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诤
6月28日晚,四度騰空而起的焰火,将鳥巢上空映照得璀璨奪目;7月1日晚,守候在大小熒幕前的觀衆,更看到了高達16米的金色黨徽莊嚴升起,光芒萬丈……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雖已落幕,但這台由8000多人參演,囊括了兩岸四地藝術家的晚會依舊令人久久難忘。在長達近兩個小時的演出時長内,音樂、歌舞、戲劇、戲曲、詩歌……所有的藝術形式無不在生動诠釋着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驚天偉業,繪就一幅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美畫卷。
偉大的征程,呼喚偉大的史詩,恰如這台晚會的定名,“大型情景史詩”。此情此景的背後是萬千人的勠力同心,辛勤付出。日前,《偉大征程》副總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專訪,暢叙文藝演出後的創作過程。

田沁鑫
“每一個戲劇故事呈現的都是時代的鮮活切片”
2019年春節後,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建黨百年文藝演出開始籌劃。“晚會方案其實一直在打磨,即便是2020年疫情期間,創作也沒有間斷。之前我是負責戲劇部分的導演,今年兩會結束後,我正式領受了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副總導演,同另一位副總導演沙曉岚一起負責整台晚會視訊部分和戲劇視訊組的導演工作,這包括‘啟航’和四大篇章中的六個戲劇段落,以及演出節目中的戲劇表演和詩朗誦部分。”田沁鑫回憶說。
《偉大征程》作為一場集大成的晚會,要展現出當代中國文藝百花園繁盛的圖景。“晚會舞蹈包括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歌唱有民歌、美聲、民通、美通和通俗唱法,還包括音樂劇以及集中國戲曲之大成的平劇表演。而中國話劇在這台大型晚會中,是一種獨特的故事情境化表達。整場演出要求時長準确,每分每秒都要計算精準,一段戲劇表演平均時長隻有一分鐘左右,最長也不過兩分多鐘,卻都是時間軸上的重要節點,每一個戲劇故事呈現的都是一個時代的鮮活切片,要擊中觀衆内心最柔軟的所在。在總撰稿朱海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直在‘磨戲’。”田沁鑫說。
大型演出,又是在國家體育場,如果有戲劇内容的話,該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體育場主要是看競技比賽,運動員是賽場上的主角。觀衆看,看的是他們在充滿力量感和速度感競技項目中的英姿,不會特别注意到他們的微表情,但是戲劇着重的是表情表達,是微表情上傳情達意,需要将演員們生動的表演呈現出來。”田沁鑫給出的方案是在大的左、右兩側的旋轉台上增設戲劇表演空間,增設LED螢幕,成為戲劇表演的固定場地,“在不影響歌舞場面的前提下,演員們在長度隻有15米的轉台上進行有劇情的表演。”
“守常(李大钊字),你看這些受苦的群眾。”“仲甫兄(陳獨秀),中國現在沒有一個真正能表現群眾勢力的團體,我們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精密的組織,那麼中國徹底的大變革便有希望。”——在“啟航”篇中,戲劇與舞蹈節目《破曉》有兩段情節都涉及到戲劇表演,分别在左、右兩個旋轉舞台上完成:“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以及青年毛澤東朗聲道,“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同《共産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國際歌》翻譯者瞿秋白,一起演繹《光明之路》。
随後,第一篇章“浴火前行”,戲劇與舞蹈節目《長征》中呈現遵義會議;第二篇章“風雨無阻”,情景合唱與舞蹈《戰旗美如畫》中的《一封家書》;在第四篇章“錦繡前程”,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前半段,先以兩個“扶貧”故事展現“脫真貧,真脫貧”的扶貧主題。其中,“閩甯鎮”講述了東西協作的典範,福建幫扶甯夏,閩甯鎮“從喝黃湯湯水,到喝上清涼的黃河水”,這裡把《山海情》的劇情做了重新結構,邀請了張嘉益、黃軒、闫妮、黃渤等演員來演繹。而“十八洞村”則是總書記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所在地。
作為去年金秋上演的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的總編劇、總導演,田沁鑫對扶貧幹部有很深的情感,這份情感是她多次下鄉采風,“一身汗、兩腳泥”的切身體會,然而在她看來比照在扶貧路上罹難的第一書記黃文秀,藝術再現扶貧幹部的辛勤奉獻,吃再多的苦都值得。戲中,飾演第一書記的演員王雷眼含熱淚地說道,“十八洞村就是我的家,我願意家裡越來越紅火。”“聽到這,我也流淚了。真的是感同身受,為什麼要跟着中國共産黨走?正是因為共産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文藝工作者用一台文藝演出表達對黨中央的愛戴,以及對廣大扶貧幹部的敬意。”田沁鑫說。
