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下恐獸 01:從海洋到陸地
</h1>

基本上,北京三歲以上的小孩都知道一類遠古怪獸,那就是恐龍。雖然他們除了山寨版的怪獸以外,隻有可能見到化石,但孩子們還是趨之若鹜,談起霸王龍、三角龍、迅猛龍等頭頭是道,連老師和家長都說不過他們。
對于消失的怪獸感興趣,這是一種正常現象,表示孩子們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精神。不過,大多數孩子們可能不知道,曆史上姓“恐”的動物遠遠不止恐龍一種,如果把它們羅列出來,幾乎可以裝滿一家博物館,而且每一種都奇形怪狀,極有特色。
這其中最早出現的大概要算恐魚,這種古怪的家夥曾統治地球的海洋,那時候恐龍的媽媽還沒有出世呢。1868年,美國的博物學者約翰·紐波利根據發現的化石,确定了恐魚屬(Dinichthys)的概念。
一名學者在修複泰雷爾恐魚即鄧氏魚的化石,其猙獰可怖在幾億年後仍令人不寒而栗
它的兇猛不是錯覺,恐魚是泥盆紀最兇猛的掠食者,地球上也第一次因為它而有了這種概念。在4億6千萬年前的海洋中,身長6—9米,體重一噸半的恐魚可以肆意攻擊任何一種當時海洋中的生物。它們有着比斷頭機還要鋒利的刃形牙齒,一口可以把鲨魚咬成兩段,同時,它們的身體覆寫着堅硬的盔甲,使對手無從攻擊。
不過,恐魚的牙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牙齒,而是頭骨的一部分,不存在牙根、牙髓等構造,是以,恐魚更像是一種“鑄造”出來的殺戮機器。也正因為外骨骼發達,容易形成化石,如今世界各地多次發現恐魚較為完整的化石,給我們勾勒出了它們的兇猛形象。
恐魚唯一的對手就是它們自己,科學家們在恐魚的化石上多次發現撕咬的痕迹,有時連厚厚的頭甲都被咬穿,而從齒痕判斷,兇手正是它們的同類。
大約因為體型比較笨重,而且智力低下,難以追捕進化得更加靈活的海洋生物,而靠吃海貝這類不善移動的食物又難以維持其巨大的身軀,恐魚在泥盆紀後期的繁盛之後漸漸走上衰落,最終悄然消失在生物進化的道路上。
恐魚消失了,但真正“恐字号”的隊伍才剛剛開張,後續的成員源源不絕——不過,它們之間談不上什麼血緣關系,是人類習慣把那些瞧着心悸的家夥統統加了一個恐字。
如果不算繁盛而廣為人知的恐龍家族,在進化史上第二種列入恐氏家譜的動物,比恐魚還要兇猛,因為恐魚隻能在水中稱霸,而這種動物水陸通吃,這就是——恐鳄。
恐鳄(Deinosuchus)的名稱來自希臘語,意為“恐怖的鳄魚”,生活在約8200萬到7300萬年前
粗看起來,恐鳄與現代鳄魚在造型上差別并不大,這也說明鳄魚是一種成功的動物,在8000萬年前就完成了大多數進化。但如果從體型上看,就完全不同。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灣鳄體長7米,一般來說隻能長到5米左右;而恐鳄的體型,最保守的估計也在10米以上,甚至有人推測其活着的時候可以達到15米長,8噸半重。這樣的龐然大物,還是吃肉的,在今天很難想象它們怎麼可能生活下去,要知道最大的老虎也隻有不到400公斤重。
