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煙台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站在新起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煙台開啟了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
◆喜慶祖國華誕,唱響奮鬥之歌。今起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煙台高品質發展紀行”特别報道,走基層、強“四力”,深入基層一線、田間地頭、項目現場,用行走的腳步和動情的筆觸,記錄煙台大地70年來的曆史巨變、新時代的砥砺奮進,展現各地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的生動實踐,描繪正在煙台大地全面展開的高品質發展的恢弘畫卷。敬請關注。
紅色昆嵛的“新時代答卷”

黨員幹部利用休息時間撿拾垃圾
巍巍昆嵛,一座驚豔而厚重的生态山、英雄山。
曾經,這裡的大地激蕩着“一一?四”暴動的呐喊,這裡的山谷回響着“膠東抗戰第一槍”的轟鳴,這裡的村莊流淌着電影《苦菜花》的歌聲……
這是一片經曆血與火淬煉的土地,革命信仰毫不動搖,昆嵛山軍民在危難中,舍生忘死、前仆後繼、頑強奮鬥,用生命迎來新中國的曙光,赢得“膠東革命搖籃”的美譽。
紅色旗幟,映紅了這裡的山,這裡的人。紅色基因,鑄就了這裡的魂,這裡的根。
不同的歲月,同樣的信仰。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嵛山保護區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傳承發揚“安心平凡、甘于奉獻、保持定力、矢志堅守”精神,依靠不平凡的堅守、善用的思維,肩挑保護與發展重任,在紅色熱土孕育出生态價值不可估量的“膠東生态屏障”,給山東半島留下一片自然甯靜的“綠色寶庫”。
“紅”與“綠”,兩筆精神和環境上的寶貴财富,是昆嵛山保護區踐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結出的累累果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座永不褪色的青山,将紮實踐行新發展理念,更加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描繪美不勝收的明天!
傳承發揚紅色精神
機關幹部上班拒穿皮鞋
昆嵛山,紅色遺迹豐富,紅色故事感人,英雄人物衆多,是“紅旗不倒”的革命老區。許世友、孫忠同、遲萬春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戰鬥足迹。
翻閱史料,早在1931年,昆嵛山腳下黨組織就迅速發展。1935年,中共膠東特委在昆嵛山設立指揮部,發動了席卷膠東的“一一?四”暴動。
“這次暴動雖然失敗,但給反動政府和地主豪紳以沉重打擊,給當地人民帶去希望,為膠東革命儲存了一支寶貴的火種。”昆嵛山保護區工委書記于善棟說,暴動結束後儲存下來的隊伍,成立了我國北方沿海唯一一支革命武裝???“昆嵛山紅軍遊擊隊”,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31、32、41集團軍,都是以昆嵛山紅軍遊擊隊為源頭發展壯大起來的。
曆經戰火與硝煙,革命精神融入昆嵛山血脈。
現在,盡管那段峥嵘歲月已遠去,但薪火相傳的革命精神,卻在山區生根發芽、傳承發揚。
走進昆嵛山無染寺景區大門,山腳下一塊巨石上寫着紅色旅遊景點???“無染寺”字樣。石頭的對面便是昆嵛山革命紀念館,該館分九個展室,展示中共膠東特委誕生、膠東人民革命武裝發祥、昆嵛山駐軍相關戰鬥和建設曆程等,講述了昆嵛山在膠東革命史冊上的地位和貢獻。
“紀念館建成後,許多遊客走進景區的第一站便是這裡。”昆嵛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員趙志敏說,該紀念館俨然成了景點的一部分,與曆史文化融為一體,每年接待黨員幹部群衆和遊客近10萬人次。
背靠青山建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方面向遊客弘揚革命精神,另一方面在提醒自身不忘傳統。
在昆嵛山保護區,幾乎看不到機關幹部上班穿皮鞋,這俨然成了一個“傳統”。
“幹部的腳步就要走在群衆前面,穿皮鞋不友善爬山趕路,更不友善服務群衆。”跟全體機關幹部一樣,昆嵛鎮基層幹部姜文利已記不清翻過多少山、爬過多少嶺。他說,穿皮鞋不跟腳。
艱苦奮鬥、甘于奉獻是昆嵛山保護區機關幹部的集體作風。在該區每年啟動的大地環境全面整治中,一群身穿迷彩服、臂戴紅袖章、手提垃圾袋的小姑娘、小夥子,利用休息時間到村莊撿拾垃圾,他們不走形式、不走過場,依靠腳印丈量出大山的深遠,依靠雙手換來大山的清潔,依靠“我帶頭、我來幹”的精神感召群衆。
敢于擔當綠色使命
紮根大山奉獻人生年華
赤松,昆嵛山特有的原生樹種,不懼土壤貧瘠,無畏風霜雪雨,紮根大山,安心平凡,亦如昆嵛人的品性。數十年來,為守住這片綠水青山,背後是多少芳華的流逝、多少人生的舍棄。
歐節溝護林點,海拔580米,距離昆嵛山林場二分場4公裡,那裡與世隔絕、人迹罕至。可就在這裡,生活着一對自得其樂的夫妻。
丈夫叫李強,32年前秉承“父業”,擔當起護林員。妻子叫畢建鳳,16年前毅然跟丈夫一起入駐山林,成立了該場第一處“夫妻護林點”。
駐守大山,注定要與孤獨寂寞為伍。“重重疊疊的大山裡,住着我們的家,沒有别人就有我們倆。人生走進這大山裡,山的驕傲,水的牽挂,願用我們的一生換取山常青水歡笑。”畢建鳳自編的歌曲,唱出了她清苦但無悔的人生。
