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作者:慢閱讀

小夥伴們好,審美能力可以說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美這個話題也是以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

接下來,由我介紹華文天下九本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美學圖書,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大家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效提升審美。

這九本書涉及不同領域,茶道、香道、插花、裝飾、繪畫、設計,内容豐富,從不同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展示豐富多彩的美學文化。

今天,我首先要介紹的是知名茶人靜清和的幾本書。

作者簡介

靜清和:出身于中醫世家,當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學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創始人。國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長期以來,緻力于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旳研習。

多年來,秉持“靜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長期遊學茶山,源頭問茶,對茶類、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論述。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科學理念為表達,深入淺出,對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觀點,深刻影響着國内健康飲茶、茶席設計、茶道美學及其對茶的進一步認識。

No.1 《茶與茶器》(修訂版)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特色簡介

知名茶人靜清和老師茶器美學經典代表作

全面、精心修訂新增100餘幅曆代茶器圖檔

知茶識器入門基礎

追溯飲茶的起源,探索茶器的演變

深度解析飲茶方式與茶器審美的互動影響

内容簡介

在唐代以前,由于原始條件下的藥、食、飲同源,是以茶與茶器的發展,并沒有發生多少的交叉。

陸羽《茶經》問世以後,人間相學事春茶,茶器與茶具有了明确的分野。元代,揉撚工藝的發明與普及,為發酵茶的出現創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飲變得簡單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當松蘿茶的制作技術影響了武夷茶之後,随着一個嶄新的烏龍茶類的誕生,必将催生與之相應的最恰當的新的品飲方式。于是,器具精良、以閑情逸緻烹制的工夫茶出現了。

當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後,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響和左右了茶器的發展與變革。曾作為品茗器的蓋碗,也漸漸地在向泡茶器方向轉變。

No.2 《茶席窺美》(修訂版)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特色介紹

累計印刷11次,全新修訂

新版增補4萬餘字,增加60多張精美圖檔!結合人體工學原理、視覺極簡原理

在茶席裡,窺探傳統美學的詩情畫意尋找到一方安置心靈的淨土

知名茶人靜清和老師茶席設計與茶道美學經典代表作!

茶為國飲,随着國内愛茶喝茶人士的越來越多,國内的茶會、雅集層出不窮,花樣繁多。鑒于此,作者在系統研究總結了自己多年來、對曆代茶席設計、茶空間設計、茶道美學、傳統插花、茶具發展的基礎上,結合人體工學原理、視覺極簡原理,把陸羽提出的“茶性儉”作為茶席美學與設計的原則,詳細客觀地把茶席密碼層層解密,文圖結合,讓大家一讀就會,友善了茶文化愛好者的自學和參考。

No.3 《茶與健康》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健康飲茶必備 安全飲茶必讀

喝好茶 少喝茶 喝淡茶

掌握飲茶安全法則

避免日常飲茶誤區

世人隻知喝茶健康,卻很少思及健康喝茶。很多人起初選擇喝茶,是為了健康所需,最終卻事與願違。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視了健康喝茶的基本常識。

本書以中醫的視角系統思考,從生化的層面深入剖析,層層抽絲剝繭,把茶與飲茶真實、本質的一面,通過證據鍊條,力求準确無誤地表達出來。通過系統梳理曆代中醫文獻,澄清曆史迷霧,厘清茶亦食亦藥的發展脈絡,并從茶的起源、制作技術的發展、不同時代的品飲方式等諸多方面,對六大茶類進行了深入探讨,以便尋找出茶性的變化規律及對人體健康造成的種種影響。

經過對古往今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等品飲方式的探究,從本質上理清了各種飲茶方式之間的發展脈絡及互相影響,并對不同的飲茶方式,進行了具體地比較分析。同時,定性定量地提出了有據可查、審慎合理的健康品鑒方式與飲用标準。以翔實準确的資料,引導大家如何去選擇适合自己的茶,怎樣健康、理性地去喝茶?

