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曆史學做人:曹無傷和項伯都是叛徒,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作者:沉映香

楚漢相争中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最經典的莫過于鴻門宴。因為這裡面既有陰謀和智慧,也有忠誠和背叛。

鴻門宴的主角是項羽和劉邦,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兩個人的個性表露無遺,也預示了後來的結局。

今天,我們不談這兩個主角,聊聊兩個配角,曹無傷和項伯。

他們都是叛徒,一個背叛了劉邦,一個背叛了項羽,憑一己之力改變了曆史走向,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但他們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鴻門宴結束後,曹無傷被劉邦所殺,項伯則在項羽敗後搖身一變,成為大漢的開國功臣,被封為射陽侯。

同為叛徒,結局為何截然不同呢?有人說是因為成王敗寇,也有人說是項伯比曹無傷運氣好。

但我覺得,這是兩種做人方式的不同。即使最後的勝利者是項羽,這個結局依然不會改變。

讀曆史學做人:曹無傷和項伯都是叛徒,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為何這麼說呢?讓我們回到鴻門宴的前夕。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領兵到達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請降,關中由此落入了劉邦的手中。

按照之前的約定,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有資格稱王。但他并沒有急着稱王,而是約法三章,安撫人心。

這時,項羽擊敗了秦朝大将章邯,準備率兵進入關中。當他聽說劉邦率先入關後,非常生氣,秦軍大部分是我消滅的,憑什麼你先稱王?

項羽是個急性子,也是個直腸子,一怒之下攻破函谷關,揚言第二天就出兵滅了劉邦。

函谷關已破,無險可守,而項羽的兵力又是劉邦的四倍,再加上劉邦毫無防備,真打起來,劉邦絕沒有勝算。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不知從何處得知了這個消息,但他并沒有告訴劉邦,而是派人密報項羽,污蔑劉邦想在關中稱王,任命秦王子嬰為丞相,還占有了秦朝的珍寶。

讀曆史學做人:曹無傷和項伯都是叛徒,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身為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充分說明他并不看好劉邦,想從項羽這裡獲得更大的利益。

在曹無傷的添油加醋下,項羽更加生氣,磨刀霍霍向劉邦。

關鍵時刻,另一個告密者出現了。項羽的叔父項伯因與張良交好,不忍好友枉死,偷偷跑到劉邦的大營,勸張良和自己一起離開。

但張良以為,我是韓王派來幫助劉邦的,不能不辭而别,見死不救更是不義,拉着項伯一起去見劉邦。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無須贅述,在項伯的指點下,以及張良等人的謀劃下,再加上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成功逃過一劫。

更搞笑的是,幾杯酒下酒,項羽直接将曹無傷賣了。虎口脫險的劉邦氣不打一處來,回去就把曹無傷砍了。

同為叛徒,曹無傷和項伯的結局為何截然不同呢?因為曹無傷是為利而叛,項伯是為義而叛。

讀曆史學做人:曹無傷和項伯都是叛徒,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身為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在事關主公生死的危急關頭,完全沒有想到為主公排憂解難,想都不想就叛變了,這樣的人走到哪裡都該殺。

項羽之是以那麼快就把曹無傷出賣了,恐怕也是看不起他的為人吧。

而項伯呢,他背叛項羽,嚴格來說并不算背叛,而是出于朋友之義想救朋友一命,幫助劉邦脫險也不是為了謀取私利,僅僅是他覺得劉邦不該殺,和曹無傷的出發點截然不同。

是以,當項伯替劉邦傳話時,項羽并沒有覺得項伯背叛了他。在他心裡,義氣二字還是很重要的。

盡管義氣大多數時候看起來有些傻,但在有時候,它又是一種值得尊敬的品質,讓人不忍苛責,而正是這一瞬間的想法,讓項羽放過了項伯。

因利而背叛,懲罰往往是殘酷的;因義而背叛,卻可能有一線生機。這就是曹無傷和項伯給我們留下的教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