“上山啦!”每天穿上迷彩服,李強巡遠山,畢建鳳巡近山,夫妻二人“兵分兩路”,很難見着面。他們每天巡山8小時,走30多裡山路,今天重複昨天的生活,明天重複今天的道路。
舍棄是更為悲壯的堅守。自1944年國有昆嵛山林場成立,幾代人的工作重點就是“三防”:防火災、防生物種群爆發、防人為破壞。
“從1944年至2000年,我們與盜伐者做過鬥争,與害蟲進行過‘人蟲大戰’,更經曆過債台高築的日子,面臨過伐樹發工資和勒腰帶保樹的艱難抉擇,也曾建過工業企業,意圖用多種經營、以副養林,但均勞而無功。”于善棟說。
諸多經驗教訓表明,發展企業,不是昆嵛山保護區的強項。偌大一片森林,就是目前乃至未來最寶貴的财富。
進入新世紀,圍繞這座“生态寶庫”,國家、省市給予了大力支援:2000年,省政府準許成立昆嵛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國務院公布成立昆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0年,市委、市政府宣布:賦予昆嵛山保護區行政管理職能,下轄昆嵛山林場和36個行政村,這在全國也屬極少數。
作為自然保護區,要保護;作為行政職能區,要發展。兩條擔子,兩個概念,注定昆嵛山保護區要走上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保護區工委管委成立以來,我們便把森林防火列為昆嵛山的‘一号工程’,作為全區最大的政治任務。”于善棟說,昆嵛山保護區防火任務貫穿一年四季,防火戒嚴期長達9個多月,其間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近300名機關幹部輪班編織森林防火網,一旦出現火情,必須在10分鐘内趕到現場。
護林防火是一項平凡的工作,不需要太多文化、激情,但要将平凡的事情堅持不懈做下去,就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精神支援。這片莽莽山林中,住有護林員140多名,擁有專業防火隊員200餘人,他們紮根大山,全年無休,舍棄青春年華,耗盡人生年華,憑借有力的擔當,用汗水滋潤着樹木年輪,讓磅礴的綠色隻增不減。
守好昆嵛山,不單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還要在當代以生态福利回饋反哺民生。
“以往我家主要收入依靠幾畝果園,每年刨除成本,剩不了多少。去年借助生态旅遊,開辦起林家樂,4個月收入近2萬元,嘗到了甜頭。”昆嵛山保護區軍石村“昆嵛情林家樂”的經營者趙玉本說。
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該區适度有序扶持群衆發展生态農業,現已培育出昆嵛金米、昆嵛金果、煙薯-25地瓜、昆之陽蜂蜜等系列特色生态産品,并在外圍保護帶建成林家樂鄉村旅遊項目,實作生态顔值變經濟産值,綠水青山成脫貧“靠山”。
保持定力矢志堅守
給心靈留一處甯靜港灣
數億年前,随着地球闆塊的裂變,原屬長白山系的昆嵛山獨立膠東。從太空俯瞰,在現代文明的層層包裹下,昆嵛山更像是一座“生态孤島”,成為半島地區珍稀野生生命最後的栖息地和庇護所,這裡生長着世界儲存最完好的赤松林,生活着2429種野生動植物,它們是煙台最珍貴、最自然的生态财富。
2010年,昆嵛山保護區被賦予行政管理職能,養在深閨的昆嵛山“山門被頻頻敲響”:不少人攜巨資到保護區談開發,不少人建議應該着力發展經濟。
昆嵛山位置很封閉,思想卻不封閉,他們一一謝絕“好意”,對外闡述:保護區決不是開發區,不會為一時之利,擅動一草一木。對内教導:自然資産是人類共同财富,是子孫後代的生态基業,生活在此就要吃生态這碗飯。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在大力宣傳推廣之下,村民很快了解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他們的觀念在變、行動在變。
這個春天,走進任何一處古樸的村莊,都可以看到一種蔚然成風的新氣象:村民自發佩戴紅袖章,偶遇遊客便逐一提醒“不要帶火種上山,碰到野生動物不要傷害他們……”
“帶上紅袖章,說話有底氣,人家也肯聽。”南藏家莊村李世山村民說。
把村民身份從生态破壞者變成生态保護者,昆嵛山保護區已基本形成“全民皆兵”的局面,村民自願上山防火,自願保護環境,這裡自然、和諧而美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保護生态,留一張白紙。在我們了解,白紙就是留給人類的朋友???野生生命,就是不再胡亂塗鴉,就是制止沖破生态底線。”于善棟說。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昆嵛山無比堅定的“信條”。他們認為,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統,每個生命都有在昆嵛山生活的權力。他們相信,大自然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應有過多幹預,人應該從“自然主宰”回歸到“自然一員”。他們堅持,自然保護區不是大衆遊覽區,有些區域應該封藏,不能随便共享。
越是無形的越是無價的。昆嵛山的價值,在可稱量的經濟産值之外。這一座森林,就是一個水體系統,漢河、沁水河、沐渚河、黃壘河四條較大河流均發源于此。這一座森林,就是一個生态氧吧,區域森林覆寫率達92%,負氧離子是城市的500倍。這一座森林,就是一片心靈淨土,這裡遠離城市喧嚣,自然而甯靜。
昆嵛山,一座有故事的大山;昆嵛山,一座有精神的大山。這裡幾代人堅守,誓讓青山染綠,誓要捍衛生态孤島。請你了解她、相信她,她的美好會随着時間推移愈發豔麗奪目,顯得那麼與衆不同。(記者 張晉 姜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