No.4 《茶器之美》(修訂版)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這是我策劃出版的另一部關于茶器的著作——《茶器之美》。

作者為知名茶人、資深器物藝評家、《茶與美》譯者李啟彰老師。

修訂幅度達70% 新增5萬餘字

新增精美器物圖檔200餘張

宋、明、清絕美民間茶器藏品罕見公開

資深茶人教你輕松掌握茶器審美訣竅

選擇真正适合自己的茶器

李啟彰:中國茶文化連鎖店“岩陶茶空間”發起人,器物藝評家,資深茶人。《茶日子》《茶器之美》作者,《茶與美》譯者。

理科背景出身,專研茶葉安全、茶葉與中醫經絡關聯的養生議題;并深度探究中華與日本之生活美器。擅長于同時以理性與感性分析茶與陶的内涵與美感。以分享“安全飲茶”與“茶陶之美”為其後半生的志業。

本書有着獨特的器物美學體系——從茶器的實用性,到個性,再到精神性,從不同緯度和視角展現茶器的用與美的統一。

作者将茶器審美分為三個階段,實用性、個性、精神性。在實用性裡以眼、耳、鼻、舌、身的五感,作為對于茶器初階的認識。美的标準為何?本書以精神性為依歸,将陶藝家的心念和作品之間的緊密連結,根據宋代禅學與日本茶道的曆史精髓,提出令人深思的剖析及架構。

作者将“民藝”的過去和未來做了完整的诠釋,在中日茶碗發展的曆史上吸取養分,定義一個茶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以對茶的了解,與覺知力為根基,作者試圖逐漸驗證古往今來入禅的行者,和熱衷于禅的飲者,應該有的對茶與器的認知和高度。

作者在文末歸納陽光、空氣、水這一條向大自然學習的清晰途徑,是創作者與欣賞者透過自身精神的修為,進而全面了解美的門坎。并希望能透過本書,為在迷霧中探索方向的後代,帶來一絲光明和慰藉。

No.5 《香乘》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曆時兩年全新校注、修訂

新增注釋3200餘條

新增精美香具、香材圖檔60餘張

套封為古色古香、質樸自然的黃牛皮紙

套封上焚香圖案采用燙紅金工藝

聞香、識香必備

值得永世典藏的香學巨著

作者:周嘉胄

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蘇揚州)人,明末大收藏家、文化學者,窮二十年之力《香乘》一書,是中國香學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整合中華香文化資源,延續中國香文化命脈,李維桢為之序。此外,周嘉胄精通裝裱等傳統工藝,有《裝潢志》傳世。

注者:日月洲

又名明洲,文化學者、茶人、香學愛好者,著有文化随筆《佛國行》、《向西,靈魂跟着腳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學典籍《香乘》,茶學典籍《茶經》《大觀茶論》等。創立古樹茶收藏機構“茗壽堂”,緻力于傳統智慧在當下的生活化。

内容簡介: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家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

周嘉胄此書囊括了各種香材的辨析、産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了大量與中國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了解中國香文化的首選之作。更彌足珍貴的是,在《香乘》還博采宋代以來諸香譜之長,整理了很多傳世香方,這些香方在今天不僅具有香學上的史料價值,也是香道愛好者可以不斷發掘實踐的寶庫和源泉。

《香乘》出版問世極為曲折艱難:第一次刻闆遇到瘟疫,勞工都病故了;第二次刻闆遇到火災,刻闆都燒毀了;第三次刻闆,周嘉胄财力已盡,産生了徹底放棄的念頭。但周嘉胄不舍放棄,他拿出自己準備買房子的錢用來刻闆,也是以才有了這本傳世之作《香乘》。

No.6 《花道日常》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日式花道入門

花道中的二十四節氣

在繁雜的世界中尋求一份簡靜唯美

感受花草之美 體悟自然之道

用一瓶花給自己的内心留一片淨土

陳鹳潼:200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從事攝影與藝術創作。獲得池坊準一級教授資格,獲得日本京都池坊總部授權開設池坊北京教室傳授池坊花道。

作者為國内知名花道師,多次赴日本京都學習,獲得池坊花道準一級教授資格。出身攝影專業,書中大量精美步驟圖檔,不僅美觀,也易于讀者學習操作。

花是自然給予人類的美麗盛宴,春去秋來,四季的花兒變化萬千,在自然中的人們的内心變得清靜、清澈。花在現實的生活中有時候能安慰心靈、有時候會帶來喜悅、有時候也會是悟道之因。

