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将名勝風光搬進7米畫卷

他将名勝風光搬進7米畫卷

七佛山、開化寺、定林寺、大糧山……近日,一幅長7米、高2.2米,以寫實筆墨描繪高平“早春”景色的書畫作品《古泫春早》在當地亮相。這幅将高平著名的曆史人文景點與地理特征和風貌“同框”濃縮的作品,在高平引起廣泛關注和贊譽。

高平古稱泫氏、長平,是炎帝故裡、長平之戰發生地、中國古建博物館、上黨梆子之鄉,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特殊的曆史底蘊。

《古泫春早》作者是高平籍49歲的畫家韋建光,2015年獲山西省十大青年書法家稱号,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晉城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和山西省、晉城市大賽中入展或獲獎,并被國内外多家收藏機構或個人收藏。近年來,他主要在北京等地從事書畫藝術創作。

“這是七佛山、定林寺,這個地方是開化寺,左上方是高平市區,高鐵沿市區由北向南駛過……”8月18日,在高平韋建光的畫室内,懸挂在牆上的巨幅畫作《古泫春早》讓高大的畫室顯得有些低矮。韋建光站在畫作前給來人講解着:“這幅畫主要描繪了高平市區及東部的七佛山、大糧山、定林寺、米山水庫、青雲寺、卧龍灣和開化寺等主要人文景點的早春時期景色。”

早春,寓意大地複蘇,百業待興,生機勃勃。韋建光創作的這幅畫作以祥瑞深厚為主調,樹木蔥郁,生機勃勃。遠景峰巒疊嶂,霧蟠雲騰。

畫作呈現的高平地理特征非常明顯,如果是對當地地理狀況熟悉者,一眼就能認出其内容展現的是高平,這也是韋建光創作這幅畫作的本心,以此表達對家鄉的無限熱愛。

作此巨幅山水畫時,家鄉風物曆曆在目,韋建光無需打稿,邊構思,邊創作,激情澎湃,下筆有神。他從定林寺周邊開始畫起,逐漸向四周推展,以七佛山登山小道為主脈,向上完成七佛山的主題創作,再向左完成大糧山、高平市區,最後将高平東部地區的山川、河流、丘陵、水庫、村莊畫就,直至舍利山開化寺結束,高平東部風光盡囊其中。

海拔1220米的七佛山,是距高平市區最近的最高山,也是高平境内的第二高峰,其頂是七佛寺,山麓是定林古寺,從定林寺有蜿蜒山道直達山頂。其相鄰的大糧山,是戰國時期趙國将軍廉頗鎮守長平關時的指揮中心和儲糧之地,其頂有廉頗廟。七佛山右邊是高平東部鄉村,開化寺、青雲寺、米山水庫、卧龍灣水庫、大東倉河雲集于此;而高平市區主要添加了高鐵、世紀大道、客運中心、丹河、炎帝公園等,新城與古遺迹相呼應。

韋建光說,将山體雄渾巍峨、林木蔥郁的七佛山置于畫中央的至高位置,表明七佛山既是高平的重要屏障和标志,又蘊含着高平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經濟騰飛,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而寬博厚重的大糧山則代表着高平的文化底蘊深厚,興旺紅火,寓示着高平公德心的興盛發達。“兩山都是畫中主體,互為犄角,互相依托,守護着高平的物質文明與公德心建設穩步發展。”

據他回憶,這幅作品是從今年1月6日在北京開始動筆,于2月11日除夕當日完成的,曆時37天。“每天差不多都是從早晨七點半開工,晚上12點多才休息,每天工作最少15個小時以上。”韋建光感慨道:“現在想來,畫這幅大畫,真的很不容易。此畫尚有多處不足,不能盡善盡美,但對家鄉的濃濃深情,一點一筆都透露其間。”

3月底,韋建光将《古泫春早》帶回家鄉高平。體量宏大、氣勢恢宏的畫作,讓前來觀賞者贊歎不已,有朋友向他提議:可仿真複制若幹縮小版《古泫春早》,以适合普通廳舍懸挂。後來,他傳回北京後,通過掃描用宣紙定量仿真複制《古泫春早》50幅,以各種不同規格配高檔畫框滿足不同書畫愛好者的需求。

據悉,《古泫春早》将在新落成的高平大酒店陳列展出。目前,韋建光正在進行陳列前的準備工作。

山西晚報記者 李吉毅

(責編: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