然而在恐鳄生活的白垩紀,這似乎并不是太大的問題,這幅複原圖清晰地描述了恐鳄在水中伏擊前來飲水恐龍的情景——恐鳄是一種短吻鳄,而這種捕食模式恰恰是短吻鳄常常采用的,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會這樣突然咬住動物的前肢,然後将其拖入水中吃掉。恐鳄的鼻孔長在面部上方,說明它可以把整個身體藏在水中,适合進行這樣的伏擊,而且,它們可能與鲸魚一樣在呼吸時噴出水柱。
不過恐鳄可能最常食用的是海龜。恐鳄的化石主要發現于北美洲,那裡出土恐鳄化石時常常伴随有側頸龜的遺骸,有些上面可以看到恐鳄的齒痕。推測在沒有人類幹預的時代,當地的海洋中有大量的海藻,使得側頸龜大量繁殖起來,它們厚重的龜殼可以擋住大多數殺手動物的攻擊,卻無法抗拒恐鳄比灣鳄強大四倍的恐怖咬合力,而恐鳄正是依靠這樣大量的食物來養活自己的。
而恐鳄殺死恐龍,也不是空穴來風。根據目前的化石發現推斷,在白垩紀的美國南部地區,沒有比恐鳄更加大型的恐龍,而當地發現的一段鴨嘴龍尾椎化石上,也有恐鳄的齒痕。人們由此推斷,恐鳄可能是當地最頂級的掠食者,連肉食恐龍也不敢撄其鋒。
白垩紀晚期,随着恐龍的絕滅,恐鳄似乎也因為體型太大,無法适應劇烈變化的環境而滅絕,但它們的袖珍子孫,依然讓我們能想象其風采。
在恐龍絕滅以後,地球上一度出現了物種的大衰退——大型動物一時幾乎都消失了,連掠食者也随之成為傳說,小動物們一定欣喜若狂。
可惜,好日子不長,一種新的肉食者進化出來,填補了霸王龍們的空白,它們瘋狂地追逐三趾馬,捕殺水龍獸,展現出了下一代地球霸主的猙獰。
這就是又名恐怖鳥的恐鶴(Phorusrhacidae)
恐鶴是當時一組兇猛走禽殺手的代表,站立的時候身高2.5米,體重大約相當于兩個成年男子,它最兇悍的武器包括巨大堅硬的喙和酷似霸王龍的爪子。事實上,它們本來就是從恐龍中進化過來的,祖先是迅猛龍的近親,一看這個血統就不是什麼善良之輩。
恐怖鳥帶有喙的頭骨,長度可以達到一米多,其殺傷力是今天的任何鷹隼都比不上的
不過,恐鶴和鶴雖然一樣身材高大,卻血緣相去甚遠。鶴屬于涉禽,它們能飛,隻不過後來因為生活在溪沼地帶進化出了長腿,以便于在水中尋找食物。而恐鶴在血統上更接近鴕鳥,它們屬于走禽,在進化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飛上過天空。是以,它們都有粗壯的骨骼和堅韌的肌肉組織,完全不怕和陸生哺乳動物進行搏鬥。
不過,你一個鳥兒不去琢磨怎麼飛翔,整天和虎豹之類在地上搶食,實在讓人不能容忍,是以大家有意見是正常的,于是,在一種叫作泰坦鳥的恐怖鳥(恐鶴的近親)骨骼旁邊,人們發現了當時和它競争激烈的一頭袋劍虎的頭骨…..
恐鶴在進化中是處于不利地位的,它的前肢早已退化,難以抗衡進化完備的四足動物,頭骨過于沉重,妨礙了它進一步的智力發育(腦袋再大就不能保持平衡了),最終被哺乳類猛獸逼上了食腐的道路,偏偏食腐的飛禽比如秃鹫還來競争……
令人驚訝的是恐鶴一族居然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踉踉跄跄一直到150萬年前才最終絕滅(據不确定的說法,在巴塔哥尼亞它們曾一直生活到1萬多年前),也算是頑強的小鳥了。
恐魚之後有恐鳄,恐鳄之後有恐鶴,下一個恐家班的成員,又是誰呢?
【完】
歡迎關注公衆号【薩蘇】(sasutime)