目前,國内對花道感興趣的讀者越來越多,本書是集鑒賞、操作、文化于一體,閱聽人面廣,體例通俗,容易接受。這是一部花道入門書,即便沒有系統學習過插花的讀者們,也可以在家中自己動手插置出美好的插花作品。為更适應當下的居住空間,書中精心設計了每一款現代插花作品,也将繁複的插花技法化簡為易于讀者動手操作的實用技法。

整本書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每個節氣裡在每個節氣中選取一種代表性的花以及相關的文化,并教授讀者使用家中随手可得的碗碟容器或者網絡容易購置的插花工具,以便在家便可以跟着本書詳細分解的步驟圖學習插花。在書中相關節氣或着經典花型中會穿插一些花道曆史知識與傳統技法的解說,讓讀者們對花道有更立體的認識。

No.7 《紋飾之美》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收錄歐洲著名裝飾設計師

歐文•瓊斯繪制的100幅經典中國傳統紋樣

深度解讀紋樣背後的工藝、文化和美學傳統

《紋飾之美》中國紋樣的秘密

一場美輪美奂的視覺盛宴

作者:歐文·瓊斯

現代設計理論的先驅。歐文·瓊斯是一位建築家兼設計師,同時也是1851年世界工業博覽會的建築師之一。1852年他受命擔任新水晶宮的設計總監。

代表作:《裝飾法則》,這本書是他留給世人的寶貴遺産,并成為一部不朽的古典作品。

解讀:塗睿明

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長物居陶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緻力于中國瓷藝複興,傳承傳播傳統陶瓷文化、美學,推動傳統陶瓷藝術的當代轉化。

著有《制瓷筆記》、《撿來的瓷器史》等,其中《撿來的瓷器史》一書入圍多項圖書大獎。

本書選取了歐洲著名裝飾設計師歐文•瓊斯繪制的100幅經典中國傳統紋樣,并結合60多幅對應的實物圖,深度解讀紋樣背後的工藝、文化和美學傳統。

本書上部“紋飾之美”從内容和美學的角度解讀紋樣,說明是什麼、怎麼樣、有什麼含義等等。下部“工藝之道”,主要講述紋樣是如何實作的,采取了什麼工藝,真實的效果又是如何。

通過這本小書,讓我們得以借助歐文·瓊斯這位西方著名設計師的眼與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文化與美學,讓我們從紋樣這個局部以管窺豹,去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賞古代中國文化的豐富與美。

No.8 《中國繪畫史》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和入門經典

由著名陳師曾研究專家徐文治擔綱主編

近400幅高清傳世名畫

局部放大 展現名畫細部

讓你發現中國藝術的奧秘

真正看清中國繪畫的線條、色彩、構圖、意境之美

作者介紹

作者:陳師曾

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義甯人(今江西省修水縣),美術家、藝術教育家。出身書生門第,清代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史學家陳寅恪的兄長。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

著作有《中國繪畫史》、《染倉室印集》、《陳師曾先生遺墨》、《陳師曾先生遺詩》等。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主編:徐文治

著名藝術媒體人、策展人、

空間藝術規劃師,陳師曾研究專家。

近年來緻力于傳統生活美學研究,

對文人茶事及瓶花藝術頗有心得。

近來更緻力于探讨瓶花在藝術展覽

和當代生活空間中的運用實踐。

自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開始,中國繪畫史才有了一個清晰的脈絡,他把中國傳統繪畫的統系梳理得非常清楚。在西方思潮的影響下,學貫中西的陳師曾以開放的雙重視角,對傳統藝術的堅守與再發現。

本書是陳師曾先生1922年在濟南主講“中國美術小史”課程的講座記錄稿。作者從遠古時期文字與繪畫的起源說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内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脈絡清晰,簡略但不簡單。

讀懂中國藝術史,選擇這本,就不會走偏。

No.9 《長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設計師》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貴族的趣味平民的楷模

