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煙
自從紅軍二渡赤水河後,先攻婁山關,再打遵義城,拉開了與黔北之敵決一死戰的架勢。對于機動空間越來越小的紅軍來說,當時的形勢是每次戰鬥都必須取勝,否則沒有任何回旋的餘地。一旦兵敗被圍,隻能全軍覆沒,别無他路可走。
和往常一樣,彭德懷的紅3軍團擔負正面主攻的任務,在付出不小的代價攻下制高點婁山關之後,直撲遵義城。如果能在遵義徹底擊潰王家烈的黔軍,然後乘勝殲滅剛剛渡過烏江的吳奇偉部,整個形勢會發生極大改觀,紅軍才有可能在黔北站穩腳跟。
2月26日,紅3軍團一舉擊潰毫無鬥志的黔軍6個團,逼至遵義城下。從全局來看,吳奇偉縱隊有可能在天亮後趕到遵義,如果紅軍在拂曉前拿不下遵義,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極大危險之中。
這是紅軍在整個長征過程中最嚴峻的時刻之一,和湘江之戰一樣,“不為戰勝者,即為戰敗者”。27日下午,已經苦戰多日的紅3軍團顧不上絲毫喘息,奮力發起攻城的戰鬥。
3軍團自經過湘江和土城兩場激戰之後,減員嚴重,不得不取消師一級建制,全軍團縮編成4個團,師長張宗遜和彭雪楓都降級當了團長。兵力嚴重不足的彭德懷在之前的婁山關之戰中,甚至都沒有預備隊。仗打到這個份上,拼的就是一口氣!

紅3軍團參謀長的鄧萍按照慣例靠前指揮,率領紅11團沖在最前面。令人萬分遺憾的是,鄧萍在遵義城下意外中彈,不幸壯烈犧牲。
幹部身先士卒向來是紅軍的傳統,尤其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幹部們的激勵作用尤為關鍵。長征以來,紅軍各級幹部傷亡比例非常大,但像鄧萍這樣的進階指揮員陣前犧牲,卻也是第一次,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關于鄧萍犧牲的細節,許多資料語焉不詳。當事人張愛萍将軍晚年的回憶,應當是最接近真相的。
鄧萍畫像
當紅軍發起遵義戰役後,紅3軍團攻勢淩厲,一舉拿下了遵義新城,接下來要打老城。27日傍晚,鄧萍親自來到遵義老城北門外偵察敵情,準備在夜幕降臨時發起總攻。在他身邊的是紅11團政委張愛萍、團參謀長藍國清。
三人隐蔽在一個土坡上,距離護城河也就幾十米,完全處在敵軍步槍射程之内,實在是過于冒險了。藍國清建議換個地方,但鄧萍認為這裡最适合觀察,對危險視而不見。
在對地形進行認真分析後,鄧萍大體上确定了一條路線,準備派部隊乘夜色隐蔽過河,在城牆下集結一部分兵力,吸引守城的敵軍,等到軍團主力趕到後再集中力量發起總攻,無論如何也要在天亮前攻下遵義老城。
紅11團偵察排打頭陣,他們機警靈活地利用護城河上的跳墩過了河,到達指定位置後構築了一條簡易掩體,率先站住腳跟。3營随後跟進,也順利過了河,摸到了城牆下。
這時,鄧萍從望遠鏡裡發現有一隊戰士正在爬城牆,問題是他們并沒有接到攻城的指令,這樣擅自行動可能會破壞攻城計劃。張愛萍從望遠鏡裡看到,帶頭的是7連指導員蔡愛卿,此人作戰十分勇敢,每次打仗都沖在前面。
鄧萍覺得3營一定把任務弄錯了,也許是張愛萍把任務沒有講清楚,立即下令給3營傳話,立即停止行動。不一會,3營一個小通信員跑來報告,說城牆分兩層,3營已經爬進去了一個連。鄧萍讓這個小戰士回去告訴3營長,已經爬進去的部隊不要撤回來,夜裡等待總攻的指令。
張愛萍上将
小戰士行了個軍禮,飛奔而去。誰也沒想到的是,正是小戰士的這個軍禮,暴露了鄧萍的位置。
鄧萍剛剛叮囑了張愛萍一句話,話說了半截,一顆子彈突然飛來,從他的前額打進,後腦飛出,鮮血濺了張愛萍一身。
正在軍團指揮部緊張籌劃作戰行動的彭德懷,接到了張愛萍的電話。聽到這個意想不到的噩耗,他呆若木雞。片刻沉默過後,電話那邊的張愛萍聽到了撕心裂肺的痛罵聲:“你們這些豬狗養的,都給我去雷射好了!”張愛萍幾十年後談起此事仍唏噓不已,完全能夠了解彭德懷當時的極度悲憤之情。
夜幕降臨,紅軍戰士高喊着“為參謀長報仇”的口号,殺進了遵義城,黔軍8個團被徹底打垮。第二天一大早,紅3軍團在城外的紅花崗和老鴉山與吳奇偉部兩個師展開殊死争奪,紅1軍團一夜飛奔上百裡猛攻吳奇偉的司令部所在地忠莊鋪。兩軍團合力,徹底擊潰了敵人。紅軍将士用長征以來的空前大捷,告慰了鄧萍烈士的英靈。
在安葬鄧萍的遺體時,從不流淚的硬漢彭德懷淚流滿面。之後,他說了一句讓張愛萍終生不忘的話:“革命的路還很長很長,你們都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啊!”
張愛萍事後回憶說,擊中鄧萍的槍,是“九響棒棒”。
所謂的“九響棒棒”,其實就是德國造M1871毛瑟步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栓動步槍,堪稱現代步槍的鼻祖,自清末以來廣泛裝備中國各路軍閥。該槍連彈倉帶槍膛共9發子彈,是以俗稱“九子槍”,亦稱“九響毛瑟”、“九響棒棒”。到了上世紀30年代,這種槍早已嚴重落後,連缺槍少彈的紅軍都看不上,也隻有裝備最為低劣的西南軍閥才會使用。
由張愛萍題寫墓銘的鄧萍烈士之墓
按常理來說,這種破槍根本不具備精準射擊功能,鄧萍極可能是被流彈擊中。這不禁讓人感慨:時也、命也!作為平江起義的上司人和紅3軍團的創始人,鄧萍如果活到解放後,授大将軍銜應當是沒有什麼争議的。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