識有加,他從使館四等秘書兼翻譯,升至二等參贊。

這個平民出身、未沾染官場惡習、積極進取的年輕人,在任駐俄外交官時,精通俄語、英語、法語,英俊潇灑,談吐文雅,經常身穿筆挺的西裝,而非舊式清廷駐外人員的長袍馬褂,頂戴雕翎、面無表情,再加上他跳舞交際娴熟,有一個美麗的比利時小姐培德.博斐喜歡他,并嫁給了他。培德小姐出身将門,才貌出衆,學識淵博,兩人的異國情緣沖破偏見,終于在他28歲時在俄國舉辦了婚禮。
1901年“東三省交還交涉”事件中,他擔任駐俄公使楊儒的翻譯,楊儒是清政府全權大臣,難在忍受俄方威逼和羞辱,死在任上。
辛亥革命爆發,遠在彼得堡的他,回到北京,在唐紹儀的内閣中,出任首任外交總長。
在民國外交部,忍辱負重的他大刀闊斧改革,培養了不少傑出的外交官,其中包括剛從哥倫比亞大學回國的“外交奇才”顧維鈞。
他請大翻譯家林琴南寫下“不忘馬關”四個大字,懸挂在總長辦公室内,警醒着自己。
内閣總理唐紹儀做了3個月,中途辭職,在袁世凱的操縱下,他繼任内閣總理。
他性格善良而軟弱,本是一書生,超然政治派别,他做内閣總理不到3個月便辭職。
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迫使袁世凱政府答應。袁世凱起用在野的他再次出任外交總長,代表中國與日本就“二十一條”談判,并令他簽字。“二十一條”被披露後,全國上下群情激憤,國民上街聲讨外交次長曹汝霖、駐日公使陸宗輿, 還有他。
這是他政治生涯上重要污點,背負“賣國”罵名。
一戰勝利後,作為勝利國之一的北洋政府派出身為外交總長的他、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駐法公使施肇基、駐比利時公使魏震,組成五人代表團,他作為團長,去巴黎參加巴黎和會。
這時,國内爆發“五四”運動,愛國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親日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1919年6月28日的凡爾塞條約簽字儀式在巴黎凡爾塞宮舉行。巴黎和會上的他圍繞山東問題的抗議與交涉失敗,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代表團的輪船回到上海吳淞口時,受到國人夾道歡迎。
1926年他的外國妻子去世後,第二年,無兒無女的他便辭去駐瑞典公使之職,告别官場,在比利時布魯日的聖安德諾修道院出家,成為一名修道士。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現代史上唯一的一位“修道士總理”病逝,終年78歲。
他的恩師許景澄曾評價他:你學外國學得徹底,連太太都娶了外國的。将來假若沒有兒孫,你太太先你過世,希望你進修道院去,這是外國的習慣。
許景澄的話“有毒”,他的人生軌迹正是如此。
他是陸征祥,一個出身平民的弱國外交官,晚年卻在比利時當洋和尚。
另外,許景澄是清政府第一代外交官,是近代史上最早看到新疆帕米爾高原并寫下《帕米爾圖說》的人。在義和團運動時,他反對攻打外國使館,被慈禧太後處死。
資料來源:《民國總理檔案》,人民日報出版社
(請加關注,感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