知名文化學者費勇深度解讀《長物志》

給生活家、設計師的中式生活美學經典入門

《長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設計師》

一份美好生活的提案

12個元素演繹生活美學的法則

260餘種器物厘定生活品味的标準

作者:文震亨

字啟美,長州人,明末名士,乃“明代四大家”之一文徴明曾孫。文震亨家學淵源,博覽群書,以書畫擅名,除傳統學問外,對造園、宅居、器物、音樂都有精深研究,作《長物志》傳世,另著有《香草詩選》《儀老園記》《金門錄》《文生小草》《琴譜》等。前人評價他“長身玉立,善自标置,所至必窗明幾淨,掃地焚香”。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主編:費勇

1965年生于浙江,《行走》雜志主編,暨南大學教授、文藝學博導。

著有《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轉念的力量》等,主編《往西,甯靜的方向》。

《長物志》是中式生活的經典,是古代生活美學的代表作,對今天人們的生活影響也很大。它是一本涉及園林、建築、家具、器具、室内設計、收藏、飲食、旅行等領域的生活方式百科全書,作者文震亨(1585—1645),是明代書畫四大家之一文徵明的曾孫,精通音樂,擅長書畫,著有《香草詩選》等多種著作,以《長物志》影響最大,清代乾隆年間《四庫全書》收錄進子部雜家類,近代以來,受到國内外學術界的關注,是研究中國園林、器物的經典性文本。

近年越來越受到設計師、生活家的青睐,被認為是為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美學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法則,也被認為是中式生活美學的經典入門書。

英國學者柯律格不僅把《長物志》看作是了解明代物質文化,乃至“現代中國”物質文化的一個切入點,也把《長物志》看作是一本“物”的使用指南。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本“物質主義”的手冊,更确切地說,《長物志》講述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裡透過對于物的運用,而讓生活擺脫庸俗,創造一種詩意的境界。是以,從物的角度,《長物志》回答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把物轉化為一種生活境界?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最後,謝謝大家聽我的分享。

也希望通過這九本書,

能幫助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提升審美。

12 分享人:于善偉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于善偉,華文天下美學編輯。

作為一個自幼熱愛傳統文化的編輯,一直以來希望做一些有品質、有内涵的作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大衆。當時我正策劃做生活美學類圖書,而自己對傳統文化領域又比較感興趣,就将内容題材鎖定在傳統文化的範疇。

當然,做這類圖書初衷,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還源于自己的切身感受:高強度、快節奏、機械化的都市生活實在令我深受其苦。我相信很多人與我有共同的體會。

日本美學家柳宗悅的一句話給我很大啟發:無論怎樣,“靜寂”、“清幽”都是東方的思想,從這裡可以看到美之歸宿。于是,我把注意力轉向傳統生活。像品茶、插花、彈琴、熏香、賞瓷等這些傳統生活方式,都是在提倡靜,提倡慢。隻有靜,心智才能清醒;隻有慢,才能做好一件事。

《茶與茶器》修訂版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作者:靜清和

出版時間:2021年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結合多年從事做茶、開發茶器的豐富經驗,對照可靠的史料,深度解析飲茶方式與茶器審美的互動影響,堪稱知茶識器的入門經典。

全新修訂。不僅對文字進行精心地修改、增補,力求科學準确,同時增加100餘幅精美曆代茶器圖檔,使得圖文結合更為緊密。

在唐代以前,由于原始條件下的藥、食、飲同源,是以茶與茶器的發展,并沒有發生多少的交叉。陸羽《茶經》問世以後,人間相學事春茶,茶器與茶具有了明确的分野。元代,揉撚工藝的發明與普及,為發酵茶的出現創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飲變得簡單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當松蘿茶的制作技術影響了武夷茶之後,随着一個嶄新的烏龍茶類的誕生,必将催生與之相應的最恰當的新的品飲方式。于是,器具精良、以閑情逸緻烹制的工夫茶出現了。當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後,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響和左右了茶器的發展與變革。曾作為品茗器的蓋碗,也漸漸地在向泡茶器方向轉變。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部分圖檔摘自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生活 | 品茶賞花,做自己美好生活的設計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