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昂
記者從10月14日召開的2021中國地理資訊産業大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地理資訊企業中,小微企業占比超過九成,同時面臨着從傳統測繪轉向現代地理資訊服務業的難題。部分企業重視規模化、專業化,但對關鍵核心技術重視不足。另外,與項目類企業不同,産品類地信企業要面對全球頂尖企業的激烈競争,主要用國内的收入支撐國際競争的研發投入;與此同時,政府的科研經費主要投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事業機關,中小微企業不易得到扶持。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導緻地理資訊企業在轉型更新上困難較多,科技創新意願受到抑制。
與此同時,地理資訊企業同質化競争嚴重,企業承受“市場之痛”。非網際網路地理資訊企業的收入仍主要依賴政府。自主可控替代緩慢,資訊安全存在隐患。我國地理資訊軟硬體技術起步較晚,早期政府部門及其所屬機關大多使用國外軟硬體。雖然現階段每年新增的政府采購逐漸轉向自主産品,但由于過去對國外軟硬體的依賴,以及受使用習慣、遷移成本等限制,仍有不少關鍵部門、關鍵應用還在采購非自主可控的軟硬體,主動加速替代的意識不強;再加上存量市場還有較高比例的國外軟硬體等因素,資訊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目前,各級政府大量投入的基礎測繪、高分遙感、智慧城市等工程,已産生海量地理資訊資源,但現有劃分測繪地理資訊成果保密範圍的原則主要還是基于比例尺大小,涉密和非涉密要素在一個圖層,限制了測繪地理資訊成果的廣泛使用,制約了地理資訊資源應用于企業和大衆領域,造成地理資訊産業嚴重依賴政府采購,影響了地理資訊企業營收規模持續增長的能力。
對此,科技部原部長、資深遙感專家徐冠華建議,在“雙循環”的戰略部署下,地理資訊産業鍊要通過強鍊、擴鍊、補鍊的方式,使産業鍊更加完整、紮實,關鍵應用更加自主可控,營商環境極為重要。大企業要有責任,在加強創新能力、加強研發投入的同時,維護好産業生态鍊,通過核心技術支援、資本投入等方式,保護中小微企業的創造力,給他們生存的空間;中小微企業要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找準行業需求,努力提升自身的獨有價值和創造力,在細分領域做精細化工作。隻有提高核心競争力,成為産業鍊的重要一環,才能在市場競争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