《強國力量》是整場演出最後一個詩朗誦節目,由陳道明、張國立、陳寶國、何冰四位當下中國最著名的男演員擔綱,“他們都是極富表演天分的藝術家,演說功力更是超群,即便如此,這四位也認真排練了近三個星期。”田沁鑫介紹說,今年6月13日,晚會中那些家喻戶曉的明星演員全部到位,“出于防疫要求,所有明星演員都住在一棟樓裡,不能外出。在排練現場,沒有大明星,大家都是黨的文藝工作者,每次連夜排演的時候,演員們都在。”
田沁鑫與《偉大征程》戲劇導演團隊
田沁鑫在國家體育場
“即時拍攝、瞬時導播、實時投屏”
坐落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南邊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建築面積達25.8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9.1萬名觀衆入場。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盛景,或許還曆曆在目。2021年6月28日晚,在其間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亦必将載入史冊。據現場觀摩的觀衆反映,進入體育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舞台後方矗立的長達180米的巨型螢幕——要知道,鳥巢半徑才不過142米,可以想見這面螢幕定然會占據視覺的中心。
“這應該是國家體育場首次架起這個體量的螢幕,超大螢幕可以完滿地展現中國共産黨走過百年的曆史畫卷,此外新技術的引入可以助力晚會的藝術表達,為晚會的創作提供更寬廣的想象空間。”田沁鑫介紹說。但回到戲劇藝術本身的特性,如何将演員們深情滿懷、絲絲入扣的表演纖毫畢現地呈現在大螢幕上?這,是個問題。
田沁鑫後來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将科技與藝術進行創新結合,十二個字概括為“即時拍攝、瞬時導播、實時投屏”。“現場拍攝有一台轉播車,我們瞬時剪輯并實時投屏到巨幕上去,這就必須要用到5G傳輸來完成。”這套流程,在她此前執導的話劇作品《狂飙》中其實采用過,“但體量和操作難度遠沒有這麼大。一個劇場才多大?這一次,我們要讓現場上萬名觀衆都能看真切。”
“當成千上萬個5G基站投入使用,獨立組網的中國将以‘萬物互聯’的名義@未來。”《強國力量》裡演員何冰的誦詞,恰是此次《偉大征程》整場演出新技術運用的寫照。演出當晚,情景化的戲劇表演拍攝畫面通過8路5G+4K超高清視訊實時傳輸至導控台,進行鏡頭實時剪輯、實時調色等處理,在現場主螢幕上即時同步呈現出細膩的電影質感畫面,為觀衆奉獻了沉浸式觀看體驗。
“演唱會是跟拍演員,我們這次是按照電影的拍法,對着演員拍的同時,機位随時都要走動、要調整。通過片場景别關系的變化,呈現出電影叙事的效果。為此我們還特别成立了一個攻堅克難小組,這裡要特别感謝中國移動咪咕公司聯合北京公司全球首創的‘戲劇表演5G即時電影拍攝’技術。”
文藝演出畫面
在戲劇與舞蹈《破曉》、歌曲《遵義會議放光輝》等多個節目場景中,“5G即時電影拍攝”技術的運用,讓觀衆同時在當下與曆史中自由穿梭,沉浸體驗百年之巨變;在情景歌舞《強軍戰歌》、童聲合唱與舞蹈《命運與共》等節目場景中,“子彈時間”的運用仿若讓時空定格,以電影特效的方式展現出大型情景史詩之美。
演出的成效斐然,然而前期排練和調試的過程則備嘗艱辛。在前期籌備排練的“B場地”,沙曉岚導演和舞美總設計孫天衛為友善排練,搭建了一個同等比例的舞台,“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25位學生攝影師和我們一起訓練,每個攝影師都背着一個超低延時的5G背包反複測試,把演員的表演節奏切換進去是很有難度的,再加上如何讓音視訊信号做到不延時?大屏投放怎麼做到(信号)不掉号?連續奮戰兩個月後,終于做到了能在現場制作一部不喊停的短視訊‘大片’,六個戲劇片段沒有一組重複鏡頭。”田沁鑫說。
此次晚會的戲劇視訊組共兩百多人,田沁鑫打趣地稱之為“夜行小組”。“我們每天的工作時間是晚11點到次日淩晨四五點鐘,因為是晚會形式呈現的廣場藝術,白天陽光下無法校驗即時拍攝的曝光。而晚上7點到10點這個時段,就會占用年輕舞蹈演員的時間,他們很多都是大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還是不希望他們天天熬大夜。”田沁鑫說那段時間,他們最害怕天亮,一到東方泛起魚肚白,她就在現場大喊,“沒時間了,大家抓緊!”
經過近三個月的磨合,再經過一連七天的“夜戰”,“我記得清清楚楚,5月18日淩晨三點,終于投屏成功,大家歡呼一片。我在上主舞台台階的時候,有些恍惚,一個沒留神摔了一跤,結果左腳腳踝骨折。”在積水潭醫院,專家會診後建議手術。6月6号,人在醫院的田沁鑫把一個“順”字回給導演組,旋即傳回工作,“其實作在每天還在吃止疼藥。骨折後,我想了平時沒有想過的事情,中國共産黨走過了百年曆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流血犧牲的艱巨代價,由于自己手術後過于疼痛,也想到了抗美援朝的戰士,他們在戰場上受了槍傷,沒有及時的麻藥,那個疼痛真是錐心刺骨的,我這一次是實際體會到了。但是,為了百年晚會,我也是拼了!”田沁鑫說。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